趙瑾
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向灌輸模式,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多了,課堂熱鬧了。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互學習,能夠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效果。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不良現象,并適當進行干預引導。及時調整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這樣可以有效提升綜合時間活動課程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每次進行自主式小組招募時,總會有幾個學生“被剩下”。再次選擇,能力差但“聽話”的學生會被接納,調皮搗蛋大王最難銷。
現象分析:學習小組也是一個“小社會”,卓有成效的小組合作需要一定的社交技能。成員在團隊的受歡迎程度,與其發揮的作用和人際關系密切相關。語、數、英等學科的學習小組中,學科優等生是香餑餑,且是小組學習的主導人物;學困生主要是湊人數。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小組中,學習成績不是唯一標準,性格開朗、積極主動的學生能為自己爭取最大的話語權、最合適的任務,他們往往會成為小組的主導者;內向的學科優等生,會被小組委派較困難的任務;有特長的學生是搶手的;能力差性格好的學生,也會被小組接受,且被分派一些簡單的任務。這些學生在小組中都能體驗到被尊重、被依賴的感覺,也會產生一定的歸屬感,團隊關系穩定和諧。而一些無組織無紀律的學生則會不受待見,他們不愿意接受團隊的任務,不服從管束,他們的存在只會降低小組合作的效益,因此很難被其他小組成員接納。
建組指導策略:提升學生的社交技能。自制力差的學生被群體排斥,往往是因為缺乏與他人溝通的技能。合作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只有具備了合作的意識、方法、能力和習慣,才能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合作能力并不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幾個要求,學生聽一下就能培養起來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培養和訓練,讓學生由易到難地掌握交際技能。
首先,幫助學生加入一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習和他人交際的技能。通過和大家打招呼、向組員介紹自己,爭取讓集體接納。在交流時,要學會傾聽他人的談話,謙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人為我們提供幫助時,要多感謝他人、贊賞他人;產生分歧時,要在自我克制的基礎上去說服他人。
其次,形成積極的心理依賴。要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小組成員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出力,也要對小組負責。讓學生對小組產生歸屬感,用自己的行動來為小組貢獻力量。作為小組的成員之一,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職責,盡全力完成自己的任務。
再次,要有顧全大局的精神。合作的過程,是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傾聽、互相支持的過程。小組分工時,必然會存在拈輕推重的現象,強勢者先發,往往把困難的任務留給最后發言的人。反應慢、個性內向、沉默寡言的學生很容易被迫接受困難的任務,導致分工不合理,影響任務的完成效果。綜合實踐活動提倡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互補合作,他不會的我會,我擅長的我承擔。只有充分發揮組員各自的優勢,才能提高合作效率。
最后,學會尊重,善于接納。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員的學習行為會互相影響,因此在合作過程中,每個組員都會觀察同伴的學習行為,為了提高合作效率,組員之間會互相提建議。這就要求組員之間要經常溝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主動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在合作的過程中,既要虛心地接納他人的合理建議,也要用一定的社交技能說服他人采納自己的觀點。
案例:搗蛋大王的自我推銷。小王是班里人見人怕的搗蛋大王。第一次研究活動,小王遭到了全班的嫌棄,最后只能跟著教師一起到各小組當“觀眾”,他自己也有些尷尬。第二次研究活動課堂分組之前,教師先找他談話,請他想想自己能干什么,如果他能把自己“推銷”出去,將會得到教師的獎勵。結果他竟然謀到一個打探其他小組研究情況的職務,且圓滿完成了任務。
可見,有了明確的責任,才能積極參與,才會有更好更快的成長和發展。分工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于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更有重要的育人價值。
小組學習時,每個小組中最活躍的總是那么幾個學生。這些學生有的掌握著小組的發言大權,有的包辦了小組的研究過程,而另外一些學生總是被“淹沒”在群體中,充當配角。為了小組成果的展示效果好一些,小組成員也會傾向于委派組里相對優秀的學生承擔成果展示的任務。
現象分析:合作學習的目標是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成長。小組角色一旦固化,對于一些不愛發言、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應得到公平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教師要制訂合作規則,使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承擔各種合作角色,在承擔任務的過程中鍛煉自己,防止部分學生獨攬“大權”,部分學生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分工指導策略:角色體驗。明確小組學習的任務后,教師要引導每個小組做好組員的分工安排,把學習任務分解為具體的事務,根據每個人的能力進行分配,保障責任分明。只有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明確的任務,才能避免能者獨攬、包攬工作和偷懶者“搭便車”的現象,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小組分配任務的時候,按照學生的特長進行分工,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有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積極體驗。教師要重視每個學生的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多方面鍛煉的機會,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中嘗試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任務。制訂小組角色分工輪換機制,不僅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還可以讓學生保持的新鮮感,保證小組合作機制的公平性,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與效率。
案例:組長顧問誕生記。小張思維活躍,組織能力強,善于表達和探究,小組成員樂于并習慣于聽從他的安排。他就是小組的大腦,其他成員基本不需要動腦,聽他指揮就好了。為改變這種狀態,教師規定組長必須采取輪換制,小組內所有成員要輪流當組長。實行輪換之后,再去觀察該小組的活動過程,教師發現性格開朗的小張卸下組長職務后,不僅沒有失落情緒,還主動幫助新組長開展工作,承擔組內最難的任務。原來小組活動總是他一個人組織,現在變成了幾個人一起組織,小組氛圍更活躍了。
小組合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也都是合作流程中重要的一環。有時候因為一個學生的任務沒完成,整個小組的任務都被卡住。為什么會卡殼?細問原委,卡殼的學生也很委屈:拿到的素材不夠,分到的任務根本不會做。
現象分析:小組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來主導完成,但教師萬萬不可過度放手。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和自主管控水平還較低,教師若完全放任,自主學習課堂可能會演變成聊天室,課外研究活動可能根本無法順利開展,變成無效勞動。
深度合作策略:教師參與和評價。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教師既是向導也是伙伴,還是學習質量的監控者。教師要對每個小組、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觀察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引導學生發現學習的價值。
第一,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同時控制教學進程。如小組討論時,教師一定要深入其中,根據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對于快速而淺顯的小組討論,教師要追問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持續時間比較長的探究活動,教師要時時敦促小組成員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及時組織多邊互動,共同把握進程。
第二,用評價的手段激發小組合作的效率。描述性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用語言描述學生的學習行為,強化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積極行為和有效的方法。診斷性評價:對暫時卡殼的學習小組,診斷他們的準備情況、活動過程、發展障礙,判斷哪些行為應該保持、哪些行為需要改變,以會診的形式、提出補救措施。形成性評價:教師在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亮點和問題,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合作小組的學習方向。
案例:一次共贏的合作。在開展“蘇州美食”主題研究活動時,小組成員共同制訂的方案是:幾位成員分頭開展研究和搜集資料,然后提交給A同學,由他匯總成果,寫研究報告。A同學完成研究報告后,再由其他同學制作成果匯報PPT、排練匯報形式。但是研究進展在A同學處卡殼了,他的理由是同學給他的資料太多,他提煉不了。
寫研究報告本來就是比較難的任務,再加上前幾位同學的資料多而雜亂,任務就變得“不可能完成了”。這時候,小組成員開始互相抱怨,認為責任都在對方。教師的引導方法是:太多的文字資料,在成果交流的時候,同學們會不愿意聽,有什么辦法可以更吸引人呢?其實蘇州美食這個課題本身就很有趣,可以名正言順地享受美食?。∮谑?,這個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在周末和家長一起去了山塘街,自己去找蘇州特色美食店鋪,嘗嘗小吃,拍拍照片,邊吃邊玩,順便搜集好了素材。在良好的合作氣氛中,大家完成了研究。成果交流時,該小組的研究生動真實,更有說服力,呈現的照片里還有組員品嘗小吃的場景,令全班同學羨慕。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提高小組成員的合作意識。靈活的小組組合方式、合理的組內分工和及時的合作指導,都是保障活動成功的關鍵。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