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紅
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即教育,游戲來源于生活”。區域游戲是一種可以有效提高幼兒活動樂趣、發展幼兒動作協調性的活動形式。幼兒在區域游戲中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活動范圍、活動種類和玩伴,有助于幼兒自主性活動能力的發展和提升。教師在幼兒區域游戲中進行適當的引導與幫助,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發展幼兒的游戲自主性,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在區域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探究能力。
區域游戲是幼兒與環境作用下的活動形式,良好的環境對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探究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
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一個以幼兒為主體、和諧寬松的人際環境,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幼兒一起玩耍、一起歡笑、一起體驗成功與失敗。幼兒在區域游戲中探索時,有時會出錯、有時會失敗,而教師應該與幼兒一起尋找出錯和失敗的原因,并鼓勵幼兒再次探索。例如,筆者在益智區投放了拼老虎的新材料。晶晶在拼老虎時拼來拼去總不成功,原來她只是將拼板換來換去,卻沒有發現拼板后面的標記。筆者發現后并沒有及時指導她,而是鼓勵她仔細觀察拼圖的前后,并告訴她:“老師相信晶晶能行的。”最終,晶晶自己發現了標記對應的秘密,順利地拼成了老虎。在活動中,教師要提供給幼兒自由支配材料的機會,允許幼兒“異想天開”。例如,濤濤在美工區玩插花的游戲,玩著玩著他拿起剪刀把“花稈(吸管)”剪成好多個小段。小朋友跑來告狀了,濤濤顯得有點緊張,筆者走過去說:“你是想用短棒做好玩的東西對不對?”他點點頭說:“我想用小棒圍成小柵欄,布置小花園。”教師不能制止幼兒自由處理材料的行為,而要支持幼兒天馬行空的想法,從而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正因為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松、自由的活動環境,幼兒才會主動地投入活動中,大膽地進行探究,從而發展探究能力。
(二)創設有助于探究的物質環境
這里所指的物質環境主要是指材料。在組織幼兒進行區域活動中,筆者發現幼兒在操作單一材料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單一重復的動作不利于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也不利于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投放具有層次性、多樣性的活動材料,不僅要讓材料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還要讓材料起到能促使幼兒產生探究行為、發展探究能力的。
例如在益智區,筆者為幼兒準備了拼板、圖形排序、裝配玩具、花腰帶等材料,這些材料包含了圖形知覺、排序、分割、排列等數學知識。拼板是讓幼兒根據圖案之間的相連關系進行拼接;圖形排序是讓幼兒根據提示,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序,還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排序;“裝配玩具”是讓幼兒尋找出正確的切割圖片,拼成完整的圖案;“花腰帶”是讓幼兒學會按顏色和圖形的規律進行排序,這些材料的共同目標都是發展幼兒的探究能力。
當教師觀察到所提供的材料不利于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時,應及時進行調整。例如,在美工區“牙刷刷畫”活動中,剛開始筆者提供了牙刷、顏料、紙、花瓣、樹葉等圖案卡,幼兒的興趣高漲,畫也刷得很漂亮。但是筆者發現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并沒有思考,只是把圖案卡放在白紙上用牙刷刷顏料,不利于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于是,筆者調整了原有的材料,又投放了剪刀、卡紙,讓幼兒根據喜好自己制作鏤空卡、圖案卡,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當幼兒對某種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的欲望,就會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尋求答案、解決問題。因此,激發幼兒的內在興趣是發展幼兒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觀察幼兒,發現幼兒的內在需要
區域游戲的核心是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不同幼兒的內在需求各不相同,教師要通過觀察,了解幼兒不同的內在需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內在需求設置游戲內容,才能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部分教師過于看重游戲的教育價值,因此有許多游戲雖然稱為“游戲”,但實質卻是“灌輸”,導致幼兒玩得并不快樂,不是幼兒心中的游戲。
教師要想正確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在活動中必須仔細觀察幼兒,隨時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進展與問題,才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及時調整活動計劃。例如,在“玩具城”活動中,筆者發現許多幼兒圍在一個男孩的身邊,走近一看,原來是男孩在玩小車。他的玩法很特別:小車在積木拼成的滑板上行駛,并且滑板的坡度在不斷地變化。看著孩子們渴望的眼神,筆者為幼兒投放了小車、地毯、積木、卡紙等輔助材料,讓幼兒探索小車在不同的地方行駛時速度有什么變化。通過這個探究游戲,幼兒不僅感受到了玩車的樂趣,還發現了許多的“秘密”,如在鋪有地毯的軌道上車子開得比較慢,兩輛不同大小的車子一起開會有快有慢,車子在平坡與斜坡上下滑會有差異等。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開展的活動,能讓幼兒始終處于主動探索的狀態中,有利于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二)尊重幼兒,尋找幼兒的“游戲火花”
在集體活動中,教師想要讓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是比較困難的。每個幼兒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也都有自己擅長和偏愛的興趣,而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并不多。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區域游戲的時間,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活動和探究。同時,在幼兒游戲時,教師的適時指導也很重要,教師要善于抓住幼兒在游戲中迸發的“火花”。
例如,幼兒在“水和顏料寶寶做游戲”活動中,無意間將兩種顏料混在了一起,但他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顏色,就想倒掉。筆者在旁邊看到后用欣賞的口吻說:“呀,這么漂亮的顏色,怎么調出來的呀?”幼兒在得到肯定后也覺得非常有趣,嘗試著調配各種顏色。教師要及時抓住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所擦出的“火花”加以催化,讓它綻放光彩。教師應在觀察幼兒活動時給予幼兒恰當、有效的建議,但不能過多地干預幼兒,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成功感是學習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能促使人奮發向上。每個幼兒都希望得到教師積極的評價,幼兒的進取心和自信心來自他們自身的不斷成功。因此,教師應創設機會幫助幼兒獲得成功感。
(一)適時鼓勵,增加幼兒的成功機會
幼兒之間具有差異性,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和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幫助每個幼兒獲得成功,讓幼兒感到自己是優秀的,就要引導幼兒盡自己所能完成每一件事情。
例如,有一個男孩叫浩浩,特別會講故事,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弱,區域活動時他最愛到語言區講故事。筆者考慮到總在語言區講故事不利于他動手能力的發展,但又不能違背他的活動意愿。于是,筆者先和他到語言區講故事,他講著講著就講到了小丸子,可沒有小丸子的指偶,筆者就建議他自己制作小丸子的指偶。開始浩浩很不樂意,但在筆者的耐心鼓勵下,筆者畫了小丸子,讓他負責涂色,兩人一起完成了小丸子指偶的制作。在講評活動時,筆者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了浩浩:“你們看!浩浩的小手多巧呀,制作的小丸子指偶真可愛,套在手指上還會動呢!”小朋友們都鼓起掌來,浩浩別提多高興了。在區域游戲中,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幼兒,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幫助幼兒獲得成功,讓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活動,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善用贊美,豐富幼兒的成功體驗
幼兒自我評價的能力較弱,他們對自我的評價通常來源于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因此,教師要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就要盡可能挖掘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并贊美幼兒,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一次活動中,筆者和幼兒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根投放到美工區,讓幼兒探索用這些蔬菜根印畫。筆者發現晨晨印得與眾不同,他還使用了棉簽添畫,特別漂亮。筆者不禁摸摸他的小腦袋說:“你制作的畫真漂亮,真是太棒了!”并把他的作品展示了出來,供其他幼兒欣賞。后來,筆者發現在表揚了他之后,他在活動時更加專注了,作品也完成得更有創意了。晨晨平時是個比較調皮搗蛋的孩子,很少得到教師的表揚。筆者的一句贊美,增強了他的自信,給他帶來了成功。因此,這件事告訴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善于贊美幼兒,幫助幼兒獲得成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區域游戲的開展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努力克服困難、總結經驗,在活動中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發展幼兒的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昆山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