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初見全國勞動模范、梁平區新型農民代表蔣麗英,記者暗暗在心里發出一句贊嘆。
她蛾眉淡掃、眼神熱烈,既像春天的秧苗,又像夏日的谷穗,向陽而生,充滿活力。
而更讓人打破刻板印象的,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操控無人機服務農業,讓科技的光芒閃耀在廣袤的田野;開展水稻社會化服務,通過全程保姆式托管讓農民當上“甩手掌柜”……
采訪中,蔣麗英不僅自豪地說,她創辦的合作社已累計為超過5萬畝稻田進行社會化服務,帶動了川渝地區上萬戶農戶增收致富。
她還自豪地說,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也將出現在她所照看的土地上。
當農業遇上科技,變革正悄然進行。聯想到近日引發熱議的“2米高巨型稻在重慶試種成功”的消息,讓記者不禁感嘆:原來農業也可以不“土”。
但是,干農業的人確實不易。
凌晨起床、半夜收工、住進水塔、熬過酷暑寒冬……這些并沒有難倒這個下定決心做事的農人。
但蔣麗英卻將一個成年人幾近崩潰的瞬間,深埋在了心底。那個瞬間,浸透了她和女兒的眼淚。
創業之初,舉步維艱,她無暇照顧女兒。女兒曾經怨懟和哭泣,最后在成長和理解中,消弭了與母親的隔閡。
如今每每想起,蔣麗英仍深感歉疚。她有作為女強人的果敢,也有身為人母的柔軟。
聽到這些故事,越發對她創業的艱辛感同身受。盡管如此,蔣麗英卻從來秉承“堅持”二字。正如她所言:“小小如我,也能發出微光!幸福是創造出來的,我會一如繼往地保持自己的初心,擔起責任和使命,為鄉村振興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讀者反饋
@江流:讀完8期特稿《織密織細長江禁漁網》感觸很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白鱘和白鱀豚已在長江功能性滅絕;中華鱘已成為極危物種。長江禁捕是長江治理中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當然,長江水生生態多樣性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還需環境污染治理、航道運輸管控、資源開發監督等形成綜合治理合力。“十年禁漁”,只是其中一步。
@誰家子:我本以為立法離基層百姓很遙遠,設立立法聯系點后,人大能直接聽到最接地氣、最基層的聲音。居民提的建議很多被采納,傾聽人民的心聲、滿足人民需求、保障人民權益,這是立法工作邁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