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莉

在合川區人大機關工作了20年的我,主動向組織申請下派駐村兩年,為的是圓一個參與鄉村振興之夢。今年5月,我被派駐到距離合川城區較遠的龍鳳鎮普場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這讓我真正踏上了圓夢之路。三個多月來,我和村黨支部同志一道,開啟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篇章。
立根原在群眾中
到村后,我帶著單位領導的囑托,調整工作狀態,適應新環境,進入新角色,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真正把心放在基層、把人放在一線、把工作落實在群眾身邊,與群眾同甘共苦、水乳交融。
一個背包、一支筆、一本民情日記,成了我走村串戶的“伙伴”。碰到在干農活的群眾,我會主動上前幫上一把;遇到閑聊的群眾,我會主動加入其中,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為他們講解政策,謀劃發展思路。
花了50多天的時間,我入戶走訪群眾360戶886人,哪家適合發展種植,哪家適合發展養殖,哪家房屋需要改造,哪家需要修建入戶便道……我都仔細地寫進日記里,也深深地記在了我的腦海里。現在,村民在路上碰到我,都會親切地叫我“粟書記”,笑著拉我一起聊家常。
紅色基因代代傳
我們家三代人都是黨員——爺爺、爸爸和我,對黨的情結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爺爺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爸爸從1978年改革開放那年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我從2020年擔任區人大常委會第一黨支部副書記,支部工作是我們工作的重心。
爺爺和爸爸都常對我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這使我耳濡目染,深受啟發。
今年5月,我被派駐到龍鳳鎮普場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我們以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選舉產生了文化水平較高、領導能力較強、團結協作、風清氣正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村委會換屆選舉當日,我們村迎接了市委第六巡回督察組現場檢查,并獲得高度肯定。
同時,我們支部加強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和主題黨日活動,舉辦新任干部和黨小組長專題培訓,提高班子成員黨性修養和業務能力;召開組織生活會,加強班子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強陣地建設,提檔升級村黨群服務中心,新安裝旗桿,白改黑廣場,打造黨建宣傳牌12塊;創建“黨建工作群”“黨員之家”等微信群,及時傳遞黨建動態、政策法規等。
鄉村振興向前沖
普場村位于合川區西北部龍多山臺地,距合川主城52公里,幅員面積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86畝,現有689戶2116人。由于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加之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 2014年被列為市級貧困村。經過6年脫貧攻堅艱苦奮斗,到2020年,68戶274人貧困群眾全部脫貧,普場村黨支部也被評為“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如今,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關鍵時期,我被派駐擔任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通過重點走訪、實地考察、組織召開座談會,制定了發展規劃: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主導,發展“九葉青”花椒、山地紅薯、高山水稻、黑香豬、食用牛等產業;加快完善道路、飲水、用電、天然氣等基礎設施,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為實現這一目標,村黨支部制定了“三步走”發展規劃:第一步,動態清零返貧風險。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深度走訪68戶脫貧戶和2戶邊緣戶,落實好教育、醫療、飲水、就業、住房等幫扶政策。針對重點幫扶對象,將個別脫貧戶調整到公益性崗位,個別脫貧戶納入低保范圍,幫助搭建籠舍和修葺房屋,幫助銷售農副產品。第二步,全面升級扶貧產業。采取“支部+基地+黨員產業大戶+脫貧戶”模式,積極壯大花椒主導產業。全村共種植花椒1200多畝,今年6月產出鮮花椒80000多公斤,新建1100平方米的廠房,引進全自動花椒烘干設備。實行“線上+線下”銷售模式,進駐超市、重慶市消費扶貧網等。目前,村集體已銷售干花椒400多公斤,創收4萬多元,持續為68戶脫貧戶分紅2萬多元。第三步,著力推進社會治理。采取“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方式,開展“普場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主題活動,全面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院落3個,立面改造房屋16戶,組織道路清掃志愿者活動。試點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設立積分兌換超市,調動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加強安全維穩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工作,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應接盡接,筑牢防疫屏障。
短短的三個多月時間,我從開始的忐忑不安、無從下手,到現在的心中有數、思路清晰,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鼓勵支持,離不開村黨支部、老黨員、老干部以及樸實的村民的鼎力幫助。我相信:凡事有心,自然成匠。鞏固脫貧是基礎,鄉村振興是目標。我將繼續努力,以優異成績回報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待,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