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保障城鄉居民水缸子、米袋子、菜籃子具有重要意義。
為推動我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市人大常委會開展了工作評議,并進行了滿意度測評。目前,我市部分區縣在科學治污、綠色防控、發展方式轉型升級上進行實踐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通過此次評議,市人大常委會也摸清了我市農業面源污染的底數、找準了問題,并提出了不少解決辦法,將為我市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智力支撐和法治保障。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業綠色發展。
按照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作出的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會自3月起,對市政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評議,依法推動我市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同時,37個涉農區縣(自治縣)聯動開展了相關工作評議,并進行了滿意度測評。
現狀:化肥使用量連續5年遞減
自3月18日市人大常委會啟動評議市政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分別率隊,各專工委積極參與,對全市37個涉農區縣(自治縣)開展了全覆蓋式的調研指導。
“化肥、農藥使用總量統計數據是否包含園林、林業用肥用藥,采集的數據有哪些?農業面源污染對流域非點源污染負荷的貢獻量到底多大,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哪些方面,目前防治情況如何?”調研中,調研組發現,市級部門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部分情況的報告不夠詳細。為全面掌握情況,市人大農委先后兩次發函,要求相關部門及時匯報情況。同時,市人大農委還赴部分區縣,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評議進行指導,推動評議工作順利開展、取得實效。
據調研,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化肥使用總量已實現連續5年遞減,農藥使用總量連續10年遞減。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87%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7.7%,比2017年分別提高15、5、78個百分點,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我市圍繞用肥用藥重點產業,建立了規模種植主體減量清單,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以及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措施,2020年全市的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分別減少到89.8萬噸、1.62萬噸;以規模養殖場為重點,加速補齊治污設施裝備短板,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到99.74%;加強秸稈露天禁燒管理,引導開展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綜合利用,推進5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縣建設,在11個區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2020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量達到760萬噸左右;制定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和工作方案,采取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建成回收網點3083個、分揀貯運中心40個,近3年共回收廢棄農膜2.23萬噸,完成目標任務的117%。
問題:養殖業污染防控存在短板
“我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隨著調研的深入,調研組發現,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還存在認識有偏差、養殖業污染防控存在短板、農業循環發展利用還不夠通暢、人才和技術支撐不夠有力等問題。
“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養殖企業私設暗管向河道排放污染物的典型案例,類似風險還存在。”在渝西片區,調研組了解到,有養殖企業糞污異位發酵后形成的有機肥不能及時清運,部分小規模專業戶和散養戶對畜禽糞便只做簡單堆積,還有散養戶(年存欄20頭以下)沒有配備糞污處理設施設備。
探索農業循環發展模式是推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的有效路徑。調研組發現,由于綜合利用長效運營機制還不夠健全,導致產品成本較高、商品化水平較低、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以茶葉冬管施肥1次為例,每畝施化肥需要花300元左右,而施有機肥則需要1000元左右,且對勞動力要求較高,導致有機肥普及滯后。秸稈回收利用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某公司從農戶手中收購秸稈價格為0.4元/公斤,農民則因為量小、收購價低、費工費時,不愿回收秸稈;公司因難收集、人工和運輸成本高也缺乏積極性。”市人大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調研組還發現,基層農業面源污染監管能力不足,人員專業知識、監測設備與防治需求差距較大,部分區縣畜禽、水產養殖監管還未實現常態化。農業環保和農技推廣力度不夠,先進適用的綠色生產技術難以快速、有效推廣到位。部分生態綠色實用技術成本和要求高,難以在面上推廣或推廣效果不理想。技術標準體系還不健全,部分防治規定可操作性不強。
藥方: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要著力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提升處理工藝,開展畜禽糞肥還田利用全鏈條監測,分析評估養分和有害物質轉化規律。”
“要調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思路,積極構建系統防治新格局,實現抓重點、分區治、精細管。”
7月底,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分組審議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我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的報告》,并開展了滿意度測評。
市人大常委會的評議意見提出,要逐步轉變單純以削減農業生產投入品和排放量作為治理目標、以監管個體為主的思路及農業內部分散治理的做法,把削減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促進土壤質量和水質改善作為治理核心要求,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放到生態系統中謀劃,把關鍵源區作為核心,集中優勢力量投入到對整體水土環境質量影響最重的流域區域、產業和生產主體。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是從源頭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本。評議意見提出,要注重防控結合,把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落實到產業布局、國土規劃中去。探索區域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綜合性整體解決方案。搞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特別是對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的糞污處理利用。
評議意見還提出,統籌運用激勵性和強制性措施,多管齊下激發生產主體防治積極性。開展針對性宣傳教育,普及防治知識和技術,形成全社會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通過稅收、補貼、金融等經濟手段調整農業生產主體行為,把申報使用涉農財政資金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聯動掛鉤。健全法律制度,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內容納入《重慶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
此外,市人大常委會還從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