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常委會組成人員應到34人,實到33人,‘滿意票30票,‘基本滿意票3票,測評結果為‘滿意。”日前,隨著潼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勛在評議會上通報出測評結果,區人大常委會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評議暫告一段落。
督訪專題片引熱議
“上和鎮石鏡村與后溝村交界處,附近住戶通過塑料管往農田內直排大量污水,溝渠、農田污染嚴重。”
“塘壩鎮龍珠村花椒基地化肥撒施,未覆蓋泥土,化肥易流失,利用率低。”
今年年初,在潼南區委常委會會議上,播放了潼南區人大督訪農業面源污染專題片,一幀幀畫面,一段段旁白,將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直觀展現出來,引起了與會人員的熱議。
潼南區人大在年初的人代會上就把評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為今年監督工作的重點。今年年初,區人大常委會組織轄區市、區人大代表開展了全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督訪,制作了督訪專題片,并報送區委,在區委常委會會議上播放。
“在市農委委托第三方機構做的土壤污染調查中,我區土壤質量位居全市前列,但從督訪專題片來看,全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仍然有漏洞,絕不能掉以輕心。區人大常委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評議正當其時。”潼南區委書記張安疆在會上說。
調研調查雙線并行
3月底,潼南區人大常委會召開專項評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動員會,對評議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4月,潼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分別帶隊,4個調研組深入全區8個部門、23個鎮街開展全覆蓋式調研。同時,委托國家統計局潼南調查隊開展獨立調查。
調研組和調查組深入規模化養殖場、種植基地,摸清家底、找出問題,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聽取意見和建議,對全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了一次全面“體檢”和“透視”,為開展好工作評議打下堅實基礎。
“全區23個鎮街全覆蓋、調研和調查同步開展,區人大常委會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評議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潼南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何兵說。
雙測評促評議見效
6月初,在潼南區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區人民政府分管副區長對全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了專項報告,同時印發了區人大常委會調研報告和國家統計局潼南調查隊調查報告。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就專項工作報告和調研、調查報告進行了審議,并對相關工作開展了滿意度測評,最終形成了評議意見,并詳細列出31項問題,交區人民政府辦理。
據介紹,潼南區人大常委會將在11月聽取和審議評議意見辦理落實情況的報告,并對辦理落實情況再次開展滿意度測評。
“以前的工作評議只進行一次滿意度測評,這次對評議意見辦理落實情況還要進行滿意度測評,在監督上形成了閉環,凸顯了監督的剛性。”潼南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王慶輝說。
“這次評議,就是要促進區政府和相關部門貫徹新發展理念,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為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倒逼政府部門加快形成農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永遠在路上,要不斷探索創新監督方式,充分發揮人大監督的剛性力量,真正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周德勛說。
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目前,潼南區正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區政府全面扛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政治責任,全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周德勛介紹,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潼南區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分管副區長分別擔任專項工作小組組長,相關部門、鎮街組建了工作專班,建立了“1+4+N”工作體系。
據了解,以潼南區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堅持每月進行調度,細化落實管理、臺賬、考核三張清單,明確了治理重點,分解了目標任務,督促整改落實,確保各項任務取得實效。在健全了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政策措施,對標對表上級要求,制定了《潼南區貫徹落實重慶市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整改方案》《重慶市潼南區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重慶市潼南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等,明確了水產尾水治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工作重點和相應政策措施。
此外,潼南區積極推行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生態種養循環農業,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4.61%。建設污水管網133公里,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10座,建成垃圾分類示范村169個,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在水產養殖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全區占地30畝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已完成整改91個、11個正在整改,改建綜合養殖稻田2.3萬余畝,發展水庫生態養殖1.9萬畝。在化肥農藥使用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區化肥農藥使用量同比減少0.5%,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效率達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均達40%。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健全機構、完善制度、統籌協調和監管指導上下功夫,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促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效銜接,統籌規劃,齊頭并進,形成促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周德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