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截至2020年年底,北碚區化肥使用總量、農藥使用總量已連續5年遞減,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改善……”
近年來,北碚區堅持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改善提升生態環境的治本之策,系統謀劃、扎實推進,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北碚區與西南大學合作開展的秸稈綜合利用創新示范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
校地合作推進科學治污
在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重慶亮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了400畝獼猴桃。每年,果園都會舉辦采摘節,吸引來很多游客。
果園負責人曹明亮說,自從區里開展了秸稈綜合利用,果園不再用化肥了,更加環保,獼猴桃的口感也更好了。
曹明亮說的秸稈綜合利用,是北碚區和西南大學合作開展的創新示范項目,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為重點利用方向,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探索適合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通過科技手段,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安全、可持續發展。
在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中,秸稈肥料化主要是采取添加腐熟劑,加快秸稈等有機廢棄物腐熟,使秸稈中所含的有機質及磷、鉀等元素成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并產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強植物抗逆性,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耕地秸稈腐熟過程中,土壤要保持一定的墑情,在墑情不足時,要澆一次水,確保腐熟劑的腐熟效果。”西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試驗,確定了腐熟劑的最佳使用量等腐熟技術。比如,在柳蔭鎮東升村開展的水稻秸稈+腐熟劑試驗中發現,水深15-20厘米之間,腐熟效果最佳。在獼猴桃的枝條堆漚綜合利用試驗中發現,每100公斤獼猴桃枝條配施2公斤有機物料腐熟劑和5公斤尿素,可達到最佳的腐熟效果,而且每畝獼猴桃枝條的處理成本僅為15.5元,有利于大面積推廣。
研究團隊還把推進秸稈飼料化與調整畜禽養殖結構結合起來,大力推廣秸稈青貯、黃貯、氨化、微生物發酵技術,促進一批規模養殖場與農戶、合作社簽約收購秸稈飼料。
在秸稈基料化利用中,研究團隊大力推廣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并鼓勵農戶積極利用生化處理技術,將秸稈變成育苗基質、栽培基質,滿足集約化育苗、無土栽培和土壤改良的需要,促進農業生態平衡。
“鼓勵社會力量和企業資本投入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該負責人介紹,研究團隊還對區域內的秸稈產生量及時空分布,秸稈收集、還田數量及空間布局等進行統籌,為建立秸稈收儲運長效運行機制打下基礎。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明顯
在高校科研力量的介入下,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都找到了最佳的推廣模式。
該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使用秸稈還田技術,對于玉米、水稻等作物,每畝地的種植成本僅增加8.6元——每畝地需要施用腐熟劑2公斤(9元/公斤)、尿素5公斤(2.2元/公斤)促進秸稈腐熟,加上人工30元,每畝需要59元,但可將復合肥的使用量從40公斤降低到30公斤(3.5元/公斤),追肥(尿素)也可從15公斤降低到8公斤,每畝在化肥的投入上可減少50.4元。
在秸稈的基料化利用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十分明顯。利用秸稈栽培草腐食用菌,一方面能夠有效消納秸稈,畝均可消納秸稈3噸,肥料施用量可減少50%以上;另一方面,利用秸稈栽培草腐食用菌,鮮菇畝產量能達到3000公斤,按市價(6元/公斤)計算,可以賣18000元,扣除各項成本,還可以有萬元左右的利潤。
北碚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遏制秸稈露天焚燒和隨意拋棄,減少環境污染,保障交通安全,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同時,通過秸稈還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提升土壤有機質,培育地力,并減少化肥使用量,促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問題導向狠抓整改落實
近年來,北碚區陸續印發了《北碚區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北碚區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基本實現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標可依,全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行動全面有序推進。全區持續以化肥農藥減量、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產養殖尾水治理、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五大專項工作為重點,推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5月底,北碚區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二次會議聽取和評議了區政府關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情況的報告,并進行了滿意度測評。
北碚區人大常委會通過評議調研了解到,雖然近幾年區政府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區人大常委會在評議意見中提出,區政府應瞄準問題,科學分析問題特點及相應的技術需求,大膽創新,精準施策。要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防治原則,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降低化肥使用量,調整和優化用肥結構,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要深入開展畜禽清潔生產行動,推廣生態養殖。要加大塑料地膜回收力度,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要加大和西南大學合作力度,提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能力。要多管齊下,全面開花,徹底打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