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珠

在市場上,武隆區鳳來鄉出產的鳳來谷品牌大米售價較高,但仍然很搶手。因為這個品牌的大米,不僅產自高山地區,而且還是用“稻魚共生”模式種出來的綠色有機米。
近年來,武隆區堅持綠色興農發展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目前,該區是我市唯一同時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的區縣,并獲評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高山農業,生態效益助品牌打造
武隆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武隆區推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生態資源和發展資源高效聯通,加快構建具有武隆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努力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近年來,武隆區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構建了高山蔬菜、高山茶葉和特色水果、中藥材、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特色糧油、特色經濟林等組成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
走進武隆區桐梓鎮桐梓村龍家坡組的茶山,梯田式茶園錯落有致,猶如一幅精美的畫卷。
桐梓鎮平均海拔達到了1200米,土壤、空氣、水都沒有被污染,而且因為氣溫較低,病蟲害校輕。因此,桐梓鎮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高山茶葉,已建成高山茶產業園8000畝,現有蜀桐、雪錦、雪鷹紅等品牌,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除了發展高山茶葉,桐梓鎮還鼓勵農戶流轉土地入股農業公司,發展起了“1+1+N”鄉村產業,即一個茶產業園,一個筍產業園,N個高效農業產業。
桐梓鎮的“1+1+N”鄉村產業,只是武隆區發展高山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武隆區“一環兩園”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申報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做優做強了“仙女紅茶”“土坎苕粉”等特色品牌,武隆脆桃、武隆豬腰棗入選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綜合種養,農業也要低碳生產
除了發展高山特色農業產業,武隆區還圍繞“種養加一體、農文旅融合”的思路,大力發展綜合種養模式。
在武隆區,鳳來鄉的“稻魚共生”綜合種養模式遠近聞名。
自2016年起,鳳來鄉便借助當地的資源優勢,把“稻魚共生”綜合種養模式作為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并選擇了耐氧性好、食性雜、養殖技術要求不高且市場上受歡迎的鯽魚品種開始試點發展。
“稻魚共生”,就是在種植水稻的田里開挖魚溝、魚溜,飼養魚類等水生動物。稻田里養魚,不僅能吃掉水稻田里的雜草、浮游生物、害蟲等,大大減少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量,還能幫助稻田松土,促進水稻生長。同時,魚兒的糞便也能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
據了解,每畝稻田可投放鯽魚苗約300尾,在3個月的飼養期,不投放任何飼料。每畝稻田靠養魚這一項,就可增收上千元。
如今“稻魚共生”技術在鳳來鄉得到廣泛運用,在鳳來鄉,還有千畝“稻鰍共生”有機種養基地,每到水稻收割時節,水稻殘葉、碎稻谷、蟲子便成為了泥鰍的大餐,而泥鰍的糞便又成了水稻生長的肥料,種養全過程綠色無污染。
除了“稻魚共生”,武隆區還在“魚菜共生”種養模式上進行了探索。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水產養殖的水被輸送到水培栽培系統,水中的氮、磷等富營養成分被微生物轉化成無機鹽后,可以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
武隆區大溪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就是運用“魚菜共生”模式,對養殖池塘的氮、磷進行吸收,再將水排入安裝了增氧機的生態池,進行增氧分解有機物,生態池可種植菖蒲、鳶尾等水生植物,實現污染減排。
“魚菜共生”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既有了生態效益又讓村民們鼓足了腰包。
守護耕地,保障糧食產量質量
為提升耕地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武隆區按照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結果,正積極開展耕地質量類別劃分和農用地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工作。
近年來,武隆在相關區域狠抓種植結構調整、專用品種推廣、優化及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耕地土壤安全利用技術措施,截至去年,全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5%,土壤污染風險有效管控。
筏子村位于武隆區火爐鎮東南部,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林,筏子村大力發展脆桃及蜜李產業。村民們放棄了傳統的粗放種植模式,脆桃快繁技術、反光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及采果與分級等先進適用的技術在全村得到推廣應用,大批村民通過種植脆桃實現了增收致富。
在武隆區廟埡鄉,近年來利用社區教育學校和農民田間學校大力推廣綠肥種植還田技術,提高土壤自身調節水、肥、氣、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長環境,從而保障糧食的產量和質量。
據悉,綠肥種植還田技術就是利用冬閑田進行綠肥與糧食作物輪作或間作,通過將綠肥翻壓還田,使土壤地力得到維持和提高的技術,不但做到了變垃圾為寶,保護了環境,同時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和地力。
據武隆區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介紹,通過綠肥種植還田技術翻壓2000公斤鮮草,可使小麥每畝增產20-30公斤、玉米每畝增產50-70公斤。
據介紹,武隆區接下來將大力發展山上、水中、林下經濟,探索發展“林禽”“林藥”“林菜”“林菌”綜合種養模式,打造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綠色發展生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