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2017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不僅改變了萬千中醫藥人的人生軌跡,更開啟了中醫藥有法可依的嶄新歷史。法律的實施,使中醫藥法治體系“踩足油門”加速構建,不斷激活中醫藥服務供給能力,為老百姓帶來了切實福利。
為總結中醫藥法在重慶的實踐經驗,把重慶市中醫藥事業提高到新的水平,在近日召開的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重慶市中醫藥條例(草案)》提請一審。據悉,條例草案既貫徹實施上位法,又著眼解決重慶的實際問題,在促進中醫藥人才發展、促進中西醫結合、規范中醫診所管理、推動中藥制劑廣泛應用、突出中藥保護和利用、體現中醫醫療服務價值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規定。該條例如果審議通過并且實施,將為我市中醫教育、中醫藥產業發展等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以來,中醫藥法為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強保障。事實上,在疫情防控的“中國方案”中,無論是預防、救治,中醫藥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作為一名從業30多年的醫務工作者,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副院長李延萍提出了一份關于國家中醫醫學中心落戶重慶的建議。她表示,“十三五”以來,國家大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投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中醫和西醫兩套醫療體系相互支撐、相互補充。2020年5月,重慶與四川簽署《川渝中醫藥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明確提出整合兩地優勢資源,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帶動區域中醫醫療、科研、人才等全方位發展。她認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的建設,對中醫和西醫兩套醫療體系相互支撐、相互補充,解決高水平醫療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要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人才是關鍵。
根據重慶市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計劃,《重慶市中醫藥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被列入審議項目。條例草案文本在前期征求意見時,李延萍就曾多次參與討論,她認為,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最根本、最關鍵的還是中醫藥人才的培養。
“目前恰逢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獨立中醫藥學院的建設承載著重慶中醫藥事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歷史使命和擔當,也承載著重慶歷代中醫藥人的夢想和夙愿。” 李延萍建議重慶市政府進一步破除制度藩籬和部門壁壘,盡快獨立建制辦學,推動學院早日建成。在地方立法時,建議將“充分整合重慶優質中醫藥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水平、高起點的重慶中醫藥學院”相關內容寫入條例草案。
實際上,條例草案在征求意見時,也有一些人大代表和專家建議,要鼓勵中西醫融合、人才下沉,加強對基層中醫藥人員的培訓。有建議稱,要培養中醫康復、護理、養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技術技能人才,以及中藥材種植、中藥炮制等中藥特色技術人才;加強對中醫藥學術學科帶頭人、多學科交叉人才的培養,支持高層次創新團隊建設。也有建議稱,要加大中醫藥科學研究投入和對科研項目、科技人才、科技平臺的支持,推動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
一條建議助中醫學院落地
中醫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學研的結合。早在2018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李延萍就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重慶中醫藥大學組建步伐的建議》。這份建議和當時實施不到一年的中醫藥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她告訴記者,中醫藥法提出支持專門實施中醫藥教育的高等學校等教育機構發展,而要發展好中醫藥教育事業,很重要的一條是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醫高等院校。
“成立重慶中醫藥大學(學院)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應加快組建步伐。”李延萍在建議中稱。
李延萍曾表示:“在重慶建立獨立的中醫藥大學這件事在業界并不是一個新話題,而這一呼聲也從未停止。中醫藥法的實施為重慶中醫藥事業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
實際上,早在1951年,“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就在全國率先成立“重慶中醫學校”,該校有中醫“黃埔軍校”之稱。從建校到1997年重慶被中央列為直轄市前,重慶中醫學校一直承擔著重慶地區基層中醫藥人員培養的重任。
進入21世紀,為加快重慶中醫藥事業發展,推進全市高校結構調整,重慶市政府將重慶中醫學校并入重慶醫科大學進行建設,要求保持其相對獨立性,為組建重慶中醫藥學院做準備。
在李延萍看來,組建獨立的重慶中醫藥大學,是促進重慶中醫藥事業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吸引優秀人才、完善重慶市高等醫學教育結構的需要。并且,近幾年來,重慶市的其他全國人大代表也多次向國家呼吁成立重慶中醫藥大學(學院)。
2019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金強提出《關于懇請國家支持重慶設置獨立中醫藥學院的建議》,建議在重慶本土培養高素質優秀創新人才,全面提升重慶市中醫藥總體水平。
教育部在回復中表示,重慶市在編制“十三五”高校設置規劃時,已將設立中醫藥院校列入其中。教育部支持重慶整合全市現有優質本科中醫藥高等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大投入、創造條件,積極推進學校組建工作。
2019年6月,在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重慶中醫藥學院揭牌。2020年,重慶中醫藥學院工程在璧山開工建設,填補了重慶市沒有獨立中醫藥類大學的空白。
重慶中醫藥學院依托重慶醫科大學,整合重慶市現有中醫藥教育資源,實現全市優質中醫藥教學、科研、醫療、產業資源融合共享。按照規劃,在重慶中醫藥學院建設的同時,璧山區也將在縉云山西麓、云霧山東坡打造符合GAP標準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并規劃建設重慶中醫藥學院附屬醫院、中醫藥創新產業園及中醫文化傳承基地,打造完整的中醫藥產業集群。
目前,重慶市政府已多次召開推進會,學院進入實質性籌建階段,力爭待校區建設和師資條件滿足申報要求并經教育部審批同意后在2022年9月招生。
立法打通“腸梗阻”
據悉,1998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就通過了《重慶市中醫條例》,該條例對規范、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重慶市中醫條例》已無法適應重慶中醫藥事業發展要求,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如:對中醫藥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中醫藥服務能力有待提升,中醫藥人才建設有待強化,中醫藥投入保障機制有待加強等,亟需通過立法完善相關制度,依法促進問題解決。
重慶市人大教科文衛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草案解決了當前重慶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此外,我市探索出的一系列有關中醫藥服務、中醫藥保護、中醫藥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經驗也將被上升為地方性法規,這有利于保障和推動我市中醫藥事業規范有序發展。”
據悉,此次提交一審的條例草案共七章六十一條。在中醫藥服務與規范方面,明確了中醫藥服務體系及中醫藥服務的功能定位;鼓勵發展中醫治未病、中醫特色康復和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明確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應急防控體系;強調中醫醫療機構的準入管理及基本義務;規范中醫醫師、中醫專長人員執業資格及要求。
在中醫藥保護與發展方面,條例草案提出支持道地中藥材種植養殖,建立健全中藥監管體系,強化中藥質量管理,強調中藥炮制的保護及傳承,并對中藥制劑監管、制劑調劑使用作出規定。
在中醫藥傳承與創新上,鼓勵中醫藥學術、傳統知識和技術傳承,加強對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要求完善中醫藥教育體系,加強師承教育;鼓勵中西醫融合、人才下沉,加強對基層中醫藥人員的培訓;加大科研力度及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加大中醫藥宣傳教育力度、拓展對外交流。
條例草案對中醫藥支持與保障上,對中醫藥投入進行規定,對完善中醫藥價格及醫保政策作出規定,明晰了中醫藥相關評審、鑒定活動的專業規范,強調了中醫藥標準化工作。
在李延萍看來,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三個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可及的中醫藥服務。
李延萍表示,期待條例草案中有破解長期以來制約中醫藥事業發展瓶頸的干貨,比如:應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建立系統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加大中醫藥師承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等。
同時,李延萍還建議,全力爭取國家中醫傳承創新中心項目落戶重慶,做實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建設,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中醫藥方案。完善中醫藥管理頂層設計,市政府獨立設置專門的中醫藥管理部門,增加編制、獨立運轉;在中醫藥管理部門里設立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將分散在農業、商貿、市場監管、科技、醫藥衛生等多個管理部門的政策、資金、資源予以整合,系統研究推動中醫藥融入重慶大健康產業,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