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清
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經驗。”法檢“兩院”的權力由人民賦予,目的是為公眾謀取利益。開展司法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然而,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實踐過程中,卻存在不便監督、不好監督、甚至不能理直氣壯監督的現象和問題。關于這些問題,筆者做了以下思考。
走出“認識誤區”
首先要走出人大監督與司法獨立“互不相干論”的誤區。有人認為,人大機關與司法機關職能不同,應當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要過多地去“挑毛病”“找岔子”。從工作層面上說,監督不是干涉,合理適度的監督不僅不會干擾、阻礙司法獨立,反而可以為其提供可靠的保障;從價值層面上說,人大監督與司法獨立是統一的,歸根結底在于保證司法活動沿著正常的軌道運行,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其次,要走出人大司法監督“只聽報告論”的誤區。根據憲法和監督法的規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于司法工作的監督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包括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詢問和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七種監督方式。而實踐中,人大司法監督運用最多的手段就是聽取報告、執法檢查、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等,特定問題調查、詢問和質詢、罷免等手段則很少用或從來不用。在實際工作中,監督方式“有而不用”,監督剛性不足,是監督不力的根本原因。
第三,要走出人大司法監督“總體監督論”的誤區。人大司法監督能否落到實處,要看監督內容是否全面到位。人大司法監督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是指人大對司法機關、司法人員全面工作情況的監督。法律監督是指對憲法和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目前,地方人大司法監督的內容還不夠全面,對司法人員執法方面的監督較多,而對司法制度、人員管理以及司法能力建設的監督等很少涉及。
走出“監督盲區”
盲區一——忽視“兩院”工作的專業性。法院、檢察院作為國家的專門審判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工作的專業性和實踐性極強,人大要對其進行監督,就要求人大監督者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否則勢必會造成監督不準、監督不下、監督不成的局面。實踐中,地方人大對法檢“兩院”的監督主要是通過聽取報告來開展,沒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很難從報告中發現司法機關工作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審議評價也會流于表面,影響司法監督的實效性。
盲區二——缺乏司法監督專業人員。對司法機關進行監督的要求非常高,要求監督者必須懂政策、知法律,除了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以外,還必須有較強的法律功底,且熟悉司法機關的工作流程與具體操作。但目前在實踐中,受名額和人員結構的限制,地方人大中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識和司法實踐經驗的人員不多。大多數人大代表對司法工作也不熟悉不了解,在發表意見時抓不住重點,影響了人大司法監督的權威。再者,從事司法監督工作的地方人大專委會組成人員,也存在委員專業不對口、專職比例低、職能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等問題,很難滿足目前人大司法監督的需要。
盲區三——對司法人員的監督虛化。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司法活動的主體是法官和檢察官,他們直接承擔著維護司法公正的職責,要防止其濫用權力,就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制約。然而目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司法人員的監督缺乏制度化的制約機制,不能發揮其真正的監督作用。在司法監督實踐中,大多數地方人大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側重于對整體或者某項工作的監督,而缺乏對司法人員個人的監督,沒有深入和全面掌握了解司法人員的綜合素養。
走出“監督禁區”
根據代表法的規定,“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報工作情況,提供信息資料,保障代表的知情權。”因此,司法機關應當在不違反法律和有關保密規定的前提下,及時向人大提供有關案件辦理的情況,自覺接受監督。但在開展監督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兩個問題,不能干預司法。
首先,在行使監督權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依法依規,避免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尤其是對正在訴訟程序中的司法案件,不能粗暴干涉、不能提出傾向性意見、該回避的必須回避等。
其次,從了解個案入手,通過個案發現問題,歸納總結,形成類案,再對司法機關提出可行性建議。在不干預司法的同時,也能監督司法公正,進一步提高司法機關的公信力。
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筆者認為人大司法監督應奏好以下“三部曲”。
增強監督意識
要正確、有效地行使人大司法監督權,就必須充分認識到抓監督是本職,不抓是失職,抓不好是不稱職。因此,必須要擺正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的位置,進一步增強監督意識。
一方面,人大要強化敢于監督的意識,增強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人大對司法機關進行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是憲法賦予的一項重要職權,是代表國家和人民進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人大司法監督在較勁碰硬的過程中要把握好監督的度,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規則來辦事,做到監督不失職、支持不添亂,要充分認識到人大對“兩院”進行監督,不是找麻煩,更不是唱對臺戲,而是為了推動促進工作;要高度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選準議題上多下功夫。
另一方面,司法機關也要強化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要定期向人大匯報工作,自覺接受人大的監督。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認真分析和宣講當前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存在的根源,使廣大司法工作人員進一步認識到加強人大司法監督是彌補其內部監督力度不夠、制止和消除司法腐敗、保證司法機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從而進一步增強接受人大監督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創新監督方式
針對目前人大司法監督存在的監督方式單一、監督力度不足、監督效果不好等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是要加大人大司法監督的力度,剛柔結合抓實效。充分發揮人大的剛性監督手段,利用詢問、質詢、罷免、特定問題調查等法律賦予的監督方式,使其成為人大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的最強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是要完善人大議事制度,規范監督程序。地方人大及常委會應把“兩院”隊伍建設作為監督的重點領域,要建立任前考察、任前公示、法律知識考試制度,選拔出一批業務精通、品行高尚、公正廉潔的法官、檢察官隊伍。此外,還可以探索將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權與人事任免權有機結合,采取聽取情況匯報、執法檢查、履職評議等方式,對司法工作人員進行監督,緊緊圍繞履行憲法、法律法規情況,履職情況及勤政廉政情況等,督促其認真履職。對不認真履職或違法亂紀者,可以通過任免權的行使對其罷免,體現人大司法監督的剛性。
三是要加強對檢察機關的監督,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檢察機關是司法活動的參與者,如果說人大是在宏觀層面上進行監督,那么檢察機關在微觀層面上能更深入、更廣泛、更及時地發現司法活動中的問題。通過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宏觀來把控微觀,以監督來促進監督,既有利于人大掌握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情況,也有助于整合司法監督資源,形成監督合力,從而提高監督的具體性和針對性,共同破解“法律監督難”的問題。
四是要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工作的民主化和公開化。人大工作應當緊緊依靠人民,人大司法監督也不例外。從全國各地人大開展司法監督工作的情況看,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參與司法監督工作的程度不夠高。以重慶市為例,本屆市人大代表約850名,區縣人大代表約10980名,而全市各級法院過去一年受理各類案件102.8萬件。試想,這些代表在這么多案件中發現問題該有多難?因此,在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引導公眾參與其中,形成人大代表與社會公眾的監督合力,最終促使司法公正“看得見”、司法高效“能感受”、司法權威“被認同”。此外,還要將人大司法監督置于陽光下運行,對監督中發現的重大違法案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曝光。
提高監督能力
在司法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和改進司法監督,只有切實提高人大自身素質,才能實施有效的司法監督。
一是在配備人大司法監督工作隊伍時,要增加法律專業知識背景要求,優化年齡和知識結構,在平時多加強教育培訓,努力提升司法監督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要根據司法監督的工作實際,搭建人大司法監督人員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交流平臺,增強人大司法監督人員的實踐經驗,提升司法監督的能力。
二是要注重發揮代表作用。要構建人大代表知情和參與平臺,利用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收集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的意見,為人大有針對性地開展司法監督工作積累素材。同時,也要注重培訓代表如何審議“兩院”工作報告、如何提出司法監督工作的實質性議案和建議等,促使人大監督司法工作由虛變實、由弱變強。
三是要借助外部力量強化監督工作。在日常監督過程中,聘請知名律師、法律專家等人員組成專家咨詢組協助開展監督,充分發揮專家熟悉法律業務的優勢,使地方人大司法監督工作更具有深度和廣度。
(作者單位:重慶市人大監察司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