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我家小區樓下是美食一條街,攤販們大多租住在小區里,成了我們的鄰居。
某次和一位燒餅攤主閑聊,談及他們這行的祖師爺,他脫口而出:“應該是武大郎吧?”
我忍俊不禁,武大郎可從未賣過燒餅。
不僅這位攤主,身邊大多數人都誤以為武大郎賣的就是燒餅,其實他賣的是炊餅。
炊餅原名叫“蒸餅”,由于沖撞了宋仁宗趙禎的名字,所以改名“炊餅”。宋人吳處厚的《青箱雜記》中有過記載:“仁宗廟諱‘禎,語訛近蒸,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這一改名,弄暈了后世眾多《水滸傳》讀者。
燒餅是爐子里烤出來的,而武大郎的炊餅是蒸出來的,《水滸傳》里有過詳細描寫。話說武松有一次要出公差,臨行前囑咐武大郎,原先每天做十扇籠炊餅,他出差期間做五扇籠即可——這里提到的“扇籠”,其實就是蒸籠。
雖然書中寫得明明白白,可如今絕大多數人熟知武大郎,都是通過電視劇而非原著。偏偏許多大導演也不愛看書,拍出來的電視劇中,武大郎賣的就是燒餅,真可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些記性好的網友想起了1998年央視版《水滸傳》,劇中武大郎沿街吆喝著“炊餅”,擔子里挑著的卻是饅頭,于是網友怒贊到底是“國家隊”,央視拍劇著實嚴謹。
蒸餅就是如今的饅頭,這是大多數美食研究者的共識。《晉書·何曾傳》中記載:“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陸游詩中有云“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可見,蒸餅就是開花饅頭。
餅與饅頭形狀迥異,現代人很難理解蒸餅就是饅頭。然而在宋以前(包括宋),幾乎所有面食都被稱為“餅”。宋代筆記《緗素雜記》中這樣描述“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
那么,當年的饅頭又是什么?這個問題幾乎沒有爭議,宋代的饅頭就是如今的包子。《水滸傳》中孫二娘,賣的就是人肉饅頭。有史料記載,南宋以后,長三角地區也開始將包子叫作“饅頭”。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我在上海生活。當年的上海話里,將生煎包叫作“生煎饅頭”。如今的上海,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說上海土話了,“生煎饅頭”普遍被喚作了生煎包。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蒸餅不是饅頭,論據是《水滸傳》有一個章節寫道,“戴宗從懷里掏出幾個炊餅”——如果戴宗在懷里藏著幾個圓圓的大饅頭,豈不涉嫌偽裝性感女性?
竊以為,這個論據只能說明蒸餅不一定是如今饅頭的形狀,但扁平的餅狀饅頭,應該也算是饅頭。
武大郎賣的究竟是饅頭還是燒餅?這個問題似乎不值得深究。然而如果事事不求甚解,潛移默化會誤人一生。所以,假如有閑工夫,掰飭掰飭并非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