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建梅 陳軍

檔案信息傳播是指傳播者通過相應的傳播渠道將檔案信息傳送給用戶的過程,最終目標是促進檔案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實現檔案價值最大化。近年來,公眾的檔案信息需求不斷增加,學界對于檔案信息傳播專題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在檔案信息傳播研究進程中,涉及的傳播學理論包括使用與滿足理論、強弱關系理論、長尾理論、信息棧理論、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以及拉斯韋爾5W模式等。基于檔案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從傳播學視角出發進行檔案信息傳播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本文基于拉斯韋爾5W模式對2010-2020年間公開發表的檔案信息傳播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對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并預測了今后本專題的發展前景和研究方向,希望有助于該領域研究工作的發展。
一、數據來源及統計結果分析
(一)數據來源
利用“中國知網(CNKI)”對檔案信息傳播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以“檔案信息傳播”為關鍵詞,以“2010-2020”為時間段,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進行精確檢索,共檢出文章278篇,剔除無關文獻后共得出相關文獻234篇。從中選取了25篇進行重點分析,對我國近年檔案信息傳播領域的研究做出綜合闡述。
(二)發文時間及數量統計分析
由表1所示數據可知2010-2020年“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關于檔案信息傳播研究的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6年文獻數量有所減少,2018年出現一次高峰,2019、2020年文獻數量又有所下降,并且2010-2020年間“中國知網(CNKI)”收錄相關文獻的平均數量是21篇。從以上分析可知,隨著檔案信息化水平提高,“檔案信息傳播”這一主題成為學界持續關注的焦點,一直保持比較平穩的發展態勢。因此可以預測這一主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研究重點。
(三)所選文獻主題及數量統計分析
通過對234篇相關文獻進行主題分析發現,在眾多傳播學理論中,發文最多的是基于拉斯韋爾5W模式對檔案信息傳播進行研究,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針對傳播者的研究,針對傳播內容的研究,針對傳播媒介的研究,針對受眾的研究以及針對傳播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從234篇相關文獻中選取25篇基于拉斯韋爾5W模式理論的文獻進行重點分析。從這25篇文獻所屬主題可知,多數學者對于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的研究給予了大量關注,但專門對于傳播內容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少。
二、文獻內容分析
(一)針對傳播者的研究
傳播者作為整套檔案信息傳播流程的源頭,可以起到主導作用,影響傳播結果。石玉認為傳播者的信息素養由文化素養、信息技能、信息意識組成,文化素養指檔案工作者要掌握的檔案基礎知識及相關知識;信息技能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新技術的能力;信息意識是指傳播者對于檔案信息的敏銳程度[1]。信息素養是傳播者的必備條件,檔案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藏輕用”思想的影響,傳播意識較為淡薄,導致大批檔案“沉睡”在檔案館,沒有發揮出本來的價值。李淑敏借用傳播學的控制理論來分析傳播者在檔案信息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認為傳播者既可以是施控角色又可以作為受控角色,施控角色指傳播者針對檔案信息質量、傳播媒介和范圍的把關;受控角色指傳播者在檔案信息傳播過程中會遭受政治、經濟及其自身的制約[2]。施控角色又稱為“把關人”角色,可以控制傳播方向、繼續或中斷檔案信息的傳播,傳播主體除了承擔“把關人”角色外,在傳播檔案信息時還會受到經濟環境、政治方針政策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響。任瓊輝在《檔案信息微傳播初探》中基于微信傳播實踐對傳播組織進行研究,認為“檔案信息傳播有兩種組織模式,個體模式和團體模式,要實現最佳傳播效果,必須堅持創新、重視互動、堅守底線”[3]。檔案信息傳播主體因傳播渠道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檔案館向公眾宣傳檔案信息,傳播主體為檔案館;個人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發布檔案知識,傳播主體則為個人。此外,馬晨璠從非遺檔案入手對其傳播主體進行研究,認為目前非遺檔案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傳播主體自主性不足,傳播意識薄弱,宣傳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應該提高主體的參與意識和信息素養,積極創新檔案信息傳播模式[4]。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對于檔案信息傳播者的研究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傳播者的信息素養;二是傳播者的角色分析;三是傳播者的組織構成。伴隨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傳播者“把關人”角色不斷被弱化,任何團體和個人都可以上網發布檔案信息,使得傳播效果很難把控。因此針對傳播者的研究成為熱點,只有明確傳播者的角色定位,轉變工作觀念,才能夠達到傳播效果,提高傳播主體“把關人”的地位。
(二)針對傳播內容的研究
傳播內容即需要傳播的檔案信息,內容的優劣直接影響傳播的結果。張慶莉認為我國檔案信息傳播的內容不僅包括檔案本身,還包括其具體的實現條件,提出以信息資源和公眾為主體的內容體系,指出當今檔案信息傳播的內容已經發生改變,即從檔案實踐信息傳播向探求檔案知識和傳承文化過渡[5]。邵英瑩在《基于“內容為王”的電視類檔案節目中的檔案信息傳播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在檔案信息傳播中,內容是主體因素,選擇滿足受眾需求的檔案內容是提高傳播效果的關鍵,既要體現專業性又要貼近大眾生活[6]。內容是檔案傳播活動的精髓,通過對近十年檔案信息傳播領域的文獻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在234篇相關文獻中,專門針對傳播內容的研究僅僅包括上述兩篇,因此針對“傳播內容”的研究并沒有十分深入。檔案部門作為檔案主管單位,收集了豐厚的檔案資源,但是一方面受到“重藏輕用”觀念的影響,導致傳播意識欠缺,檔案資源傳播范圍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在傳播過程中過度追求大而全,所提供的檔案信息難以完全符合用戶需求,影響了傳播效果。因此,為充分發揮檔案價值,檔案部門應該做到“內容為王”,以館藏資源為基礎進行廣泛傳播。
(三)針對傳播媒介的研究
媒介是將檔案信息傳遞給用戶的渠道或中介,是將傳播者和受眾進行連接的紐帶,媒介的發展程度與檔案信息傳播效果有重要關聯,媒介分析一直是檔案信息傳播領域的研究重點。2010年以后學界對傳播媒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媒介上,其中,張寧通過對檔案類博客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特點及優勢進行分析,將檔案類博客分為專家學者創辦、學生創辦及檔案工作人員創辦三類[7]。博客是檔案信息網絡傳播的早期媒介,有助于宣傳檔案工作,開展檔案交流,便于檔案學科發展。樊如霞認為網絡媒介在信息傳播中具有超連接性、交互性、多媒體性、廣泛性等特點,認為在網絡媒介下傳播者和受眾具有等同位置,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兩者可以互換,同時網絡媒介改變了人們獲取、傳輸信息的習慣和方式[8]。網絡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取代了以往的線性傳播方式,可以更便捷的與用戶開展互動,充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謝海洋認為檔案垂直網站在檔案信息傳播中具有滿足受眾需求、加強檔案信息傳播深度、有效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等作用,認為個性化是檔案垂直網站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9]。檔案垂直網站是檔案部門向用戶傳播檔案信息的最權威的媒介,與其他媒介相比,可以提供更專業的檔案服務,傳播更多元的檔案信息。周雪指出“以微博、論壇為代表的自媒體改變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檔案信息傳播方式,逐漸形成了一種“互播”的新模式,不僅能夠及時發布、共享,而且可以供人們進行交流”[10]。運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作為傳播媒介有一定的優勢,即能夠改變傳受關系,使檔案信息傳播范圍更廣,但也存在某些劣勢,即對檔案信息質量的控制能力降低,使其真實性受到質疑,海量的檔案信息會給用戶選擇帶來困擾。趙彥昌認為“互聯網的發展增加了人們利用檔案的需求,要緊跟時代腳步,充分研究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體,擴展檔案信息傳播和宣傳的途徑及范圍”[11]。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加大了用戶對于檔案信息的需求,擴展了檔案信息傳播的廣度和寬度,打破了以往傳播主體和受眾需求之間檔案信息不對稱的局面。蘇君華以媒介環境理論為基礎,研究媒介變遷對于檔案信息傳播的影響,他將媒介變遷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媒介時代是以報紙、廣播為主的傳統環境,這一時代媒介作為政治工具使得檔案信息傳播充滿政治色彩;第二媒介時代是伴隨網絡技術發展出現的新媒體時代,互動、及時是此時媒介傳播特點,這一時代檔案信息傳播更加開放;第三媒介時代是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泛在傳播,此時信息傳播的主體更多,互動性更強[12]。夏天通過分析微博、微信、檔案網站三種網絡媒介的互動情況,認為“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傳播特點,承擔不同的傳播角色,其中檔案網站是檔案機構與用戶之間進行互動的最主要的媒介,微博和微信主要扮演著播報者和宣傳者的角色”[13]。媒介作為檔案信息傳播的載體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升級,從紙質、廣播等傳統媒介到論壇、博客再到“兩微一端”等自媒體,媒介演變促使檔案信息傳播的方式與效果不斷發展,傳播范圍更廣,受眾更多。同時這些新興媒介也產生了影響檔案信息真實性、用戶選擇困難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利用網絡媒介進行檔案信息傳播過程中保證檔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與安全性,加強傳播機構與受眾的互動,進行個性化傳播成為今后的研究重點。
(四)針對受眾的研究
受眾指檔案信息的使用者,是檔案信息傳播的歸宿。網絡化背景下,受眾不但可以接收檔案信息,也可以進行二次、三次傳播,甚至可以通過反饋影響傳播效果。樊如霞認為滿足受眾需求是檔案信息傳播的宗旨,檔案價值只有通過受眾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夠體現出來,提出建立能夠滿足受眾需求的檔案信息網站[14]。也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分眾傳播時代,將分眾傳播理論應用于檔案信息傳播的研究中。葉麗麗將分眾傳播定義為“利用先進的傳播技術,通過專業的傳播平臺,向特定的目標群體傳播所需檔案信息”[15]。葉美綠在《分眾傳播時代檔案信息的小眾化服務探析》一文中提到網絡時代,檔案信息受眾開始走向分化,受眾信息需求逐漸多元,認為檔案工作者為滿足受眾需求必須提供個性化、多樣化信息服務,因此在受眾不斷分化的情況下檔案信息必然從大眾傳播走向小眾化[16]。分眾傳播的實質是按需傳播,傳播者不能再盲目的進行大眾傳播,而是要充分了解受眾需求,從而進行“定傳”和“窄傳”。邢變變、黨少彬對受眾選擇‘3S理論進行探討,認為受眾在接收檔案信息時有很大的選擇性,主要表現在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三個方面,因此檔案機構應該提供定制型、特色化檔案信息服務[17]。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僅是受傳者更是檔案信息的主動接受以及再次傳播者,受眾需求逐漸變得多樣化,因而怎樣迎合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及時了解受眾反饋是目前檔案機構及各位學者的關注點。
(五)針對傳播效果的研究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的行為對受眾產生的影響,是檔案信息傳播活動的重要評價標準。近年來,針對檔案信息傳播效果的研究不斷得到檔案學界的重視,發文數量最多。郭佳然指出“檔案信息傳播效果會因受眾對傳播主體信任程度的大小而產生較大差異,這種信任程度被稱為公信度,主要與檔案館的權威性和知名度相關,要達到滿意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增加檔案信息源的可靠性、提高受眾對于檔案館的信任程度、提供良好的傳播環境和氛圍”[18]。有效傳播是實現檔案價值的最佳路徑,檔案館作為傳播主體,其公信度會影響傳播質量,同時檔案信息傳播還會受到各種噪聲的干擾。魏扣認為與傳統環境相比,檔案信息網絡傳播更加復雜,從發送、傳播到接收各個過程都會受到干擾,政治、經濟、文化等誘導因素都會使檔案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生改變,因此,抑制和消除噪音是提高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19]。張慶莉在公眾理念的基礎上研究檔案信息傳播,認為公眾是推動檔案信息傳播理論和實踐發展的重要因素,認為將檔案信息傳播推送到公共認同、接受的層面是未來的發展方向[20]。檔案信息獲得公眾認同并為其所用時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價值,只有以最低廉的傳播成本,最優質的信息內容來滿足大眾的信息需求,才能使傳播效果最大化。聶云霞指出全媒體平臺有助于豐富和滿足受眾的檔案信息需求,提供系統的檔案信息服務,但在全媒體多維語境下,檔案信息傳播具有資源整合力度較弱、信息污染等問題,并從傳播方式、傳播機制、傳播技術、人才隊伍等方面提出增強檔案信息傳播效果的策略[21]。張澍雅在《數字人文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服務的新思考》中認為在數字人文環境下,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受眾體驗虛擬世界,信息資源的流動和共享通過數字人文環境得到改善和提高,可以有力的提高檔案信息傳播速度[22]。檔案信息傳播的方式同樣受到數字人文技術的影響,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彌補檔案部門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缺少個性化及特色化的不足。張江珊首次將“參與式文化”與檔案信息傳播相結合,認為在“參與式”語境下,傳播主體更加非專業化、傳播內容更加多元化、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必須重新進行檔案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做好參與者管理、進行檔案信息的質量控制,從而提高檔案信息傳播效果[23]。除了重新定義檔案工作者的角色,控制檔案信息傳播質量以外,構建檔案信息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也是目前各學者研究討論的熱點之一。卞昭玲采用多維尺度分析方法,從信息傳播環境、傳播能力以及受眾三個維度來構建檔案網站的信息傳播效果評價體系[24]。邢變變指出檔案信息輕量化傳播有助于提升傳播效果,為用戶呈現出浸入式、交互性的感覺,同時傳播效果會受到技術、移動網絡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導致準確衡量傳播效果變得困難,應構建更加科學的檔案信息傳播效果評價體系[25]。在拉斯韋爾提出的五個傳播要素中,傳播效果對其他要素具有顯著的導向功能,而其他要素的最終實現結果都需要利用傳播效果加以衡量和評價,因此對傳播效果的研究十分重要。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可知,傳播效果研究主要關注提高檔案信息網絡傳播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提高用戶對傳播者的信任程度;二是保證待傳檔案信息的質量;三是最大程度上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四是做好檔案信息傳播效果的評價。
三、總結與展望
在近十余年中,檔案界關于檔案信息傳播這一專題的研究不斷突破,但也出現一些問題,可以歸結為如下三點:第一,忽視了對于傳播內容的研究。近年來,學界對于檔案信息傳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上,而專門對于傳播內容的研究還不夠深入,與其他幾個因素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檔案信息傳播的關鍵是內容傳播,忽視對傳播內容的研究會直接影響傳播結果。第二,多為傳統理論研究,技術方面的研究較少。在重點分析的25篇文獻中,多數是檔案信息傳播的基礎理論,而對傳播技術則很少涉及,即使有所提及,也處于初級階段。信息時代,技術即媒介,在信息傳播要素中處于主要地位,因此要加大對傳播技術的重視程度。第三,多為學術探討,應用層面的研究較少。目前,對檔案信息傳播的研究主體主要集中在各個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而檔案部門對該領域研究深度不足。
目前,在檔案信息傳播,特別是網絡傳播中,隱私問題、二次甚至三次傳播以及檔案“泛化”現象普遍存在,檔案信息傳播方式不斷革新,信息安全問題日趨嚴重,個人隱私泄露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研究五大傳播要素同時,針對傳播風險、傳播安全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理論研究要注重在實踐中的應用,避免學術研究與現實工作脫離。加強傳播技術的研究,注重對各傳播要素研究同步進行,健全檔案信息傳播體系,使大眾更便于享受檔案信息的傳播成果。
參考文獻:
[1]石玉,周建軍,謝海洋.淺談檔案工作者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的信息素養[J].云南檔案,2010(07):23-24.
[2]李淑敏.檔案信息資源傳播者控制角色分析[J].檔案管理,2012(04):13-15.
[3]朱蘭蘭,任瓊輝.檔案信息微傳播初探[J].檔案學研究,2016(05):99-102.
[4]馬晨璠,戴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傳播主體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7(02):81-86.
[5]張慶莉,滿春玲.我國檔案信息傳播的發展過程及內容體系初探[J].檔案學通訊,2017(05):57-61.
[6]邵英瑩,謝海洋.基于“內容為王”的電視類檔案節目中的檔案信息傳播策略研究[J].北京檔案,2019(01):25-27.
[7]張寧,謝海洋.試析檔案類博客對檔案信息傳播的影響[J].蘭臺世界,2010(04):22-23.
[8]樊如霞,徐舒柯.網絡媒介對檔案信息傳播的影響與服務策略[J].檔案學通訊,2011(05):68-71.
[9]謝海洋,高麗華,卞昭玲.我國檔案垂直網站的發展現狀及其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2(01):77-80.
[10]周雪.淺析自媒體時代下檔案信息資源傳播[J].檔案管理,2014(01):13-15.
[11]趙彥昌,毛麗敏.“互聯網+”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建設若干問題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7(04):31-35.
[12]蘇君華,周麗.基于媒介環境變遷的檔案信息價值取向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9(03):62-67.
[13]夏天,喬涵,梁藝耀.檔案信息互動的在線傳播媒介與內容分析[J].山西檔案,2020(01):62-70.
[14]樊如霞,徐舒柯.從受眾角度論檔案信息網的建設問題[J].檔案學研究,2010(03):78-81.
[15]葉麗麗,劉五一.淺談分眾傳播理念在檔案信息傳播中的應用[J].云南檔案,2013(04):50-52.
[16]葉綠美.分眾傳播時代檔案信息的小眾化服務探析[J].浙江檔案,2017(03):24-26.
[17]邢變變,黨少彬.受眾選擇“3S”理論視域下檔案信息輕量化傳播分析[J].檔案學研究,2020(05):110-115.
[18]郭佳然,謝海洋,張艷欣.公信度對檔案信息網絡傳播效果影響淺析[J].蘭臺世界,2012(11):8-9.
[19]魏扣,吳向波.檔案信息資源傳播過程中的噪聲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3(05):70-74.
[20]張慶莉.基于公共視閾的檔案信息傳播及實現策略選擇[J].檔案學通訊,2014(02):85-87.
[21]聶云霞,黃文瓊.全媒體多維語境下檔案信息傳播策略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04):64-69.
[22]張澍雅.數字人文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服務的新思考[J].檔案與建設,2019(03):37-40+32.
[23]張江珊,蔡非凡.參與式語境下檔案信息公開傳播創新的思考[J].檔案學研究,2020(02):86-89.
[24]卞昭玲,沈昊,謝海洋.我國檔案網站檔案信息傳播效果實證研究[J].北京檔案,2015(03):24-26.
[25]邢變變,黨少彬.檔案信息輕量化傳播的應然態勢及實現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0(04):65-70.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檔案研究分會2020-2021年度檔案研究課題項目“高校檔案工作功能定位和創新發展探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華北電力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