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平
摘 要:語文學科兼具文學性和藝術性,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學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豐富學生情感認知,引導學生形成高潔品格。在學生學習與發展上,語文學科承擔著重要責任。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研究內容,以提高語文課程目標完成度為目的,將群文閱讀融入閱讀教學,提出采用“議題中心”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切實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情感認識;語言技巧;創造差異;高潔品格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32
群文閱讀由來已久,隨著其應用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受重視,其所發揮出來的積極作用也被更多人認可。目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已經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期,群文閱讀在其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初中語文引用群文閱讀,改變閱讀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提升了學習能動性,同時也發揮了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促進傳統課堂轉向現代課堂。因此,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產生了重大作用,值得教師進一步探討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意義
初中語文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產生的積極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促進學生閱讀積累,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群文閱讀是一種多篇閱讀方式,它以某種議題為中心,提供給學生多篇相關聯的文章。這些文章既有課內課文,也有課外讀物,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1]。同時,群文閱讀強調學生是主體,讓學生自主閱讀、對比閱讀、獨立思考與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第二,開創語文課堂教學新局面,優化語文教學效果。群文閱讀是不同于單篇閱讀的閱讀方式,它主要按照文本之間的關聯性進行“遞進閱讀”“舉一反三”式閱讀,改變單篇閱方式,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此外,群文閱讀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既可以自主閱讀,也可以討論閱讀、合作閱讀等,還可以交流閱讀心得。如此一來,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課堂氛圍和諧融洽、其樂融融。第三,促進教師自我發展,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者與主導者,要自主了解群文閱讀的特點、使用方式,并在教學中大量應用實踐,才能熟練應用群文閱讀,切實發揮出群文閱讀的積極作用。所以,群文閱讀能夠促使教師自我學習發展,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使自身的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教師確定中心議題,借議題聚集群文,實施“以議題為中心”的群文閱讀教學。議題是群文閱讀的核心,它的選擇與確定不能盲目,要貼合教學主題,符合教材內容。所以,教師應基于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提煉議題,如人物、主題、作者、文風、語言表達等,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人物議題,使學生了解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以人物描寫為核心內容,為組建以人物為議題中心的群文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2]。教師以人物為議題組建群文,通過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及表現方式,使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形成高潔的精神品格。實際教學中,教師把講述各種人物的課文組成群文,讓學生分別討論這些人物的具體形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人物前后的心理、思想、情感等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等,使學生在討論中了解人物形象的立體性和豐滿感,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學習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
例如,《三顧茅廬》《智取生辰綱》等課文描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體現了不同的精神品格,教師以“人物形象塑造”為議題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討論,讓學生思考作者如何塑造劉備、諸葛亮、吳用、楊志、晁蓋等人物形象,借用這些人物表現了什么思想態度等。學生經過閱讀、對比、分析后,了解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主要有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肖像描寫等。
(二)主題議題,豐富學生情感認知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不難發現每一個單元課文有著相同的主題內容,或山水風景,或人物精神,或愛國情感,或父母親情,等等。教師以單元主題為議題組建群文,指導學生深度閱讀了解主題內容,分析作者在主題表達中蘊藏的思想情感,使學生的情感認知得到進一步豐富。實際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單元文章,讓學生初步了解單元的主題內容。然后布置閱讀任務,如思考這些文本如何表現主題內容,如何展示主題思想,以及同一主題內容在不同文體中的表現方式等。通過閱讀任務導引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分析閱讀,使學生深入了解主題內容。
除了以單元主題作為群文議題外,教師還可以整體閱讀整本書,把同一主題的不同體裁課文組建在一起,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值得注意的是,群文篇幅不宜過多,最好不超過4篇。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可以了解同一主題內容在不同題材文本中的表現方式,了解作者賦予主題的思想。
(三)作者議題,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歷史上涌現出了諸多的文豪大家,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乃至發展史上都有著崇高地位。初中語文教材編入了很多文豪大家的作品,如老舍的《濟南的春天》、朱自清的《春》、曹操的《觀滄?!?、魯迅的《風箏》等。教師以作者為議題,把同一作者的文章聚集在一起,組成群文組合,讓學生分析作者的創作風格、創作意圖和思想情感等。這樣的組織安排,可以讓學生整合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了解作者的文風,深究作者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創作風格等[3]。
魯迅是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其文學作品及其中蘊藏的思想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子。教師以魯迅為議題組建群文,包括《風箏》《社戲》《故鄉》等,讓學生討論“魯迅精神”。通過群文閱讀和小組討論,學生發現魯迅作品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讹L箏》描寫了幼時做風箏的故事,表達了魯迅淡淡的鄉愁,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社戲》刻畫了魯迅少年時期朋友的形象,表達了魯迅對少年生活的懷念,對朋友的眷戀,以及對新世界的向往;《故鄉》表達了魯迅改造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強烈意愿。從中不難看出,這些文章有著真摯、濃烈、火熱的情感,有著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著批判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思想情感,這是魯迅作品的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