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一菲“詩意語文”用唯美浪漫的語言與學生展開對話,通過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將審美意識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貫穿課堂始終。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值得當下語文教師借鑒和學習。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董一菲;詩意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7-011-03
【本文著錄格式】董潔.論董一菲“詩意語文”對核心素養的深度踐行[J].課外語文,2021,20(27):11-1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是新時代語文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學生具備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實現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身處一線的語文教師應當自覺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使學生成為一名品格健全的人。但當下許多一線教師并未領會語文核心素養的深層內涵,運用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去踐行語文核心素養,這是當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重要問題。如何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成為每位語文教師必將思考的問題。
董一菲老師的“詩意語文”是一種“凸顯語文課的詩性內核,用詩的想象、激情、愛、幻想給學生以豐富的生命體驗,讓他們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的語文教育理念。董老師的詩意語文注重從語言的遣詞造句、多元思維的建構、審美能力的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等多方面帶給學生心靈上的撼動,每一次的課堂都是文化的盛宴。由此可見董老師“詩意語文”教學理念高度契合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值得廣大青年教師借鑒與學習。
一、 詩意語文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
教育最早依賴于語言發展衍生,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追溯本質是語言的藝術,以說理論辯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正是通過和學生對話的方式傳授儒家經典,由此衍生出“對話教學法”。韓愈在《師說》中提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見得語言的表達與運用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對于學生的情感、理性、思維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董老師的教學語言真可謂是“雪落黃河靜無聲”,在潛移默化中用詩意、唯美、浪漫的語言與學生對話,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
語文核心素養的起點是語言,終點也是語言。如何讓語文回歸語言本色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基礎知識的學習與鞏固是語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語言去解析、區分晦澀難懂的漢字,讓學生快速高效掌握基礎知識,是當下高中語文教師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所面臨的一大難題。董老師通過對漢字的深度解析,讓學生感受漢語漢字的形態美、詩意美。董老師的漢字教學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語言,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記憶理解漢字。在講解“間諜、雉堞、通牒、喋血”等詞語時,首先利用漢字是表意文字這一特性,按照形聲字的特點進行分析。“間諜”是從事情報搜集工作的,無論資料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都與語言有關,因此是“言”字旁。講解“喋血”時,用“喋喋不休”這個詞來進行關聯學習。在學生的認知中,喋喋不休就是話多的樣子,又是“口”字旁,喋血自然是受傷之后血從傷口流出的樣子,給人呈現出一幅慘烈壯美的畫面。這樣的教學語言樸素、簡潔,充分彰顯漢語本色。《詩經》年代久遠,陌生字詞難以理解,在高中階段開展《詩經》相關篇目的教學如何實現文言認知是一大難題。漢字是表意文字,講求形聲義三位一體。董老師在分析“城闕”一詞時,從學過的詩句入手,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詩解詩,用詩意的對話,幫助學生由點到面地理解字詞含義,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樣細致的教學在無形中鞏固基礎知識,喚醒學生的語感。詩意語文追求的是主體化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煉字來感知語言文字的精準與魅力,借助仿句形式驅動學生對詩歌大意的理解,以便及時地調整課堂進度適應學生的知識認知。
二、詩意語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法國哲學家帕思卡爾說:“思想形成人的偉大。”語文教學從本質上講就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思維的指導把頭腦中的信息加工整理成語言符號進行交流。語文核心素養明確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董一菲“詩意語文”注重培養多元化的思維,在董老師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是感性與理性并重,智慧與詩意并存。在詩意化的課堂熏陶中,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思維形態都實現質的飛躍。
詩意語文課堂妙在以詩讀詩,董老師的點評語不在于誰的觀點更正確,而在于誰的論證更豐富。在進行《無題》教學時,立足點在于“我從中讀出了什么”,這樣的問題設計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的養成,著眼于學生的辯證思維。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董老師的詩歌煉字教學不局限于一首詩中,在分析“難”字時把唐琬的“三難”和李商隱的“兩難”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誰更難。短文長教,擴充課堂教學容量,提供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發散思維通過多角度、個性化的思考,使得學生的認識更加全面,思維更具深度。《邊城》的美要從名字說起,小說為何定名為“邊城”?“邊城”有什么含義?從題目入手展開分析是獨特且新穎的,就“邊城”二字來著重分析,采用現代漢語結構分析法,讓學生猜測作者創作《邊城》的初衷,更有甚者發掘邊城的幾何美,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感知邊城中的“邊”,由此引導學生感知沈從文心中那片圣地。比較閱讀衍生發展成為現在的“群文閱讀”,群文閱讀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董老師在開展《詩經·鄭風》愛情詩的群文閱讀時,將同題材的《子衿》《將仲子》《狡童》中愛情的不同進行對比,用波提切利的畫作《春》與《子衿》的意境做比較,同西方現代詩《我要從所有的時代,從所有的黑夜那里》做比較,深切體會中西方對于“愛情”這一概念的思維角度的差異。
董老師“詩意語文”教學采用開放性的問題設計、精準的文體意識、跨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對比閱讀等方法深化學生的思維,對于踐行語文核心素養理念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三、詩意語文注重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
董老師曾說:“語文天生美麗,而美和詩意是語文的宗教。”詩意的本身就是美的,詩意語文旨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詩意語文的審美講求的是潤物無聲的效果,翠翠的美驚艷了湘西的邊城,漫長了時光。董一菲老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未讓學生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而是先入為主地解讀“翠翠之美”,讓學生不自覺地感知純真之美,沉浸在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李澤厚認為,當中國傳統審美意識觸及悲劇時,我們的民族才真正走向成熟。學生在進行審美分析時由翠翠的美感知到《邊城》的悲劇美,這便是理性思辨式的審美意識。詩意語文的審美意識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在開展《詩的色彩與民族審美》教學時,以色彩入詩,分析李賀《雁門太守行》中的“紅”是怎樣的一種紅色,挖掘紅色在視覺上和意境中的效果,讓學生聯想李清照詩句“綠肥紅瘦”中色彩的巧妙指代。通過親切、巧妙的提問方式讓學生用色彩描寫古代詩人的詩風,把繪畫的藝術融入審美鑒賞中,美的感知由此不再是刻意、遙遠和虛無縹緲的。文學追尋的是在共性中關注個性,在鑒賞“空中樓閣”之美時,董老師提問:小屋美嗎?我的空中樓閣美嗎?它美在哪里?這個問題很大,但卻讓學生有話可說,為學生創造無限的審美空間。當今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美育”教育,如何讓孩子有發現美的眼睛成為語文老師必備的能力。目前語文教育界的困境在于語文老師自身本不具備良好的審美感悟力,局限于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學習的老師是無法培養具備審美能力的現代化學生的。以《無題》教學為例,董老師提問:“林黛玉最喜歡李商隱的哪句詩?”這一問題中的主人公在時代上跨越千年,但一菲老師以“情”為主線,勾連往事,可謂是入情入境。這樣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語文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雙向提升。因此董老師“詩意語文”的踐行對于目前開展學生的美育教育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
四、詩意語文回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詩意語文”回歸詩,回歸詩教國度。朱光潛曾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種文學可有正確的了解,而且也絕不會覺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東西。”董一菲的詩歌教學是欣賞式的教學,讓學生感知詩的浪漫,暢所欲言地表達內心的詩意,去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
中國詩歌創作追尋內斂化的表達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河中,月是永恒的話題,古老的意象。明月當空,牽引出太多的浪漫與孤寂。董老師以“月”為話題進行作文教學,引用夏、商、周到唐宋諸多有關月的詩句,讓我們見證月的陰柔與陽剛之美。學生在詩意的對話中感知中國式的“月亮”與西方式“月亮”的區別,以對比的方式去理解“月”這一意象,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詩意課堂中的文學常識的補充拓展似是巧妙且貼切。《采薇》中以“馬”為切入點,通過馬來暗喻當時的連年征戰,真正地深入作品的時代背景,感知中國的浩蕩歷史,感知那一段不平凡歲月。一雙“纖纖素手”,足以見得河漢女的美麗,而這雙手也成為詩人心上永恒的白月光。董老師以“手”為詩眼,信手拈來,旁征博引。韋莊的《菩薩蠻》、杜甫的《月夜》、陸游筆下的“紅酥手”讓我們深切認知中華文化的張力。詩意語文就是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豐富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鼓勵學生回歸中華民族的本體色彩,在文化傳輸的過程中以自信的姿態面對當下西方的文化輸入。
語文教育界近年來主張弘揚傳統文化,通過征文活動或教材中名著導讀去踐行這一想法怕是難以落實。董老師立足于教材的基礎上在合理的時間內擴充課堂的容量,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并非教教材,結合學生的學情,立足于地域特色,對于文體進行整合,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使傳統文化浸潤每一顆心靈。
五、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詩意語文”如春雨般浸潤每個學生的心靈。在詩意語文課堂中,教師的導入語巧妙自然,師生之間的對話理性思辨。在煉字的過程中注重詞性的分析,勾連多個文本或詩句,喚醒學生的語文經驗,從而實現語言和思維的一致性。在立足于言語建構的基礎上,注重發展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在獨特的審美視角下進行合理化的創新,在無形中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脈絡。立足語文核心素養前提下的詩意語文教育才是真正的共情化的教育,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語言表達才是有深度、有思想、充滿智慧與思辨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董一菲.名師講語文:董一菲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3]董一菲.自由呼吸的課堂:董一菲的語文教學藝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史世峰.詩意語文之道——董一菲詩意語文教學研究[J].中國教師,2019(8).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6]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三卷)·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任玲.聽,那詩意的傳唱——董一菲《詩經·鄭風》愛情詩群文閱讀課點評[J].語文建設,2020(17).
[8]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董一菲詩意語文淺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董潔,女,1997年生,陜西延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學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