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盛松
摘? ?要: 毛澤東同志的個人魅力,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經得起歷史考驗。其影響力,超越國界,走向世界。毛澤東同志善于抓住社會現實,從現實中把握和提升個人魅力,提高了個人軟實力;從基本的調查研究提升到哲學層面,從國內現實推及國際戰略的轉變。全球化時代,他的個人魅力,仍然影響著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對于提高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加強了國家軟實力傳播。
關鍵詞: 毛澤東思想? ?中國革命? ?中國建設? ?個人魅力? ?軟實力
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軟實力的發展和要求,坎坷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蘇聯在《真理報》詳細地介紹了毛澤東同志,到埃德加斯諾所著的《紅星照耀中國》讓西方人第一次認識了中國革命中的共產黨領袖,再到毛澤東同志去世后世界更多的認識和研究,如美國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莫里斯·邁斯納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美國學者魏斐德著的《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斯圖爾特·R·施拉姆著的《毛澤東的思想》等,國外對毛澤東同志研究的熱度始終保持。
一、善于學習和總結,是毛澤東同志個人魅力的基礎和前提
(一)善于學習是提高個人魅力的基礎
毛澤東同志通過自學和他學對史學、社會學、哲學等具有獨特的興趣。喜歡研讀《二十四史》,尤其是《史記》《資治通鑒》《明史》等,希望從歷史中找到符合歷史發展的軌跡。他在青少年時期對社會科學知識甚是鐘愛,可以用學到的知識據理力爭,培養了革命精神,同時大量地閱讀了亞里士多德、霍布斯等大家的著作,奠定了堅實的社會科學知識基礎。
毛澤東和蔡和森等同學在學生時期一起成立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建立學習型組織和宣傳性組織,把學習和革命精神結合。他們一起討論學習和時事,形成了對當時中國社會初期的理解和理念。他強調活學活用,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1](830-846),在延安干部會上提出“反對黨八股”[2](109-118),既反對老教條和新教條,又反對洋八股和黨八股。
游學是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非常倡導的一種學習途徑,這和后來重視社會調查、強調實事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2](109-118)有密切關系。他提出的向農民學習、向工人學習,知青下鄉、知青下工廠等,都屬于游學層面,在教育理念上特別強調學習與勞動,學習與工作相結合。調查是他獲得知識和準確把握現實的重要途徑,他調研性的著作比較多,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等許多著作,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澤東個人魅力的基礎。
(二)善于總結是充實個人魅力的重要前提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信奉英雄主義,崇拜孫中山,認同孫中山追求的三民主義,利用各種條件和環境展現革命理念和信仰。他熱衷于農民運動及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宣傳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展現個人魅力,走出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群眾路線”。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青年人熱衷于出國尋求圖存救國之路,他卻反其道而行之,立足國內,研究國內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現狀,用嚴密的調查分析,給當時的各種勢力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青年毛澤東。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大革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一些黨內領導和黨員對年輕的紅色政權表示懷疑時,他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和《井岡山的斗爭》(1928);當有些紅軍戰士及有些紅軍高級將領對紅軍的發展迷茫時,他又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在對待抗日問題上,旗幟鮮明而又不失原則,用建立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式團結各階層人民大眾和黨派,贏得了全國社會大眾的贊譽;全面抗戰時期有一些人提出“亡國論”和“速勝論”,毛澤東同志保持清醒的頭腦,發表了《論持久戰》(1938),影響和指導了全國抗戰,對此就連國民黨中的蔣介石、白崇禧及美軍的史迪威將軍也都是很認同的[3](205)。這些著作思想展現了毛澤東同志的個人魅力。
毛澤東同志在老年時期思想依舊很活躍,而且眼界更開闊,致力于國內發展和世界各民族獨立運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針對美國提出“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1956)的斗爭口號,支持亞、非、拉各民族獨立運動。為了團結發展中國家,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又提出“兩個中間地帶”(1963)和“關于三個世界劃分問題”(1974)。這些提法的宣傳影響了世界,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的基本態度和立場,積極發展了同世界各國的關系和經濟文化往來。
二、善于推廣和宣傳個人魅力
(一)推廣和宣傳的手段
毛澤東同志通過各種形式、途徑,展現個人魅力和國家軟實力。一是通過建立組織宣傳,如組織新民學會、湖南學生聯合會、中國共產黨的創立等。在國際上重視宣傳展現國家軟實力,積極推動重返聯合國。在團結發展中國家方面,通過亞非會議、萬隆會議等表達中國和亞非拉國家合作的誠意。二是通過媒體宣傳。對于媒體的宣傳,他強調“必須以嚴肅的科學的態度對待宣傳工作”[4](101)。他非常重視用媒體的力量宣傳個人思想、展現個人魅力,領導創辦了大量的報紙和廣播電臺,如《共產黨人》(1939)、《解放軍報》(1956)等,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三是演講、走訪、集會。以紀念日、節日、群眾集會等為契機宣傳,如《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著名演講。為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加強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聯系,走訪、拜訪各黨派,宣傳黨的政策,增進認同感。在重慶會談期間,他拜訪了張瀾、沈鈞儒、黃炎培和左舜生等著名民主黨派人士,表明了中共會談的基本態度。四是在斗爭中宣傳。作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骨子里有一種“非暴力”革命思想,從兩次國共合作、對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都可以看出,他指出:“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5](1)即使在殘酷的革命斗爭和國家沖突中,也依然堅持以斗爭的形式達到和平的目的。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利用這些途徑提高黨、國家和個人魅力,獲得普遍認可。
(二)推廣和宣傳的領域
推廣和宣傳涉及他個人魅力的方面很多,主要包括:一是革命思想。毛澤東同志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經驗和革命思想。比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社會主義革命思想、軍事革命思想和文化革命思想等,在他的文化思想里有明顯的革命情結,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6](706)二是戰略思想。他的戰略思想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軍事戰略、國際戰略、黨建戰略、科技戰略及經濟戰略等,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戰略逐步實現,不僅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使國家更安全,還指導和影響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哲學思想。毛澤東同志是一個哲學大家,一生喜歡哲學,應用哲學,有自己的哲學思想。他對哲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輕車駕熟,善于把哲學的思想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也善于把客觀現實提升到哲學問題上。
(三)推廣和宣傳的思路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提出是發自內心的,更是中國共產黨長期追求的目標和思想武器。他始終堅信,“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成了黨員干部工作的原則。毛澤東同志是實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實踐者。一生努力堅持實事求是,總是在關鍵時候顯示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巨大力量和優秀品質。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共產主義的探索者和早期創黨人之一,他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緊密結合,雖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從來沒有放棄對信仰的追求。作為國際主義者,一直支持世界各被殖民民族的獨立和發展,“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體現的是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倡導的國際主義精神。他推廣和宣傳自己思想的思路清晰,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有利于革命的發展、國家的建設和國際關系的聯通。
三、強調個人魅力的可持續性
(一)堅定的唯物史觀
如果說每個共產黨員都應該是無神論者的話,那么毛澤東同志則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堅持唯物史觀者。一是毛澤東同志出生的時代唯物史觀的社會基礎比較弱,更多的是唯心史觀和二元論唯心史觀,應該說中國傳統唯物史觀和西方唯物史觀對他有深刻的影響。二是反對中國古代“君命天授”“三綱五常”等的儒家思想。他有著重視民眾力量民本主義的思想,認為:“只有這種人民的戰爭,才能戰勝民族的敵人。”[1](104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031)“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7](1195)等,這些都體現出他強烈的民本思想。三是他有較深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時刻為建立心中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而努力。他一直不斷探索和宣傳心中的大同社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的現狀相結合,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質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同樣堅持這兩種結合,并且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多種經濟形式并存,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辯證的矛盾發展觀
毛澤東同志終生喜愛哲學、研究哲學、應用哲學,始終把矛盾、實踐的觀點放在重要位置,他認為任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2](301)。對于社會而言,“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于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2](302)。“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2](305),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不是外因,但離不開外因獨立發揮作用。在任何時候,都需要辯證地運用矛盾的觀點,認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調查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8](26)。辯證的矛盾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體現出他處理事情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認識論和方法論。
(三)可行的實踐觀
《實踐論》與《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中重要的姊妹篇哲學文章,標志著毛澤東哲學思想已經形成系統、完整的哲學理論形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的重要貢獻。他一生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強調學以致用,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只有通過實踐的方法才能夠把理論和思想變成現實,才能夠驗證理論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因此,“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2](296)。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對抗戰論調有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論持久戰》指出了這兩種論的問題,強調了會按照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進行,歷史的車輪是按照他抗日戰略理論指引的方向前進的。他重視理論的指導功能,也重視理論的可實踐性,希望通過實踐改造世界,強調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思想的光芒讓毛澤東同志的個人魅力擁有了深邃的理性和較強的感召力,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四、重視個人魅力的可持續性,必須不斷學習創新
(一)理論創新從不斷的學習中來
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完善理論彰顯個人魅力。一,本體論的學習。關于本體論方面,主要集中在對人民群眾的認識、革命本質的認識、建軍本質的認識和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等。毛澤東同志在學習和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結合建黨以來的歷史教訓,加深了軍事方面、建立政權方面的認識,在八七會議上明確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2](47)的論斷,揭示了政權的本質,結合中國現實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二,對哲學方法論和科學方法論的學習。哲學方法論是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科學方法論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同志豐富的哲學方法論,指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利用科學方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和效率,如統籌法、優選法、歸納法等,尤其對“兩法”(統籌法、優選法)贊不絕口。三,對客觀認識論和主觀認識論的學習。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認識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實在性不同。客觀上要把握自然世界存在的客觀規律,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主觀上要發揮能動性探索未知世界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認識的結果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要辯證地看待客觀認識論和主觀認識論的統一性,認識“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8](324)。
(二)理論創新從不斷的實踐中來
軟實力的彰顯不僅存在于現實表象,還存在于現實創新和潛在創新,從實踐中來,他認為:“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是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6](663)“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2](284)因此,毛澤東思想及個人魅力的形成來源于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現實的結合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基礎,他提出并回答了“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8](320-321)這一哲學問題。對大量哲學著作的學習讓他的思維特別靈動,能夠用正確的哲學思想思考現實問題。毛澤東同志在談論到理論創新問題時認為:“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這是共產黨的理論基礎。”[8](5)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理論也在不斷發展,所以,“俄國的問題只能由列寧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8](5)。也就是說馬克思基本理論是正確的,與時俱進的具體理論要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和實踐的水平是在不斷發展的,是在以前的否定基礎之上進步的,發揮理論的指導功能才能體現理論的實踐價值。毛澤東同志在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理論創新保持強大的理論優勢、實踐優勢,影響國內局勢、世界局勢的發展,特別是革命理論、軍事理論等方面,對第三世界民族的獨立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世界各國人民戰爭中得到了佐證,加快了世界發展的進程。
(三)理論創新從不斷的總結中來
理論創新只有從學習和實踐中來,從不斷地總結中來,才能突出理論的科學性、可靠性和實踐性。毛澤東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能夠清晰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及時提出適合中國和世界發展的理論或論斷。一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總結提出的理論創新。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獲得理論創新總結的重要渠道,他一直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2](109)始終堅守這個準則。“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擁護我們”[2](137)。這些實際問題都需要調查。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中指出:“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敵友我三方的經濟……各方面的動態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工作,然后引出應有的和必要的結論。”[1](802)在調查時,要“下馬看花”,反對“走馬看花”,強調調查要科學、要認真、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是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總結提出的理論創新。毛澤東同志一直堅持“學以致用”,反對“本本主義”,因此,他的理論創新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認為:“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么樣的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對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給予科學的解釋和理論的說明。”[1](814)三是總結理論學習與歷史的辯證把握提出的理論創新。在毛澤東同志涉及的各個領域,辯證法始終是他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論,他指出:“對我們的同志,應當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克服困難,少犯錯誤,……。”[8](321)他反對唯心主義代替唯物主義,以形而上學代替辯證法,“既然這樣,那他們的調查研究工作就不可能做好”[8](323)。可以說辯證法是毛澤東同志得心應手的工具,他的理論著作里面都充滿辯證法的影子。
五、后毛澤東時代個人魅力的影響
毛澤東同志受到世人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個人魅力的彰顯。毛澤東思想,作為毛澤東同志個人魅力的核心,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和研究,更是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有力武器。鄧小平同志曾說:“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是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9](298)他還說:“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9](345)江澤民同志認為:“毛澤東同志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10](346)“毛澤東思想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寶庫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永遠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指南。”[10](346)胡錦濤同志指出:“他(毛澤東)不僅贏得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而且贏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進步的人們的敬佩。”[11]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毛澤東思想緊密聯系的。習近平同志把“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看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他強調:“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把我們黨建設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12](25)他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指出:“崇高信仰始終是我們黨的精神支柱,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的堅實執政基礎。只要我們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我們就能無往而不勝。”[13](118)毛澤東同志一生善于學習、創造和總結,把握、推廣個人魅力,展現個人魅力的力量。毛澤東思想是他個人魅力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手中強有力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軟實力,至今對世界發展中國家具有影響。毛澤東同志的個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魅力。大學生要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進中國共產黨,就要從認識毛澤東同志開始。這面偉大的旗幟,永遠高高飄揚。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卷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2]毛澤東選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于幼軍.社會主義在中國(1919-1965)[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4.
[4]毛澤東文集(卷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5]毛澤東文集(卷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6]毛澤東選集(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7]毛澤東選集(卷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8]毛澤東文集(卷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9]鄧小平文選(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10]江澤民文選(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11]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110周年誕辰座談會的講話[EB/OL]. http: //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6/content_1250092.htm.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選編.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