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金建
摘 要:擬建碼頭位于池州市青陽縣童埠新區,池州港青通河童埠港區童埠作業區,青通河Ⅳ級航道整治上游端點右岸,后方規劃為青陽縣童埠物流產業園,距離青陽縣約14 km。本文結合項目設計,從選址、工藝、結構、環保、節能等方面進行分析,為類似項目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項目建設;可行性;必要性
1 項目背景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皖江經濟帶和“兩山一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轄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石臺縣、九華山風景區和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東經116°38′至108°05′,北緯29°33′至30°51′。東接銅陵,南鄰黃山,北與安慶隔江相望,西望廬山,與江西九江、景德鎮、上饒市毗鄰。
隨著池州市社會經濟和城市的快速發展,池州市政府把依托港口、振興水運,作為池州加快開放、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之一。池州港作為皖南西北部重要的對外運輸通道及出海通道,通過長江為紐帶,使區域經濟與西南、華中、華東三大經濟區的有機相連,實現了與“長三角”多方位、多層次的對接,增加了腹地貨物貿易的吞吐量。
青陽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屬池州市管轄;南依黃山,北枕長江,境內擁有九華山自然保護區。青陽縣作為池州市副城區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區內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是長三角經濟區重要的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建材、有色金屬礦產及其他非金屬礦產生產基地。
工程所屬的青通河童埠港區作為池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定位為公用港區,主要承擔青陽縣非金屬礦石和礦建材料出口的運輸服務。根據《青陽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礦業經濟是青陽縣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之一。2017年全縣礦石總產量814.11萬噸,采礦業產值6.27億元。全縣規模以上礦山采選業及相關礦產品加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55.43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1.8%。全縣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方解石、白云巖、石灰巖資源儲量大,尤以方解石質優量大而聞名于國內外,資源儲量居全省第一。
青陽縣擁有非金屬開采企業近50家,主要開采方解石和石灰巖,年生產量約1 200萬噸,目前青通河童埠港區擁有500~1 000噸級生產性泊位11個,設計通過能力不足50萬噸,且大部分環保措施較差,面臨停業改造的局面。考慮水路運輸生態環保的特點,結合港區腹地的貨運吞吐量,公司擬對目前童埠港口擁有的3個500噸級泊位進行改造,并在上游新建4個500噸級泊位,進一步完善港區功能布置,提升港區公用碼頭的通過能力。
2 建設必要性
2.1 本項目建設是完善青通河港口布局、合理整合岸線資源的需要
青通河航道岸線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現狀碼頭主要為簡易碼頭,設施簡陋,通過能力低,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不能充分體現岸線的價值,而且碼頭呈零星分布,不利于整體開發。本工程的建設充分利用岸線資源,提升碼頭的作業能力,提高通過能力,改善該地區港口的傳統格局,推動港口的競爭市場。
因此,本工程的建設是完善青通河港口布局、合理整合岸線資源的需要。
2.2 本項目建設是適應青陽縣建設縣域物流中心、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分工合作的需要
據測算,水運單位換算周轉量能耗大致為鐵路運輸的2/3、公路運輸的1/6,內河水運單位噸公里的運輸成本約為鐵路的1/2、公路的1/5。據可靠資料,國內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達18%,而發達國家只是10%左右。而目前鐵路普遍存在運能不足,土地、環境及物流成本等問題對陸路交通運輸存在瓶頸制約,發展內河水運成為了不二之選。
擬建碼頭工程是腹地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礦建材料、非金屬礦石等大宗貨物的運輸功能,根據《青陽縣童埠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碼頭后方規劃建設綜合物流園區,擬建碼頭工程的建設將大力改善青陽縣水路運輸現狀,充分利用綜合交通優勢(港口、鐵路、公路),大力發展物流業,提升青通河航道基礎設施水平,優化運輸組織結構,實現多種運輸方式有機銜接,是提高組合效能,降低綜合運輸和物流成本,建設縣域物流中心的迫切需要。
工程腹地屬于長江經濟帶前沿地區,未來積極開展公、鐵、水聯運,降低物流成本,降低腹地企業運營成本,提高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競爭力,是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分工與合作重要舉措。
2.3 本項目建設是滿足青陽縣礦產資源開發、童埠新區乃至青陽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青陽縣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是長三角經濟區重要的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建材、有色金屬礦產及其他非金屬礦產生產基地,根據礦石開采計劃,未來每年將開采達到2 000萬噸/年。除了部分本地消費外,大部分將通過水路銷往長江下游沿江地區。
隨著長江沿江工業的迅速發展,沿江地區對礦產資源需求較大,同時考慮到童埠新區新增物流需求,未來依托擬建碼頭,發揮水運綠色、環保的優勢,盡快建立起青陽縣貨物中轉、運輸、裝卸、配送、流通等全面的倉儲物流服務體系,打造境內礦產開發,建材及工業生產原料及產成品的便捷水路運輸通道,從而促進青陽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因此,本工程是青陽縣礦產資源開發、童埠新區乃至青陽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2.4 本項目建設是碼頭設施改新建,滿足環保要求的需要
現有3個泊位由于環保不達標,2016年停止生產。童埠港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擬新建4個泊位滿足近期貨運發展的需要,同時根據未來發展實際需要,對現有3個泊位進行改造,以達到環保等相關要求。
本項目可以將區域主要建材集中裝卸存儲,在散貨裝卸、轉載輸送、堆存及運輸等環節,考慮到散貨堆場粉塵治理需要,散貨堆場設防風抑塵網,露天段皮帶機全程設防塵罩,在卸車地坑、裝船機受料點、頭部等起塵點采用噴霧除塵措施,雖然一次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較高,但環保措施到位,可以保證散貨裝卸、存儲過程中對粉塵、噪音、污水等污染進行有效的控制,也將減少現狀碼頭因環保不達標等造成的環境污染。
因此,本項目建設是碼頭設施改新建,滿足環保要求的需要。
2.5 是提升童埠港區作業效率的需要
由于現狀碼頭設施建設年代較早,吊機、皮帶機等設備陳舊,裝卸效率較低,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而本項目配備了10 t-22.5 m橋式起重機、地坑皮帶機、10 t-20 m固定吊等大型機械設備,本碼頭作為童埠港區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大型設備的購置,較好地適應了貨種特征,是提升童埠港區作業效率的需要。
2.6 是減少貨損,保障作業安全的需要
本項目位于青通河航道上,地處長江中下游沖擊平原地帶,地區歷年平均風速為3.1 m/s,最大風速達到21 m/s,風對于碼頭裝卸作業影響較大,同時青通河水位受長江水位影響,水位變化大,低水位時非金屬礦石、石料散貨作業受到風的影響較大,易造成物料灑落至港池中。裝船機出料口設置伸縮溜筒,低水位期間能夠有效防治風對裝卸過程的影響,同時也能夠減少由于高程差的增加造成的貨損,是保障作業安全的需要。
3 建設可行性
3.1 工程河段河勢分析
擬建碼頭位于池州市青陽縣童埠新區青通河直線段,采用切灘后退布置高樁碼頭,碼頭建成后對泄洪斷面影響較小,引起的流速變化甚微。該段河道豐、枯水季節的來水、來沙量,以及過洪流量都不會因碼頭的建設發生明顯變化,河道總體流態也不會有明顯的改變。因此,工程的建設對總體河勢和局部河勢穩定均無明顯不利影響,不會改變河道的原有演變趨勢。
3.2 通航條件分析
青通河為長江右岸重要支流,跨南陵、涇縣、青陽、貴池、銅陵等五縣區。東界銅陵市大通鎮,西鄰九華河,南依九華山脈,北臨長江。青通河上游主要支流有青陽河、七星河。七星河在新河口匯入青通河,繞銅陵縣的白浪湖,經大通鎮,注入長江。青通河自1971年至1975年經過疏浚、裁彎取直,大通~童埠段航道達到Ⅵ級標準,新河口~湘家潭達到Ⅶ級標準,目前童埠港常年可通航100噸級船舶,季節性通航300~500噸級船舶。
目前青通河航道正在進行整治,起點為現有童埠港港前水域,終點為大通河口,青通河段整治長度為15.64 km,按限制性Ⅳ級航道標準設計,航道設計底寬為40 m,部分采用30 m底寬,最小通航水深2.5 m,最小彎曲半徑270 m。隨著工程建成營運,青通河通航條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擬建碼頭位于青通河航道整治端點,可常年通航500噸級船舶,常水位可通航1 000噸級船舶。
3.3 外部協作條件
擬建碼頭場地交通運輸較方便,通過港區規劃道路可達X029,能滿足港區貨物的運輸要求。擬建碼頭采用成熟的結構型式,安徽省及臨近省市有多家從事港口工程建設的施工企業可供本工程選擇。綜合分析,碼頭建設條件較好。
3.4 與相關規劃關系
本工程位于池州港青通河童埠港區童埠作業區,規劃岸線968 m,童埠作業區現有3個300噸級泊位,在原有碼頭上游方向規劃建設6個500噸級泊位,在原有碼頭下游方向規劃建設1個500噸級危險品泊位,本次工程建設位于現有泊位岸線、上游預留岸線及規劃泊位范圍內,泊位性質為散雜貨泊位,本工程建設符合《池州港總體規劃》。
碼頭后方陸域占地面積約為135畝,用地符合《青陽縣童埠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目前已完成征地工作。
3.5 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碼頭建設對港區內和周邊的水域、空氣、聲環境等造成的不利影響較小,通過采取對應措施后均滿足相關規定要求。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運工程項目建設需同時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加強內河水域環境監督管理,保護內河水域環境及資源的今天,如何權衡項目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影響是每個項目建設前都必須仔細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某內河碼頭工程的設計,從項目選址、工藝設備、結構形式、環保措施等方面入手,分析項目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可以為將來類似項目的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池州市人民政府.池州港總體規劃(2016-2035年)[Z].2019.
[2]青陽縣人民政府.青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Z].2013.
[3]池州市人民政府.池州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