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二

害怕接電話是社交焦慮嗎?美國《紐約雜志》的一篇報道指出,雖然兩者通常成對出現,但患上社交障礙的人,往往對“拒絕打電話”有著更深的執念。而消除“害怕接電話”的第一步,是搞明白為什么會害怕接電話。
在人們傳達信息的過程中,語言只起到一小部分的作用,更多的表達是通過面對面的表情、身體語言和手勢去完成。只通過聲音去理解對方傳達的內容已經不簡單了,想辦法讓對方明白自己表達的意思則是更大的挑戰。當人們面對面交流時,表情會給出有力的提示。揚起或微皺的眉頭,代表在認真傾聽;邊聽邊點頭,意味著可以繼續說下去;目光呆滯,暗示著應該換話題了……如果沒有這些提示,交流就變成了盲猜,而且還沒辦法驗證自己猜得對不對。
微信、QQ這些社交軟件的表情包就是對純文字交流方式的補充,這也是更多人愿意用這類社交軟件做文字溝通的原因,因為通過文字交流時,可以為自己的表達贏得更多的回旋余地。打電話或語音通話就沒那么好條件了,每一句說出來的話都是即時的反應。
話語中間的停頓有時候會造成尷尬。面對面交流時,人們可以看出來對方是在思考還是在猶豫。但在通過電話或語音交流的時候,尤其是在表達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停頓可能會造成一些誤解。
有些人會在公眾場合打電話時表現出明顯的顧慮,尤其是跟有親密關系的人打電話時,他們一方面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得過于情緒化,又擔心冷落了電話那頭的朋友或伴侶。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呈現出一種高度的自我審查意識,他們會審查自己說的話和表現是否符合當下的場合。這種對自己過度在意的表現,本身也會使交流變得更加困難。心理學家指出:有社交焦慮的人往往更關注自己對外界的表現,以確保沒有陷入尷尬的局面。假設我更在意的是自己,而不是正在說話的你,那我該如何回應你?這無疑給交流增加了難度。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加梅隆通過分組實驗觀察后發現,打電話會比發信息更浪費時間,因為后者可以三心二意地干別的事情,而前者會占去你所有的注意力。
應對電話焦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打電話。很多父母都抱怨過:現在的年輕一代越來越不喜歡打電話了。加梅隆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年輕人對打字和發送表情比較熟悉,對打電話的技能卻很陌生。
加梅隆提供了“調整+認識”的方法幫助人們應對。比如,如果擔心通話會打擾別人,可以這樣想:如果他們不方便,就不會接聽這個電話了。如果擔心通話過程中說話不利索,不妨這樣想:自己又不是一天中唯一跟他們講話的人,人家哪會記得我口誤呢?在自己看來很嚴重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往往只是小事一樁。
如果說面對面交流憑的是直覺反應,那么電話交流則需要理解一些微妙的禮儀。一通電話分成好幾個部分,一般得從問候到引入,再到停頓和插話,最后是結束與告別,流暢地執行下來——這是個多練習才能掌握的本領。
萬事開頭難,解決電話焦慮可以先從身邊熟悉的朋友開始,探索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