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萌
(武漢市漢口醫院手術室 湖北 武漢 430000)
壓力性損傷的定義是發生在皮膚(或)潛在皮下軟組織,通常在骨突處或在皮膚與醫療設備接觸處的局限性損傷,損傷表現為完整的組織損傷或開放性潰瘍,并且伴隨不同程度的疼痛[1]。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手術大大增加了壓力性損傷的風險。壓力性損傷延遲了患者的術后恢復,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相關費用。對于接受全身麻醉手術的患者來說,患者在手術中無法改變體位或通過聲音表達不適。因此,只能借助于護理人員有效的干預護理[2]。臨床研究認為壓力性損傷的早期預防是關鍵[3-4]。本研究針對大型肝膽手術患者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提供預見性護理,探究了對手術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大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女性46例,男性54例,平均年齡(50.77±6.44)歲;平均手術時間為(3.15±1.22)h。觀察組女性45例,男性55例,平均年齡(50.68±6.35)歲;平均手術時間為(3.16±1.24)h。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下的肝膽外科手術,手術時間大于2 h;手術前患者無壓瘡發生;患者無精神心理問題,配合調查進行;無嚴重皮膚病;無合并糖尿病以及其他嚴重并發癥。排除標準:排除皮膚存在嚴重破損患者;排除在住院期間死亡的患者;排除調查資料不全的患者;排除不配合調查或者身體狀況不能配合調查的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巡回護士于術前一日進行術前訪問,了解患者的相關病史,講解術前術中注意事項。手術中協助患者取安全手術體位,正確安裝使用醫療器械。
觀察組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術前評估:手術室護士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通過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Braden評分)對患者壓力性損傷風險進行評估[5]。結合患者的年齡、營養狀態、各項檢查指標以及預計的手術時間,對患者的壓力性損傷風險作出評估。確定風險因素,結合手術術式,判斷可能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部位,制定護理計劃,從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密切關注患者在術中容易受壓部位的皮膚狀況,記錄患者皮膚的溫濕度、完整性及清潔性,如有異常與手術醫生積極溝通并處理。(2)針對不同類型患者給予不同預防措施:手術時間過長是患者發生手術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于預計手術時間超過3 h的患者,應當為患者準備非黏性敷料或噴液體敷料進行預防護理。密切關注患者的血清血紅蛋白水平,血清血紅蛋白水平與較低的營養狀態、缺氧密切相關,針對血清血紅蛋白水平較低的患者提供保溫毯。開腹手術患者術中往往失血較多,容易引發低血壓以及高血清乳酸水平,更容易引發壓力性損傷,針對此類患者,應當密切監測患者術中的血壓水平,提前為患者提供保暖措施,提供液體床墊或者交替壓力床墊,減少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風險。(3)保持患者皮膚干燥:皮膚潮濕是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應當保持術中患者皮膚尤其是與設備接觸皮膚的干燥。預估患者術中出血量,以及沖洗量,對于出血量較大或者需要大量0.9%氯化鈉溶液沖洗的患者,應密切注意周圍皮膚保持干燥。對于肥胖的手術患者,皮膚褶皺較多,且患者容易出汗,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因而術中需注意保持與醫療器械接觸部位皮膚的清潔干燥。保持手術巾的平整。(4)提高護理人員意識:提高護理相關人員的預防意識,強調細節上的預防,對于不同患者,應當記錄患者的個體情況,對于重點病例、重點部位進行重點預防與觀察。做好充分的交接班。
(1)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情況:手術結束后48 h內,由兩名護士按照2014年NPUAP(美國國家壓力性損傷專家組)制定的快速參考指南,觀察評估受壓部位皮膚狀況,若有壓力性損傷發生,記錄受壓部位、分期及壓力性損傷的面積。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48 h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例數以及觀察損傷部位的臨床轉歸和臨床分期[6]。(2)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在本研究中,患者對護理服務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48 h,對照組共發生4例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4%,均為Ⅰ期壓力性損傷。觀察未發生壓力性損傷。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48 h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得分(95.86±4.21)分,高于對照組的(90.32±2.3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490,P<0.01)。
手術中患者壓力性損傷的形成主要有力學因素、潮濕、麻醉原因、體溫改變及營養因素[7]。對于接受大型手術的患者來說,患者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體重不能均勻分布,長時間的局部壓力對毛細血管產生牽拉與撕裂,導致血液循環障礙,深層組織壞死。汗液或者滲出性液體會對患者的皮膚產生刺激,會引起皮膚的軟化,削弱皮膚的屏障作用。麻醉藥物改變血流動力學,受壓部位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容易誘發壓力性損傷。手術中患者的體溫調節減緩,導致患者的末梢循環不良,皮膚抵抗力下降,容易誘發壓力性損傷。營養不良和貧血均會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傷口愈合減緩。而低蛋白血癥是壓力性損傷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8]。
預見性護理可以有效減少手術室醫療器械相關的壓力性損傷。成彩紅[9]探究了預見性護理在預防手術室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發現,針對手術室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的風險因子,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手術室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郭曼[10]的研究顯示,在重癥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減少醫療器械相關性壓力損傷的發生。王憶偉[11]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結論,對40例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風險管理,不僅僅減少了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且提高了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責任心。
綜上所述,在本研究中,針對大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評估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對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深度分析并作出相應的護理準備,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導致的壓力性損傷,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