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麗
(阜寧縣人民醫院麻醉科 江蘇 鹽城 224400)
腰椎退行性病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一種繼發性病理改變,隨年齡增長患者病情不斷加重,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腰腿痛和神經功能損害[1]。因此,疾病一經確診后需及時予以有效治療。目前,臨床在該類疾病治療中多選擇手術,而目前治療此病的手術方法多樣,主要根據具體入路來辨別,其中斜外側入路腰椎間融合術作為一種新型微創椎間融合技術,是神經脊柱外科領域開展的新方法,因其將人體的自然間隙作為手術通道,有效避免了腰椎重要組織與神經的損傷,具有創傷小、手術耗時短、術后恢復快等多重優勢,而治療期間做好患者各項護理工作對提升其療效意義重大[2]。本文對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接收腰椎退行性疾病共4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探討斜外側入路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及手術護理配合,給臨床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共4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均結合患者病史、臨床癥狀和X線、CT或者MRI檢查明確診斷[3];(2)年齡22~85歲;(3)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1)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疾病者;(2)存在脊柱腫瘤者;(3)存在先天脊柱畸形者;(4)存在感染者;(5)妊娠女性;(6)精神或智力障礙;(7)創傷患者;(8)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62.15±10.38)歲。
1.2.1手術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氣管插管全麻,取左側向上的臥位,抬高床頭15°,于左下腹部腋前線與目標椎間隙水平線交點處做一長約4~5 cm的橫行切口,雙節段手術則在明確椎體中心后,以中間椎體中心向腹部延伸4~5 cm后做一切口,三節段則以中心部位做一長約5 cm的斜行切口,從左側入路,鈍性分離腹膜脂肪及肌肉組織,并將腹膜后內臟輕推至前方,直至顯露椎體,前側方切開纖維環,清除髓核組織與軟骨終板組織,植入填滿自體骨椎間融合器,無異常后逐層縫合,結束手術。
1.2.2護理配合 (1)術前宣教:術前護士主動和患者交流,給其講解手術有關知識,使其了解手術優勢所在,進而減輕其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其維持良好的配合度。②術前常規準備:術前開展手術有關腸道準備、物品準備以及皮膚準備等,完善各項檢查工作,保證腔鏡系統、顯像系統、負壓吸引裝置以及高頻電刀等設備均處在良好地運轉狀態。并全面掌握患者心肺功能,同時指導和訓練其開展有效咳嗽排痰。③轉變手術護理配合的模式:手術要求巡回護士與器械護士相配合,醫護人員之間配合。(2)術中護理:①巡回護士在患者入室后嚴格查對其資料,開放靜脈通路,協助麻醉醫師開展全麻,采取右側臥位,將術野暴露,以便操作。對患者四肢進行固定以防墜床。和器械護士一同進行器械和敷料數量清點記錄。常規開展消毒鋪巾,和器械護士一同連接好設備儀器。巡回護士需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手術的進展狀況,出現異常應及時通報醫師。并維持輸液管道、導尿管和氣管插管暢通,做好固定,記錄下出入量。等到患者清醒之后沒有異常應協助麻醉醫師送患者回病房,和病房護士開展交接,給患者家屬講解有關注意事項等。同時限制參觀人員,采取充氣式的血栓泵以防產生深靜脈血栓。②器械護士配合:器械護士需提前30 min刷手上臺,備好無菌手術臺,配合醫生利用X線明確手術部位,及時傳遞醫師所需器械,同時注意挑選適合的透光軟組織套筒幫助固定好軟組織位置,牽引開,來保證器械在手術中的順利進行,操作時需輕拿輕放,嚴格開展無菌操作,并熟練配合手術。術畢收好所有手術器械,輔助醫師進行傷口包扎。(3)術后護理:內容包含術后疼痛、皮膚損傷、傷口感染、對手術接受度、經濟情況和活動情況等。
分別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4]。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5]評估兩組關節功能,ODI量表包括疼痛強度、生活自理、提物等10項,總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觀察兩組利用腰椎X線正側位片、三維CT平掃和腰椎MRI測量患者腰椎間隙高度及椎間孔面積兩項指標,分別于手術前、術后1個月及術后6個月進行測量。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43例患者術中出血量(40.28±20.02)mL,手術時間(2.02±0.50)h,術后引流量(309.88±10.22)mL,臥床時間(1.02±0.49)d,住院時間(10.55±2.17)d。
術后1個月,患者的L4~L5椎間高度、S5~S1椎間高度較術前明顯增加,椎間孔面積較治療前擴大(P<0.05),到術后6個月時,各項數據趨于穩定,且接近正常,見表1。
表1 43例患者不統時間圍術期指標比較(±s)
時間 L4~L5椎間高度/mm S5~S1椎間高度/mm 椎間孔面積/cm2術前 5.24±1.00 3.02±0.49 0.84±3.01術后1個月 7.36±1.45 4.05±1.02 1.32±0.20術后6個月 9.45±1.02 5.88±1.22 2.01±0.21 F 10.016 4.252 4.203 P 0.001 0.001 0.001
術后1個月,患者的VAS及ODI、脊柱生活質量量表評分較術前明顯減少,術后6個月,各項得分較術后1個月同樣有所減少(P<0.05),見表2。
表2 43例患者手術前后療效觀察(±s,分)

表2 43例患者手術前后療效觀察(±s,分)
時間 VAS ODI 脊柱生活質量量表得分術前 7.28±2.02 60.02±2.50 60.00±2.00術后1個月 3.60±1.15 20.05±2.50 50.36±3.45術后6個月 2.15±1.39 13.64±3.16 36.21±2.42 F 7.823 10.197 10.016 P 0.001 0.001 0.001
腰椎退行性病是腰椎退化、老化的生理病理過程,可引發腰腿痛和神經受損,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7]。以往治療時多采取早期脊柱融合術,伴隨腰椎有關生物力學研究日漸深入,椎間融合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自1997年國外學者首次報道了經腹膜后、經腰大肌前方入路微創腰椎間融合術后,2012年將其命名為斜外側入路腰椎間融合術,成為臨床備受矚目的一種術式[6]。
但此術式在設備安裝調試和準備上需要耗時更多時間和精力,有關護理內容相對復雜,因此,開展手術的同時對手術護理配合和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結果顯示:本組43例患者術后1~6個月,患者的L4~L5椎間高度、S5~S1椎間高度較術前明顯增加,椎間孔面積較治療前擴大,且患者的VAS及ODI、脊柱生活質量量表評分較術前明顯減少(P<0.05)。同時我們也得出護理的重要性:(1)因手術儀器以及器械較多,因此需要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和查對工作,以保障手術順利進行。(2)手術室護士需要熟悉設備儀器性能原理、應用方法和有關注意事項等,才能熟練配合醫師完成手術操作,減少不必要耗時。(3)手術能否成功和手術護士的配合之間不可分割。完善術前各項準備工作、熟練掌握儀器操作、準確進行術中配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密觀察病情等屬于手術成功重要保障。總之術中做好常規護理工作,并在術后開展回訪,能有效防止術中不良情況出現,掌握患者術后身體恢復狀況。
綜上所述,采用斜外側入路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顯著,降低手術造成的損傷,但仍不免有并發癥的發生,手術期間開展規范護理配合能提升其手術成功率,促進患者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