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慢跑的設計進行研究,旨在改變單一的繞圈跑步,設計形式多樣的慢跑,增加準備活動中慢跑的新鮮感、趣味性和鍛煉價值,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慢跑的積極性。結果表明,在遵循運動量適中、循序漸進和場地不宜過大的原則下,可以通過設計行進路線,合理利用體育器材,巧妙融入教學內容,適當增加其他動作練習,選取合適的音樂伴奏,適時運用口令和誘導語等方式創設樣式豐富、有趣有效的準備活動的慢跑。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慢跑;設計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03
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推進,大家越來越認識到準備活動在體育課的重要性,其效果直接或間接影響整節體育課的學習。慢跑由于簡單易開展,熱身效果好,一直是很多體育老師課堂準備活動的首選,但不少體育老師為了省事在每節體育課的準備活動中重復著單一的“繞圈慢跑”。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年齡,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這種長期重復的準備活動方式容易使小學生感到厭倦,降低參與積極性,從而影響體育課的開展。因此,如何讓慢跑在準備活動中變得新穎有趣又能保持鍛煉效果,為體育課順利高效地開展做充足的準備,增強學生對慢跑的興趣是一線體育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1 體育課準備活動中慢跑設計的原則
1.1 運動量適中
不同于為了提高身體耐力的慢跑,體育課準備活動中的慢跑是為了熱身,使人體由相對安靜的狀態向興奮狀態逐漸過渡,升高體溫,提高肌肉的收縮速率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學生身心投入到體育課堂,減少安全隱患。故在設計準備活動的慢跑時,強度不能過大,用力不能過猛[1]。一方面跑的時間不能太長,太長容易導致疲勞,影響后面的學習;另一方面,跑的速度是較慢的,且是有氧運動,在增加其他動作或練習時同樣要保證在有氧運動范圍。此外,設計游戲形式的慢跑時可以增加趣味游戲,但不適合設計一些有比賽性或競爭性的游戲,小學生容易激動和興奮,一旦有比賽或競爭,他們就會全力參與游戲,引起心率驟增,這不符合人體運動的生理變化規律,一般來說,體育課準備活動最快心率不超過150次/分[2],否則容易出現運動損傷。
1.2 循序漸進
肌肉具有一定的粘滯性,在進行大運動量之前需要循序漸進對肌肉進行刺激,通過熱身和拉伸充分調動身體的運動機能,減少運動損傷。準備活動的循序漸進主要體現在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動作力度由弱到強,動作由簡單到復雜。在設計準備活動的慢跑時,循序漸進的原則除了以上三點外,還要注意慢跑難度隨著課時遞增的循序漸進。比如,在設計一路縱隊沿著四根標志桿圍成的長方形閉式路線慢跑時,通過增加不同的元素豐富閉式繞圈慢跑的多樣性。第一節課設計沿著長方形四邊繞圈跑,第二節課則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增加繞桿蛇形跑,第三節課則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再增加“之”字跑,第四節課可以在長方形路線的一條邊上進行繞桿蛇形跑,另一條邊上增加學生的手臂動作。再如通過增加其他身體動作來提升慢跑的趣味性。第一節課只在其中一段路線上增加直臂前后擊掌,第二節課則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再增加另一段路線做提膝外展動作,第三節課又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增加側并步跳,第四節課可以在第三節課的基礎上減去直臂前后擊掌而增加其他手臂動作。以此類推,可以根據實際難度循序漸進增加新內容,既可以保持課堂慢跑的熟悉感和新鮮感,又可以適當減少體育教師的教學負擔。
1.3 場地不宜過大
不少體育老師喜歡繞著田徑場跑道慢跑,或者繞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籃球場慢跑,這種跑步路線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老師與學生的溝通要更大聲、難以找到合適的動作示范點、容易跟其他班學生路線沖突、播放音樂效果較差、管理學生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等問題。在設計慢跑路線時最好采用閉式環形路線,這樣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場地就足夠了,甚至可以就全班學生體操隊形站好后的場地大小設計豐富有趣的慢跑。這種小場地的閉式環形路線設計的優點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可以解決學校班級多活動場地少的問題;第二,教師只要選一個合適的位置就可以調控全班,及時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和表現,另外站在環形中間領做動作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看清楚;第三,
能保證每位學生聽到老師的口令,播放音樂也不需太大音量;第四,可以充分利用設置好的場地,比如繞標志桿蛇形跑,如果繞田徑場或其他比較大的場地,擺放的標志桿只能被繞一至兩次,器材利用率較低,但是小場地的環形跑則可以多次繞過同一根桿,大幅度提高器材利用率,真正實現少器材多利用。
2 體育課準備活動中慢跑設計的方法
2.1 創設形式多樣的行進路線
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參加體育活動是以其對體育的直接興趣為動力,有嘗試性的特點,感到有趣好玩就喜歡,反之則容易厭倦。如果體育課準備活動的慢跑長期在相同地方繞圈進行,就難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課準備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場地,創設不一樣的行進路線,增加慢跑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充分滿足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慢跑的興趣和體育課參與積極性。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項目的運動場地設計不一樣的行進路線[3]。比如在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等場地上課,可以充分利用場地劃直線、弧線或圓圈設計多樣化的行進路線。其次,可以沿著校園的建筑物、花壇、校道等設計慢跑線路,讓學生在熱身跑的同時感受校園的每個角落[4]。第三,巧妙利用標志桿或把器材當標志物設計不一樣的行進路線。比如利用標志桿設計成小環形、大環形、蛇形、“之”字形行進路線或這幾種路線的組合,讓學生在不同跑進路線中感受慢跑的樂趣,同時也在繞過標志桿(標志物)的練習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躲避危險或繞過障礙物的能力。
2.2 合理利用體育器材
體育器材除了在課堂基本部分使用外,還可以在準備活動、基本練習和放松部分充分利用,盡量做到一物多用,讓體育器材活起來,為體育課增添趣味性和娛樂性。體育器材在慢跑時既可以作為器材,也可以作為標志物。比如體操墊,可以充當標志物設計各種行進路線;比如跳繩,慢跑時可以擺在地上當標志物輔助路線設計,也可以在慢跑中持繩拉伸軀干和上肢;比如籃球,可以慢跑運球,也可以邊慢跑邊做持球繞腰、單手持球肩繞環等球性練習,既達到了熱身,又實現了拉伸,同時還進行了球性練習。將器材靈活運用到慢跑準備活動中,既增加了慢跑的趣味性,又提高了慢跑的鍛煉價值。
2.3 巧妙融入教學內容
準備活動是體育課主教材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好的準備活動既實現了熱身、防止運動損傷以及激發學生興趣,也為課堂核心部分的學習做好鋪墊。故在設計準備活動的慢跑時應該結合課堂的核心內容,將教學內容巧妙融入到慢跑中,使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自然地向課的基本部分過渡,為課堂核心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比如教授廣播操時,可以將所要學的手部動作進行分解,然后將分解后的單個動作融入慢跑中重復練習;比如教籃球三步上籃時,準備活動的慢跑就可以在每跑一段距離就完成一次兩步后一提膝的動作,同時喊“1-2-跳”的口令。在慢跑中融入課堂核心內容,學生可以在實現熱身的同時為課堂核心內容的學習做好生理、心理和技術動作學習的充分準備。
2.4 適當增加其他動作練習
慢跑更多的是四肢簡單的重復運動,本身比較枯燥無趣,鍛煉效果單一,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在準備活動的慢跑中增加其他動作練習,給單調的慢跑增加豐富的內容。增加其他動作練習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增加頭、軀干和上肢的動作,比如可以邊慢跑邊做頭部屈伸、肩部繞環、擴胸等拉伸動作,也可做諸如健美操的頭、手和軀干的基本動作,這樣既可以在慢跑中熱身,也可以起到拉伸的作用,還可以鍛煉身體其他部位的靈活性和基本動作的熟練性。另一方面可以與腿部的其他動作交替進行,比如一會慢跑一會后踢腿跑、一會慢跑一會側并步跳;又比如慢跑三拍后做一次提膝外展或側踢腿動作,這樣腿部動作也不再單調。通過在準備活動的慢跑中增加其他動作練習,讓學生認識到慢跑是可以實行身體多部位多動作同時進行的,實現鍛煉效果多元化。
2.5 選取合適的音樂伴奏
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在體育課慢跑準備活動中播放節奏鮮明、歡快的音樂能使人愉悅和興奮,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增加慢跑的節奏感和娛樂性,而且不同節奏的音樂可以有效控制慢跑的速度和強度。在選取音樂時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和不同形式的慢跑進行選擇。比如低年段的小學生可以選取節奏鮮明且歡快的兒童歌曲,高年段小學生可以選取歡快的勵志歌曲或樂曲;邊慢跑邊練習廣播操手臂動作時,可以選取與廣播操音樂風格相似的音樂;邊慢跑邊運球則可以選取節奏適中的鼓點音樂。讓音樂切合運動情景,增加慢跑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讓學生在享受中完成慢跑準備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準備活動的興趣。
2.6 適時運用口令和誘導語
由于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較差,認知有限,生活經歷不豐富等特點,在集體慢跑中,體育教師需要不時維持紀律、集中注意力、控制跑的節奏、提醒安全注意事項和動作要領等。如果教師用普通的語言講解和提醒,一方面因開闊的室外風聲及其他班上課的聲音等因素影響學生聽課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年齡特點,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師普通的講解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此時適當的口令對隊伍的調整和課堂的調控變得迅速有效,而簡潔適當的誘導語能較好控制節奏[5],提示動作要領。比如通過喊軍訓常用的“1-2-3-4(教師或體育委員喊,下同)——1、2、3—4(全體學生喊,下同)”口令,就能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和調整跑的節奏;比如喊“眼看前方——對齊隊伍”“保持距離——不掉隊”提示語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以及時調整隊伍;還可以通過喊動作技術的誘導語,如慢跑的“節奏平穩——呼吸均勻”、擴胸動作的“兩手用力——往后平振”、三步上籃徒手動作的“1-2-跳”(學生自喊)。通過口令和誘導語調整隊伍、控制節奏、提示動作要領,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引起學生對動作的自查,提高慢跑的質量。
3 結語準備活動中慢跑設計的可切入點比較多,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場地、器材、校園環境等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行進路線。合理利用課堂器材,將其巧妙融入教學內容,或是增加其他身體動作、選取伴奏音樂、運用口令和誘導語等方法創設形式多樣的慢跑形式,增加體育課堂準備活動的新鮮感、趣味性和鍛煉價值。建議體育教師在設計準備活動慢跑時可以綜合考慮每節課的場地、器材、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選取一兩個切入點設計不同的慢跑形式,改變傳統單一的“繞圈慢跑”,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慢跑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準備活動的慢跑目的是熱身,為體育課堂做好身心準備,在設計時需遵循運動量適中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確保不影響課堂主體部分的正常教學,不會喧賓奪主,同時避免運動損傷。此外為了讓設計的慢跑形式能在課堂上安全有效進行,還需考慮場地不宜過大。建議體育教師在設計時要預估每一種慢跑的強度和難度,并選擇大小適中的場地,讓設計的慢跑更加科學、合理、容易開展。
參考文獻:
[1]王彩云.《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群英薈萃》總第52期話題研討綜述:體育課準備活動的“三要、三不要”[J].中國學校體育,2019(07):71.
[2] 時玉英,馬成亮.體育課準備活動的原理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50.
[3] 張祥娟.五分鐘趣味慢跑[J]體育教學,2007(02):56.
[4] 任志林.居然可以這么跑!——談高質量的準備活動可以從“慢跑”開始[J].田徑,2014(03):53-54.
[5] 董業平,李寧,李尚胥等.語言誘導對女性健身操運動量控制的效果[J].體育學刊,2011,18(2):56-58.
收稿日期:2021-07-23
作者簡介:刁吉麗(1983-),女,廣東清遠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