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揚
摘 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整本書閱讀作為重要的任務群學習之一。該任務群中明確提出:“注重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形成整體的閱讀知識點,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綜合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整本書中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有效整合相關資源,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提升語文素養。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在《吶喊》的閱讀中,通過設置“學習任務單”的方式,有效推進整本書閱讀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任務單”;整本書閱讀;《吶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注重運用整體思維進行整本書閱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就要求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需要從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走向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了高效地完成這項任務群的學習任務,教師要注重整合知識,利用一定的學習資源,形成一定的任務導向,設置一定的“任務單”,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
所謂的“任務單”就是“學習單”或者“助學單”。它是基于整本書具體內容,對其進行項目開發。它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閱讀有單可依,有章可循。整本書閱讀如果以任務單為導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走進作品,從而有效思考,進而樂于表達。在此,筆者結合高一年級整本書的必讀篇目《吶喊》,談一談以任務單的形式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作品篇幅短小,獨立成篇,集中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人們的生存狀態。魯迅先生在作品中展示出了中國國民的狀況和社會現象。高中生開展《吶喊》整本書閱讀,可以體會中國社會大半個世紀國民的艱辛生活,體悟下層民眾輾轉掙扎的生命印跡,以及引發對時代和國民的深廣憂思。高中生由于缺少生活經驗,加上魯迅作品語言的冷峻,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往往難以理解人物的精神實質,品味不出時代的悲劇性。教師在實施《吶喊》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1.觀念錯誤。不少教師錯誤地認為整本書閱讀就是簡單的課外閱讀,所以學生在閱讀的時間上明顯欠缺,閱讀的任務布置明顯不足。長期下去,整本書閱讀就變成了一紙空文。2.大量的習題取代了閱讀。在進行《吶喊》整本書閱讀的時候,教師以題代講甚至印發相關的簡單習題給學生背誦,這就造成了學生閱讀變成了簡單的答題。長期下去,學生的閱讀成為了被動的接受,缺少主動思考的過程,整本書閱讀效率低下。3.缺少系統的閱讀設計。部分教師意識到在整本書閱讀中自己的主導作用,設計了“任務單”,但是缺少科學性和系統性,致使整本書閱讀的“整”字得不到實施?;谝陨蠁栴},筆者認為教師需要改變觀念,意識到整本書閱讀的整合功能,注重整理相關知識點,有序設置“任務單”,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一、設計自主性學習任務單,將任務交給學習者
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只有通過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讓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促使學生從他主、他導和他律,轉向自主、自導、自律。
整體把握,提玄勾要,設置自主學習單。魯迅先
生在《吶喊》中運用了多種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生活狀況。小說中以短篇小說為主,并且獨立成篇。但是作為整本書閱讀,教師需要注重整本書閱讀的整合功能。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閱讀的時候,開設以下自主性學習任務單,幫助學生整合相關信息,形成整體的閱讀脈絡。具體如下:1.閱讀《吶喊》,梳理出書中每一篇的主要情節,并且簡要概括。2.依據文本內在的邏輯關系,按照篇章、事件發生之地、主要人物、主要情節、主要手法、主要意圖制作表格,梳理文脈。3.圍繞一個主要的主題,選擇其中任意四篇文本加以佐證,寫一篇評論文。三個自主性學習任務都是基于文本的內容,要求學生能夠梳理出每一篇作品的情節,概括出主要的人物形象,初步說出作品的意旨。同時任務3在前兩個任務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握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系,注意整本書前后之間的聯系。比如,有的學生在梳理情節的過程中,發現《吶喊》一共有14篇小說,但是故事發生的地點上卻只有三處。一處為魯鎮,一處為北京,還有一處沒有明確的地點。作者敘述的脈絡從京城——S城——魯鎮——故鄉。這似乎是魯迅先生有意而為之,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明確專題閱讀的主題。于是,學生紛紛確定自己的主題,像“我心所歸”“故鄉,心靈棲居地”“城鄉差距”等等,這樣就為有效進行專題閱讀奠定了基礎。總之,教師通過設置自主性預習單,使學生閱讀的時候更有方向感,更有針對性,使其始終保持在“最近發展區”。
二、設置問題性學習任務單,引發認知沖突
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需要在學習任務單的驅動下,促進學生對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和把握,激發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和遷移。
首先,以主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進行專題性學習。為了深度理解《吶喊》整本書的內涵,教師需要在學生自選主題的基礎上,確定專題,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有意識地進行前后信息的比對和反思,從而不斷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在這其中,教師需要巧妙設置主問題,形成問題鏈,以點帶面,切中要害。比如,筆者在對《吶喊》進行深度研討的時候,發現學生對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較為感興趣,卻說不清楚“看客”的真正內涵。筆者依據學情,要求學生梳理有關人物,并且設置了以下問題:1.你認為《吶喊》作品中哪些人物是看客?他們身上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請簡要概括。2.用一句話給看客下定義。3.梳理看客形象,寫一寫他們身上的共性特征和差異特征。4.探究造成中國看客這種卑瑣性格特征的根本原因?5.查閱資料,探究魯迅先生描寫看客形象的真正意圖。三個主問題主要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角度,形成了問題鏈,闡釋了看客形象的特征以及存在的意義。
其次,篩選問題,形成中心問題,深入探究。比如,在《吶喊》看客專題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整理出專題閱讀中學生產生的新問題,從而進行小組交流,形成有價值的中心話題。教師以此來設置深入閱讀的學習任務單。比如,學生在上述主問題4的基礎上,設置新的問題。具體如下:1.中國社會為何會有這么多看客?他們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在現在的中國,有沒有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它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3.魯迅現實對看客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與魯迅《〈吶喊〉自序》一文所說的“夢”“希望”是不是有矛盾?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深化,不斷地挖掘文本的細微之處,探尋看客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魯迅先生描寫看客的真正意圖。比如,有學生發現:中國的看客主要是在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壓制和鉗制下產生的,誰反抗,誰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同時中國國民長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錮,冷漠無情的看客也就應運而生,就連《孔乙己》中那個咸亨酒店的小伙計也一天天地嘲笑起讀書人孔乙己。加上長期受到小農經濟的影響,中國國民天生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魯迅先生通過寫看客,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吶喊,呼救出他們的靈魂,療救其精神。
三、注重實踐性任務單,展現學生個性
整本書閱讀的關鍵需要將學生知識轉化為閱讀實踐,全面提升其聽說讀寫的能力。比如,在進行《吶喊》整本書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以下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的任務單。具體如下:1.選擇《吶喊》中的小說,將其改編為課本劇。2.研讀《阿Q正傳》,結合相關情節,以“國民改良倡議書”為主題,選擇其中的人物,給其寫一篇勸諫信。3.選擇《吶喊》中的一個女性主人公,依據其特點,對其進行一次人物訪談。4.為《吶喊》中的看客建一個微信群,為這個群起一個名字,突顯主題。這樣的學習任務在學生對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體味閱讀經典作品的現實意義。
總之,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需要從整體到局部,設置各類有效的學習任務單,從而讓整本書閱讀目的更明確,閱讀價值更顯著。
[作者通聯:江蘇江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