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菁
摘 要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信息技術的教學不僅僅是計算機教師的職責,各個學科都應有所滲透。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更要發揮其獨特作用,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搜集、分析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即便是短短幾分鐘的課前演講活動,都應融入信息技術,以便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學生課前演講活動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準備和展示環節中,對于網絡和PPT技術的運用。學生在課前演講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豐富課前演講活動的意義,它使課前演講的內容更加充沛,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前演講;運用;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也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隨著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信息量劇增,信息傳遞方便快捷,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能傳統式地直接給學生輸入信息,而是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掌握一些信息技術,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的社會。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很多環節都在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在人際交往日益頻繁普遍的現代社會,口頭表達和口語交際顯得特別重要,其能力已成為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成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筆者特別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課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在每一堂語文課的課前都給學生安排了三至五分鐘的課前演講。在此,筆者談談信息技術在課前演講活動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一、信息技術在課前演講活動中的運用
新課標要求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應“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因此,筆者將課前活動主要設計為三個環節:準備、展示、評價。這三個環節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而信息技術在這一教學活動中主要體現在準備和展示環節。
1.準備環節
活動的系列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幫助。筆者把課前演講活動進行系列化處理,具體設計為一星期一個主題。主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記敘說明類;另一是新聞短評類。
首先談一下學生在準備記敘說明類題材時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記敘說明類題材可以繽紛多彩,如一本書、一個人、一座城、一所大學、一首歌、一部電影……一旦主題確定下來,學生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網絡搜集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尤其像一座城、一所大學這一類演講話題,學生得先在網上搜集一些資料,對這些演講的主題做一個深入的了解。
第二類演講主題是新聞時評。新聞具有時效性,這就要求學生快速搜集近期的新聞材料。學生可以查閱一些報刊,從而獲得一些有意義的演講素材。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學生要想獲得更多適合演講主題的新
聞,就得通過快捷的網絡去搜集,并進行篩選。而我校學生除了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還可以通過觀看新聞聯播。我校是寄宿制學校,晚上七點至七點半,學生在教室內通過電子白板觀看新聞聯播。
2.展示環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在信息化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成為教育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處理能力,可以說是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當然,信息技術教學不僅是計算機教師的職責,在各學科的教學中,都必須有所滲透。
在學生課前演講活動的展示環節,筆者要求學生演講時必須把PPT作為輔助工具,也就是要求學生必須制作PPT。PPT中除了文字,還可以插入圖片、視頻、音頻等。比如介紹一座城時,學生可以插入這座城的相關圖片,讓聽眾更加直觀地了解這座城;在介紹一首歌,學生可以插入一個音頻,讓聽眾直接去感受其中的旋律;在介紹一部電影時,可以插入一段視頻,讓聽眾能夠有身臨其境之感。當然,做新聞短評時,筆者要求演講者設計的PPT必須有圖片和視頻。
二、信息技術在課前演講活動中運用的意義
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曾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去掌握一些信息技術,并學會篩選和處理信息。在語文的課前演講活動中,筆者始終認為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斷融入信息技術,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課前演講活動中,有了信息技術這一元素的加入,這一活動的意義就更加豐富了。下面,筆者具體談談信息技術在課前演講活動中的意義。
1.豐富了演講內容
信息化社會要求我們能夠通過信息快速地獲取一些信息,課前演講活動也不例外。學生雖然可以通過書本和已有的知識儲備來完成這樣的一個活動,但事實證明,通過這一途徑完成的活動質量并不高。那在獲取信息時應怎樣才能使活動的質量更高一些呢?筆者就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去搜尋更多的信息。這樣,學生在掌握了更多信息后,在展示環節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侃侃而談。比如介紹一所大學,學生現在是高中階段,對大學并不了解,關于大學介紹的書籍,學生也接觸得不多。那如何介紹呢?這時學生就必須得通過網絡去查找這一所大學的相關資料。只有資料準備充分,這一活動才得以有序進行。
課前活動的準備階段,利用網絡信息,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那么,在展示環節也是一樣的。課前演講的短短幾分鐘時間,如果學生就只是憑借自己的嘴展開一次演講,那他給聽眾傳遞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而且內容顯得很單薄。一旦學生在這一活動中借助了PPT,那信息量就增加不少了。比如說介紹一座城市,涉及到這座城市的發展史時,學生借助PPT,插入很多有關這座城市不同階段的照片,那么聽眾就能夠快速地獲取更多有關這座城市的信息,從而也能更全面的了解這座城市。在做新聞短評、展示介紹一則新聞材料時,用文字敘述,一般都是概括性的語言,內容介紹也不夠全面細致,同時耗時也比較長。這時,如果直接插入這一新聞的視頻,很短的時間,新聞的內容就能客觀全面地呈現在聽眾面前。
2.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句話可謂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將這句話視為座右銘,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短短的幾分鐘課前演講活動中,筆者也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新事物不斷涌現。傳統的黑板加粉筆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了。學生對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沒有多大的新奇感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借助新事物,尤其是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演講活動中,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激發了演講者的學習興趣。現在的信息化社會,大部分人都離不開網絡。而學生學習基本上都在教室內,沒有太多機會接觸網絡。整天埋頭啃書本的學生,在課前演講這一活動的準備階段,他們有機會名正言順地接觸網絡,他們心里當然是美滋滋的,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準備。從實際效果來看,每個學生都是作了充分的準備的。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對演講有了一定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去展示。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得到了培養,同時,他們的聽說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是激發了聽眾的學習興趣。《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記錄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精彩的演講。文中說到:“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處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能背誦得出。”又說“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能具備梁先生這樣演講素質的學生恐怕少之又少。大部
分學生是不具備這樣的演講素質的。而這些學生要想自己的演講很好地吸引聽眾,讓聽眾感興趣,那就必須得借助一些外力。荀子在《勸學》中談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時,學生借助PPT這一技術。在PPT中插入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等。這樣,沉浸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中的聽眾,對這樣的演講自然就興趣盎然了。
3.提高了學生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
科技在發展,信息技術在不斷革新,要想很好地立足于社會,就必須得掌握一些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時地融入一些新的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操作這些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前演講的準備和展示環節,學生不斷接觸信息技術。尤其是在制作PPT的時候,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比如在介紹一部電影時,如何插入剪輯一段小視頻,又如何很流暢地插入在PPT中,這就要求學生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己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
總之,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的今天,教育的現代化首先是教學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應將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生的課前演講活動中,啟發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成長。
[作者通聯:湖南懷化市湖天中學]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這既是從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角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大事。
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中小學生負擔太重,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整天埋頭于作業,睡眠不足,又缺乏鍛煉,體質下降。同時,學生承擔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學習缺乏興趣,不僅效率不高,而且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學生負擔太重,沒有時間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會,缺乏寬廣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創新思維和能力,對他們將來的學習和發展都很不利。所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大問題。
落實“雙減”要求,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就是要堅持學生為本、回應關切,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同時,《意見》還提出,科學利用課余時間。要求學校和家長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這些都體現了“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理念和鮮明的素質教育導向。
溫故而知新,適當作業是鞏固知識的必要教學環節。減負不是一減了之,而是要尊重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減輕過重作業負擔,要尊重教學規律,遵循學習規律。一方面,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學校要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確保難度不超國家課標并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加強質量監督。另一方面,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這既發揮了作業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也充分體現了作業設計的專業性與科學性,防止了作業管理的隨意性。
減輕過重作業負擔要尊重教育常識,分類分層指導。尊重教育常識是減輕過重作業負擔的重要策略。學生在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中,知識的理解掌握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常常是螺旋上升的認識過程,知識轉化成能力需要必要的應用實踐。從尊重教育常識出發,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分類明確了不同階段學生作業總量,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校學習內容、身心特點和時間要求,以及學生之間能力差異,分類指導,精細施策,防止一刀切、絕對化。
(本報評論員,《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27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