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祖
摘 要 閱讀教學的根本問題是理念問題。教師必須是閱讀方法的指導者和閱讀習慣的培養者。閱讀有三種境界,最低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其次是教師主導下的對話式教學,而最高級的是在核心任務的驅動下用筆閱讀,即寫作閱讀評論。本文對以寫作評論的方式促進閱讀的理念及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寫作;閱讀;評論
閱讀教學的問題始終難以解決,不僅關乎教學方法,更關乎教學理念。閱讀價值觀的問題不解決,方法問題也不能得到根本解決。以生命影響的視角審視,閱讀有三種境界,最低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即教師把文本解讀成教條,從思想內容到表現技巧,一款款傳授給學生;其次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閱讀,即所謂啟發式,或稱對話式教學;最高級的是教師成為方法的指導者和習慣的培養者,學生在自主研討中執行核心任務,寫作閱讀評論,即以寫作的成果檢驗閱讀的效果。
從對讀者思維和情感的影響深度廣度解剖三種閱讀,我們就能明白這三種境界中孰高孰低。教師將文本解讀給學生聽,學生是聽不出閱讀素養和能力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缺乏實效,而且還從某種意義上剝奪了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如果教師范讀文本,學生還可能聽出點情緒,有點膚淺的思維,然后將相關的知識點分解了傳授給學生,學生可能也能聽懂文本,但學生卻無從知道這些結論是怎么來的,也不知道閱讀能力怎么積淀。如果從生命建構的角度考察,學生聽沒聽懂文本,并不是什么要緊的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解讀得很深刻,可是學生收效甚微。因此,要想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得到訓練,情感得到發展,讀者的相關經驗要被喚醒,除了獨立安靜地研讀文本,沒有別的路可行。
當然,也許有人會反駁,稱教師的課堂語言有時比文本還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殊不知,那只是一種感官刺激,跟影視劇的效果類似;而深刻的感染和深遠的想象只有在安靜獨立的閱讀中才能發生。更有力的反駁是,學生讀不懂,教師不講怎么行?要是學生讀得懂,就不需要讀了,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閱讀能力;正是讀不懂,才需要好好研讀,從而獲得能力和素養,甚至重構生命。正是因為讀不懂,才需要教師將閱讀方法授予學生,指導和督促學生讀懂。或許還有人會說,如果學生最終還是讀不懂,怎么辦?只要學生認真地探究過文本,就沒有絕對的不懂,只是可能懂得不深不透,這也沒有關系。教師可以精要地將結論告訴學生,也可以留下空白,因為達成能力在于過程,而不在于讀懂的目的。誠然,閱讀中遇到的元知識還是有必要講授的。比如,文言中的實詞、虛詞、特殊用法等,因為這是閱讀的基礎或工具。因此,弄清什么該講什么不該講,教師才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才能避免在玩弄方法中迷失方向。
第二種境界看似有一定的道理,這種情況在年輕教師的課堂上比較常見。從一些公開課(師生都在表演)來看,課堂熱烈,師生互動頻繁,教師追問急迫,學生回答流暢,甚至偶爾閃爍智慧的光芒。大家都認為這是比較成功的課型。其實,我們在考察學生的課堂收獲時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深度有限,對文本的情感體驗膚淺,問題雖多卻沒有質量,對文本深厚的內涵基本沒有觸及,常常是課上完了,學生對文本還相當隔膜。對話式課堂的根本問題就在于“熱鬧”,表面活躍、內里枯索。對文本產生感悟是獨立研讀的成果,課堂必須有完整的寂靜時
空,忌諱頻繁地打斷學生的獨立閱讀。如果是真問題、真任務,就必須有相對完整的空間讓學生閱讀思索,而且要讓學生動筆回答,才能說得清、講得透,也才能有高質量的思維和深刻的感受。一般來講,一堂課超過五個問題,問題的價值就十分值得懷疑了。中學閱讀課跟小學有很大差異,熱熱鬧鬧,點到為止,低效乃至無效,仍是閱讀課的常態問題。
第三種境界是用筆閱讀,讀與思融為一體,研讀與表達有機結合。聽講自然比閱讀輕松,可只有閱讀才能積淀情感和思維素養;閱讀自然比寫作輕松,可只有寫作才能深刻高效地閱讀,將讀文本與讀自我有機統一,既積淀閱讀素養,又積淀寫作素養。是堅守真理,以閱讀培養愛和思想的核心素養,重塑生命;還是縱容懶惰,堅守謬誤,使生命在無聊的聽講中荒蕪?如果閱讀是以接受信息為主,以創造新經驗為輔;那么寫作就是以創造新經驗為主,以接受信息為輔。
閱讀——思索——表達,是層層深入的體驗和思維過程。寫作看似把閱讀吸納的信息轉述出來,其實這其中悄然滲透著自我經驗,是作者經驗與自我經驗的融合,并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寫作的最大價值在于,它決非只是自我經驗的復活,而是在作者的影響下,對自我經驗的更新;它決非作者經驗的復制,而是在自我經驗的影響下,對作者經驗的更新。這是一種最富有創新力的語文實踐。從情感體驗審視,寫作是對閱讀體驗的深化和清晰化,唯有將閱讀體驗內化為自我情感,方能發之于外。如果閱讀體驗只是模糊的印象,寫作就必須將其沉淀為清晰的情感,方能訴諸文字。從思想發現審視,閱讀體驗往往停留于情緒感染層面,極難沉淀為明確的觀念;唯有寫作能將情感升華為理性認識,凝聚為閱讀評論。如果閱讀真有培養思想的功效,寫作就是思想積淀的捷徑。如果思想是創新精神和創新力的標志,也是未來發展潛能的標志,那么寫作閱讀評論就理應成為創新教育的主陣地。
用筆閱讀徹底改變了教師的角色,那么,怎么閱讀、怎么寫作就成為教師方法指導的中心任務。無論是講授法還是對話法,學生對如何閱讀都很茫然,只要離了教師就不知道該怎樣閱讀。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將正確的讀法授予學生,并督促學生按正確的讀法閱讀,堅持下去養成習慣,就不再需要教師講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能自然得到積淀。用筆閱讀并非寫讀后感之類的文章,而是寫閱讀評論。閱讀評論既不能像讀后感那樣游離于文本,又較文學評論平易,它是就文本的某一點切入,作深入的解剖。
閱讀評論的雛形是批注,批注是觀點式的表達,是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點評。邊讀邊思,邊思邊評,是用筆閱讀的早期訓練。短評是對批注的發展,是就文本某一段落或片斷的評價和欣賞,是閱讀評論的袖珍版。短評雖短,評論要素具全,即要有觀點,又要有論據。閱讀評論是較完整的評論,它是就文本的某一特點作較深入的分析鑒賞,忌諱面面俱到,追求打一口深井,引出汩汩清泉,拒絕挖一口淺塘,難以重構自我經驗。閱讀評論大致可分為欣賞性評論和評價性評論,前者著重解剖文本的審美價值,重情感培養;后者著重解剖文本的思想價值,重思想發展。不過,二者并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學生在嘗試寫作的過程中因人而異,自由選擇。
[作者通聯:貴州江口中學]
教師等教學主體應精準把握政策導向,將“交織型智能”作為指導,改變教授內容,避免被智能自動化系統所取代,提升智能化教學相關的“基礎素養”“能力素質”及“性格特征”。重慶市江北區鯉魚池小學秉持“打鐵還需自身硬”理念,通過系統培訓、自我發展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以“幫助學生應對復雜的挑戰,靈活應對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及熟練運用必備核心技能”為目標,堅持“知識與技能不可分割”的原則,引導教師向增強適應信息化教學能力實現專業發展。校本教研中注重教學、課前備課、課中、課后及評價環節對信息技術和深度學習的貫穿應用,保障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化,支撐教師高效安排課程和授課時間,運用智能化系統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
(梁正雄,《中國教育報》2021年08月10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