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強
摘 要 李斯的《諫逐客書》堪稱奏疏類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向來被人們所推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多注重于文本的詞句教學,尤傾力于文中的華美言辭。其實,該文最大的亮點在于高超的辯術和由此產生的神奇逆襲效果:無論是立論的高度,進諫的角度,還是言說的尺度,處處都蘊含著機巧,透露著匠心。由此,這篇奏疏因得理而取勢,因合情而入心,最終成功說服了秦王,逐客之事遂得以翻盤,這一切皆緣于文中的辯術之妙。本文試從三個角度對此略作品析。
關鍵詞 《諫逐客書》;機巧;辯術
李斯的《諫逐客書》現被選入人教版普通高中高一語文必修教材(下冊)。該文義正辭雄,情真理切,氣勢酣暢,堪稱奏疏類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向來被人們所推重。有人曾這樣稱贊道:“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濒斞赶壬凇稘h文學史綱要》中也有評價:“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議,尚有華辭?!笨梢?,該文在文采方面確有獨到之處,然而,該文的真正妙處卻并非在言辭的華美,而在辯術的高超。
本文將從高超的辯術和由此產生的神奇逆襲效果這一角度試作品析。
李斯寫這篇奏疏時的處境是十分不利的。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這樣記述:“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辈浑y看出,此次進諫,李斯首先存在身份的尷尬。他是楚國上蔡人,到秦國游說,雖曾受到秦王的重用,拜為客卿,但如今“一切逐客”,按非秦即逐的逐客標準,他鐵定在被逐之列。當時李斯已被罷官,只等走人。此時,他的上書在常人看來無非是出于情勢危急而想免于被逐,這種基于個人利益的“維權”之舉,其目的性讓人一望而知。其次,是宗室勢力的強大。秦王朝內部的宗室勢力已經結成幫派,他們在整體利益上早與秦王捆綁在一起,他們是秦王心目中的“自家人”,是秦王安邦治國需要倚重的力量。而李斯來自楚國,是地地道道的“外人”,可謂勢單力薄,孤掌難鳴。如此,這次交鋒便是一個人與一個集團的對壘,是一個“外人”與一群“自家人”的較量。以一己之力去平息洶洶群言,紛紛物議,其難度不言而喻。第三,上書對象非比尋常。史載秦王并非是一位禮賢下士、接納雅言的圣主明君,何況當時的秦王可謂志得意滿,一統天下的路走得順風順水,稱霸的雄心裹挾著治國的戾氣,要他放下尊嚴,拋棄成見,自然絕非易事;第四,進諫的時機也十分不利。秦王對“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同樣抱有疑心和戒心。當時的他已經完全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議,逐客的決心已經下定,何況朝廷上下對逐客一事已經達成了共識,更何況秦王逐客之令已經發布。在木已成舟的背景下,要秦王改弦更張,收回成命,難度之大可以想象!所以,這次上書可謂兇多吉少,幾無勝算,稍有不慎,甚至可能身首異處。
讓人意外的是,李斯的一番進言,竟被秦王欣然采納?!妒酚洝だ钏沽袀鳌分杏羞@樣的記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苯Y局出現如
此反轉,足見李斯這位善辯的高手對這篇奏疏下足了功夫。這篇辯術高超的奏疏究竟高超在何處?為何竟能深深打動了秦王?
一、立論有高度,臨空取勢
秦王并非陳后主,他是一個有著深遠政治抱負的君王。他的主要念想都放在了吞滅六國,一統天下上。摸準了秦王的這個心理,李斯便把“客”與“國”二者緊緊聯系起來,通篇圍繞“用客則國強,棄客則國?!眮碚归_論說。文中第一節在歷數秦國四代君王重用賓客鑄就偉業的史實后總結道:“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备爬ㄆ饋砭褪侨龑右馑迹河每妥阋越üΓe客不負秦國,卻客何來富強!這里所強調的是“用客則國強”的道理。文中第二節列舉秦王接納外物的種種事實,從“取物”自然引申到“取人”:“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比绻f第一小節側重強調“用客則國強”的道理,那么第二小節則是強調“棄客則國危”的道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反復申述國家安危系于賓客的道理。同樣,最后兩小節再次陳述用客與逐客的利弊:五帝三王“不卻眾庶”以致“無敵”,今卻“賓客”有類“資敵”,結論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李斯的高明在于始終緊扣用“用客則國強,逐客則國?!边@個關鍵來述理,立論高端,臨空取勢,無懈可擊,既投秦王之所好,又楔秦王之內心。因為秦王深知:沒有秦國今日的強大,何來日后的稱霸?沒有秦國的稱霸何談地位的鞏固?至于任用什么人那是無足輕重的枝節問題。李斯站在國家的高度,言說賓客的作用,讓秦王看到當下的秦國既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和機遇,也有因逐客走向衰頹的可能和危機。逐客與否不僅利益攸關,甚至關乎存亡。權衡利弊,這才讓秦王打消了逐客的念頭。
試想:如果李斯不是如此立論,而是歷數宗室大臣種種罪孽:結黨營私,羅織罪名,污蔑構陷,清除異己。如此,李斯的這次進不免諫陷入了一場與宗室之間的一場派系爭斗;如果他羅列自己為秦國建立的諸多功勞:一心事主,別無二心,為國盡力,勛勞卓著。那么,他的進諫則演變為個人邀寵獻媚,請功求賞的舉動;如果他仗義執言為水工鄭國開脫辯誣,認為他開渠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益國便民,何錯之有?則可能被認為是同病相憐,落下為自己盤算的猜疑。如果他斥責秦王是非不分,棄賢用奸,聽信讒言,昏庸無道。那么,這次上書不僅不會打消秦王的逐客之念,甚至會讓他萌生殺客之心。李斯跳出了個人的小圈子,絕口不提個人之事,巧妙地讓自己置身事外,如此,就顯得客觀公正,容易動心入耳。由于他始終從秦國的根本利益和秦王稱霸的大局出發,這就在認知上與秦王保持同一頻道。如此,他的觀點就易于被秦王理解接納。難怪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稱李斯之止逐客,“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這給說話和寫文章者以良多啟示:只有大處著眼,高處立論,方能切中問題要害,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進諫講角度,曲盡其妙
同樣的事,從什么角度去表述顯得同樣重要。因為角度不同,側重點就不一樣,表意的效果自然也不同。角度的選取要最終服務于寫文章的目的。只有從寫作目的出發,才能擇取最佳的表述角度。本文的目的在于勸說秦王放棄逐客,留客用客。面對一堆史實材料,如何選擇最佳角度呢?
文章第一小節中列舉了秦國大量史實。為什么要選取秦國來切入?因為這些情況為秦王所熟知,也為秦王所驕傲,可以快速疏通說者與聽者情感通道?;厮萸貒鴼v代君王在眾賓客輔佐幫助下建功立業的輝煌歷史,強盛的家世,不朽的功業,這都是秦王最想聽、最愛聽的往事,足以讓秦王獲得一份來自祖上的滿足和榮耀。用祖上的事,說眼前的理,每一句話都撥動秦王的心弦。如果大談特談別國豐功偉績,秦王則未必有那份傾聽的興致了。
而同樣是秦國的這些史實,從什么側面去表述就更有講究了。是講歷代君王四處求士并在賓客的幫助下開疆拓土、奠定基業,還是眾賓客紛紛投奔秦君,在秦國立足發展,建立不朽勛業?這也是值得考究的。李斯選擇了前者。他一口氣回顧了“穆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張儀之計、昭王得范雎”四段史實,這幾乎是一部濃縮了秦國的創業史、發家史。秦國作為“后發國家”任用賓客既是優良傳統,也是一項戰略決策。歷代君王一直奉行且效果極佳,足以證明秦國之所以今日能有國富民強的局面,全在于昔日能任用賓客。如此優良家風傳統,你
秦王難道中途要廢棄嗎?歷代君王因求客用客而興盛,難道你秦王要因棄客逐客而走向衰落嗎?這些言外之意全在不言之中。至于賓客的作用、逐客的謬誤,自己的功勞,鄭國修渠的作用,一切皆無需贅述。
如果直接攤擺賓客的作用之大,功勞之高,那就有顯功擺好、求情乞憐的嫌疑,讓人聯想到你莫不是拐著彎子在為自己臉上貼金?莫不是借別人業績顯擺自己的功勞?李斯故意不談自己和賓客的鞍前馬后和勞苦功高,而大談歷史上秦君的用人之術,強國之道,別人就難以抓到把柄,自己也不至于落下口實。如此擇取角度,還能收到另一個絕佳的意外效果:此次進諫,一心全在秦國富強稱霸,半點不在個人進退得失。這就是角度之妙!
三、言說酌尺度,輕重得體
奏疏之所以難寫還在于尺度的把握。因為是寫給君王看的,彼此間的身份要拿捏妥當,不可忘掉了君臣尊卑,更不能情急之下口不擇言。奏疏又是要反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啥事該說,啥事不該說;啥事先說,啥事后說;啥事多說,啥事少說;啥事直說,啥事曲說,都由不得個人性子;同時,說到什么分寸上,也要把握火候。
請看文章開頭兩小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我聽說朝中的一些官員在商議驅逐賓客的事,我私下認為這事錯了?!贝执忠豢?,這句話平平淡淡,如聊家常,不見有什么精彩,然而,細細一品,此中大有深意,大有味道,大有講究。
作者進諫是在以下勸上,即使要表達鮮明態度,也要沖淡平和,不能意氣用事,激情如火。作者用一個“聞”字,凸顯自己是不經意中聽說的,而絕不是刻意打聽過來的。如此一來,作者就悄悄隱去了是個賓客,是個被逐者的尷尬身份,把自己從對立的雙方陣營中解脫出來,變成一個中立者、調停人?!袄糇h”二字同樣匠心獨運。李斯何嘗不知逐客之事是朝中達官顯貴密謀已久精心策劃的事?何嘗不知道已經得到了秦王的首肯并且已付諸實施?但是李斯故意對此作了淡化處理,將“達官顯貴”故意說成是慮事不周的小“吏”,將已經頒布施行的逐客令故意模糊為還在“議論商量”之中。這就為此后有可能出現的反轉留下轉圓的空間。更絕的是,李斯把“逐客之過”不知不覺地替換為“吏之過”,而絕非“王之過”,這既給當時的秦王留足情面,也給秦王留了一個可下的臺階。經過這樣一番處理,李斯就把以自己為代表的賓客與以秦王為代表的權貴之間的沖突,悄悄改寫為其他賓客與一群無知無識的小官小吏之間的矛盾,自己和秦王都成了旁觀者、中立者和評判者,是一個戰壕里的盟友!角色經他這一演化,就徹底化解了秦王對他的抵觸情緒,解除了秦王對他的提防心理。不僅不會觸怒秦王,甚至還會被秦王引為稱霸道路上的助手和知己。
倘若文章一開頭這樣寫道:“吾久察君王與諸大臣密謀逐客,此乃大謬也?!比绱诉瓦捅迫饲一鹚幬秲菏愕谋硎觯妥屓擞X得有興師問罪的味道了。雖痛快淋漓,卻于事無補。秦王斷無聆聽教訓而卒讀全文的心情。所以,同樣的意思,說到什么分寸上,做到輕重得體,尺度的掌握非常重要。
一篇好文章一定經得起細細咀嚼和慢慢品味。它能帶給我們良多素養和多方教益。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常常沒有花足這份功夫,或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或糾纏于文辭的精美,修辭的運用,詞句的落實,如此則難免買櫝還珠。我們只有潛心研讀,用心體悟,才能品出經典之作的真正味道。這篇奏疏能在情急之下而力挽狂瀾,扭轉局勢,全在于它所蘊含的機巧,全在于作者的一片匠心。它對議論文寫作如何巧妙立論,有效辯駁;對書信類文體寫作如何根據寫作意圖來達成寫作目的;對演講辯論中如何把握聽眾心理,區別不同對象;對日常交流如何把握說話分寸尺度,做到得體適境,都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作者通聯:江蘇通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