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遠
摘 要 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在語文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質,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本文對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智力發展;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體作用的發揮和自學能力的形成,不只是通過外部學習掌握具體技法的過程,更是一種智力的發展過程。現代社會信息量的激增,要求教師不能只是給學生“奉送真理”,而是要教會學生“發現真理”,即把教師的“送去”變成學生的“拿來”,這種教學模式的轉換,智力因素是關鍵。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教師就要善于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質,最大限度地調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呢?筆者結合教與學的實際,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跨過智力活動的門坎,培養獨立有意的觀察力
觀察是學生學習和吸收知識信息的門坎,是語文能力的基礎。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這是培養其觀察力的有利條件。作為教師,要依據中學生觀察不自覺、不充分的特點,提供或利用觀察情境,指導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在觀察實踐中發展觀察力。
1.利用情境,提供觀察機會
例如本學期筆者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布置了一次筆記體作文《記一次有教育意義的主題班會》,可是絕大部分同學竟不知如何下筆。于是,筆者有目的地給他們上了一節開放式的主題班會,形式靈活多樣,有朗誦、演講、辯論、歌詠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班會開得非常成功。事后,筆者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主題班會過程的觀察進行寫作。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能一氣呵成地完成作文,并且把班會課的情景描繪得有聲有色,較好地完成了寫作任務。由此觀之,適當提供情境讓學生學會觀察,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有意觀察力,形成其寫觀察筆記的習慣,而且能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2.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各種觀察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要讓學生明白觀察不是隨意性的“看”,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需要一定意志力的觀察,它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例如讀書要通過觀察來辯識文字符號,聽說活動要通過察言觀色、接受反饋來調節自己的言語行為,作文要通過認識生活來積累寫作素材等。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觀察方法,是學生跨過智力活動門坎的關鍵。
3.鞏固和提高觀察力
由于中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認識能力越來越強,這就要求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靈敏地捕捉每一個社會焦點,多角度地觀察社會并實踐于寫作上,讓學生在觀察實踐中鞏固和提高觀察力。例如,近幾年的高考閱讀題或詩歌鑒賞題,實際上是在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力,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從多個側面作答,只要回答能自圓其說、合情合理,就可以拿到高分。因此,筆者常常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或立足點觀察事物,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只要留意觀察,生活中處處皆語文。由此觀之,鞏固和提高觀察力是學生跨過智力活動門坎的重要階段。
二、探索智力活動的足跡,加強語文信息的存儲和記憶
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過,一切智慧的根源
都在于記憶。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如果我們能將大腦的思維開發到一半的水平,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還能夠學完數十門大學課程。由此可知,記憶力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前提。如果智力活動不留下痕跡,信息就無法貯存與提取。語言本身的概括性與物質性,使語文學習本身具有利于記憶的條件。而中學生記憶力很強的生理機制,又提供了良好的記憶基礎。針對記憶的這些特點,筆者采取了以下方法來訓練和鞏固學生對語文信息的記憶。
1.培養學生進行理解記憶
大多數學生獲取語文信息都是靠機械記憶,記得少,遺忘快。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那就要求學生進行意義記憶,從理解上鞏固記憶效果。例如修改病句、辨別修辭手法、理解一詞多義和文言句式特點等,若靠死記硬背其類型特點,既費時費力,又欠準確。因此,筆者常常引導學生從語法規則、邏輯事理和語言習慣上去理解記憶,加強信息的貯存。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反復訓練,鞏固記憶
針對“遺忘”先快后慢的特點,每間隔一段時間,筆者都會采用觀察、背誦、聽寫、復述或測驗的方法鞏固學生已學過的語文知識點,及時進行復習訓練,以戰勝遺忘,不斷充實學生的智慧倉庫,開發他們的記憶潛力。
3.加工記憶材料,增強語文信息的可記性
對材料進行變換加工、組織整理,有助于加強其可記憶性。例如,把“唐宋八大家”用諧音法編成“岸(韓愈)柳(宗元)藕(歐陽修),一蒸(曾鞏)旺(王安石)三酥(蘇氏父子)”,這一諧音記憶法可以讓學生在趣味中強化記憶,進而推廣到其它知識的記憶上。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在材料中尋找和建立記憶的支點與網絡,如重點詞、關鍵詞、過渡句等,以加強記憶的組織性和系統性。譬如,筆者在分析《藥》這篇課文中的康大叔時,只在黑板寫下“嚷、搶、扯、裹、塞、抓、捏、哼、披、散”等十個字,然后引導學生按照這個順序復述課文的相關情節,并分析康大叔的形象,結果,大多數同學的復述和分析都十分精彩中肯,十分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4.科學用腦,強化記憶效果
要加強學生對語文信息的存儲,教師必須經常用讀寫聽說來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既集中注意力強化記憶,又要分散復習,消除抑制,在科學用腦中不斷挖掘記憶潛能。
三、拓寬思維空間,推動智力發展
因為思維過程是分析與綜合的過程,而邏輯思維能力又是以分析和綜合為基礎的,所以思維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采用了啟發式教學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1.通過“思路教學”引導學生探究文章思路,學習文章的思維方法
例如,筆者在分析《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時,設置了兩個問題:(1)信陵君椎殺晉鄙后,進攻秦軍應是一場非常激烈的戰斗,然而作者只寫了公子勒兵發布一道命令后就交代戰斗的結果。如此關系全局的戰斗,作者卻一筆帶過,是不是主次不分?(2)作者寫信陵君竊符救趙,卻又將竊符細節,與秦交戰等一并從略。反而去詳寫公子如何結交侯生和朱亥,筆墨大多落在描寫門客的身上,這是否喧賓奪主?通過設疑,學生的思維激活了,思考更加深入了,他們興趣盎然地把這一探求帶入了課文作者的思路安排上,從而發現文章的寫作特色,輕松地尋找到問題的答案。
2.通過“問題教學”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發現創造的能力
教師既要掌握“問”的主動權,又要掌握問的藝術,充分利用學生的反饋信息調節自己的教學活動。一要善于把握問的時機,抓住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去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二要注意變換問的角度,善于“曲問”,故設迂回,旁敲側擊,以激發興趣,開拓思路;三要有意加強“問”的力度,避免過易、過泛、過繁、過死。
3.通過立體訓練發展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筆者在啟發式教學中,經常結合觀察、提問、議論、讀寫練習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在設疑點撥、過渡、疏通、補充、評價的基礎上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做到有的放矢地發展學生的求同、求異、逆向等思維能力,把學生訓練實踐的效益發揮到最大限度。
四、扇動智力的翅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知識是很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進化的源泉。”捷普洛夫說:“閱讀文藝作品——這是想象的最好學校,是培養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這充分說明了想象力在語文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語言藝術塑造的形象不能像直觀的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那樣可
以“見其人、聞其聲”,而只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因此,學生在讀寫訓練中必須依賴“想象”這種藝術思維。豐富的想象力,是連接學生思維的鏈條,能使他們在讀寫聽說中靈活地進行審美鑒賞。中學生求知欲強,熱情洋溢,富于想象和聯想,這為語文學習發揮想象力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在教學活動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1.挖掘教學內容中可供想象的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文學形象的可塑性、語言的抽象性決定了語文學習本身極需要聯想和想象。比如《雨中登泰山》,作者看到松樹扎根在懸崖絕壁的隙縫時,就把它想象成“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又比如朱自清在《綠》中,把綠想象成少婦的裙幅、溫潤的碧玉。有感于此,筆者在講授《荷塘月色》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月下荷塘的景象,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和朱老先生一道“走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田田的葉子”,欣賞那迷人的荷塘月色,體驗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這樣,單調的文字符號就變成了色彩濃郁的圖象。趁此機會,筆者又播放了一曲《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即時寫一篇情景作文。結果,大多數同學都能當堂完成,并且畫面描繪得非常優美。因此,教師在挖掘教學內容的想象因素時,只要適時點撥學生,就能激發他們的想象興趣。
2.激發學生想象的自覺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創造想象是指聯系生活經驗創造出新的形象。這種想象能力,來源于生活知識的積累,經驗豐富,想象的翅膀就能飛得高、飛得遠。因此,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社會是創造想象的關鍵。例如,筆者在講授完《聯想和想象》單元知識訓練一文后,布置了作文《站在校徽前》。寫好這篇文章,首先要詳細觀察校徽,其次要理解校徽的含義,再次是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失去這三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寫出來的文章都是蒼白無力的。有位同學寫道:“兩輪‘彎月從這里升起,頗像‘兩陽的拼音字頭‘L‘Y……我的眼睛突然被一道強烈的反光灼了一下,哦,被月牙兒擁抱著的一個大圓球異常眩目,這不正象征著兩陽中學蒸蒸日上的教育事業和教育戰線上閃耀的明珠嗎?……在這一瞬間,我的思想仿佛插上了翅膀,在兩中這座古老學校的歷史長河上空遨翔……”作者展開想象,追憶兩陽中學的過去,描繪出學校未來的藍圖,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說成功的文章得益于學生的自覺想象和豐富的知識。另外,在訓練自由想象作文《五十年后的……》中,筆者驚訝地發現,在沒有束縛限制的文題中,學生的想象力竟如此之豐富,想象竟如此之奇妙,甚至令人拍案叫絕。那些平時文筆不甚好的學生,竟也寫得酣暢淋漓,得心應手。可見,教師自由靈活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綜上所述,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恰當與否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只要我們能把語文學習方法與知識傳授、智力發展結合起來,依據智力發展規律,就能把學生培養成為“會學”的一代新人。
[作者通聯:廣東兩陽中學]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校外培訓不同于傳統學校監管,對教育治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戰。面對教育市場,“雙減負”工作中要通過創新的形式、途徑和方法,運用技術破解難題,發揮社會監管作用,加強行業規范管理,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管理平臺。培訓機構數量多,地區連鎖多,對其監管也應加強地區聯動。用大數據賦能教育治理,建立“覆蓋全國、統一標準、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的部省市區四級管理平臺,實現一數一源和伴隨式數據采集,打破數據壁壘,實時掌握機構信息、資金異動、教師信息、課程信息、學生信息。
加強社會監督。要進一步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制定信息公示清單。要依法建立培訓機構、舉辦者、校長、教師信用體系,構建信用評級,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實現在教育領域“一處失信、處處辦學受限”,并與社會信用體系互聯互通,提高治理效能。
推動行業自律。加強對線上線下培訓行業協會的指導,發布全國性校外培訓行業自律公約,在市場準入、課程內容、教師管理、收費標準、招生宣傳、示范合同、資金監管、爭議處理等方面明確企業責任,鼓勵行業互助保險,營造良好發展生態。
(曲一帆,《光明日報》2021年07月20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