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榮華
摘 要 培養文學性文本的讀寫素養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本文以統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從篇章讀寫實踐、學生思維訓練、核心素養培育等三個方面探討了“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學生讀寫素養落地的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 文學閱讀與寫作;單元學習任務;文本讀寫實施策略
筆者在統編教材的使用實踐中,感受到目前一線教師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在單篇文本或單元群文教學中落實學生讀寫綜合實踐能力。
一、以單元學習任務設置單元閱讀與寫作綜合實踐活動,落實單元篇章規定的讀寫能力
每一個單元都是由“單元導語+選文+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這四部分組成。以“單元學習任務”統領整個單元的學習,依據單元導語(單元學習目標)、單元學習任務以及課后學習提示,確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并設計達成目標的具體情境與典型任務。主張以學生自主閱讀、討論、寫作、交流為主。同時,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寫作是比較個性化的學習行為,應鼓勵學生合理開展個性化和創造性閱讀活動。例如,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組織舉辦詩歌朗誦會、讀書報告會、話劇表演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可以在班級qq群發布同學的讀書心得、精彩點評、文學創作等,從而將學生學習的真實過程記錄下來,將篇章讀寫能力落到實處。這些豐富多彩的讀寫活動的開展,不僅激發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成就感,也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并對同學之間的碰撞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為單元的重要篇目,毛澤東抒寫革命時代青春豪情的《沁園春·長沙》,其教學設計策略即可遵循單篇精讀策略,鑒賞讀寫活動可作如下設計。
詞作品鑒要點:上闕:湘江秋景(景物特點、寫景角度層次、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及青年毛澤東主宰天下的壯志豪情;下闕:毛澤東等一群革命青年的形象特點及精神風貌;從“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一句補充詩歌倒裝句及詞類活用等語法現象。探討從這首詞中所感受到的革命時代青年毛澤東的“青春價值”。
詩詞鑒賞品味意象具體路徑:捕捉意象(分析特點)——描述畫面(意象群)——表達情感。
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富有意蘊的形容詞、副詞或動詞詞組中任選一例在書本上用鉛筆旁批,然后各類型選一位同學交流。教師點評并示范鑒賞,示范鑒賞要體現三個評價要點:思維方法的導引;語言表達的錘煉;答題步驟的規范。
針對單元中經典篇目的單篇教學,可參照王榮生教授關于文本教學四種類型“定篇、例文、樣本、用件”之“定篇”的教學定位與要求。單元文本中“定篇”,適宜深度閱讀的教學策略,即文本語言文字的細致揣摩、藝術章法的鑒賞品味、文體知識的梳理積累、人文內涵的拓展探究,須得步步落實到位,借助文本的具體“賞點”,挖掘文本的“豐厚內涵”,將學生篇章閱讀鑒賞能力得以實踐貫通。
再如學習完第一、二課的五首詩歌后,結合單元學習任務二之1.3的學習活動與任務,就五首詩歌的學習開展專題讀寫任務。
學習任務:詩歌如何通過意象表達情感?
活動設計:
1.詩歌誦讀,明確每首詩的意象,體會意象所蘊涵的情感;
2.思考探究:五首詩意象與情感有何特點?詩歌
中意象與情感是什么關系?詩歌如何借助意象抒發情感?關于青春,你選擇什么核心意象(意象群)來表現?請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就上述問題,寫一則150來字的讀書札記。
3.選擇意象,就“青春”主題,寫一首現代詩。
現代詩寫作導引:
1.意象要為情感表達的需要服務,先有情感,再選擇能傳達情感的意象或意象組合。關于“青春的價值”,你的認知是什么,你會選擇哪一種或哪一組意象來表達。
2.有了情感、意象,我們還要選擇適當的情感抒發載體,譬如現代詩的文體、譬如泰戈爾式的語言、譬如惠特曼式的手法……揣摩本單元五首詩的藝術特點與表達樣式,或借鑒模仿其它閱讀的現代詩,就其中一種范式寫詩。
二、以主題整合單元學習資源,比較關聯群文,落實類文辨同探異閱讀思維品質訓練。
每個單元的教學以單元學習任務來整合資源。選文作為學習資源,在單元整合中承擔不同的角色。或作為核心資源,如“定篇”“例文”,要深度閱讀;或作為支架性的拓展資源,如“樣本”“用件”,可以依照文本的特點比較閱讀或者主題類文閱讀。
在開展比較閱讀或微專題群文閱讀時,可根據文本的主題、題材等不同的結合點或比較點,組織學生進行群文比較關聯閱讀,引導學生在群文比較中辨同探異,從而培養思辨思維品質。教師鼓勵和引導學生結合課后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明確比較點,在文本相應處旁批,在課文空白處列出比較元素,求同辨異,寫讀書札記或鑒賞隨筆,從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培養高階思維的審美鑒賞品質。若是拓展課外的微專題群文閱讀,教師應找準微專題的探究任務設置點,或人文主題、或藝術鑒賞主題、或寫作主題,應設置貼合學情的具體情境,在閱讀比較、鑒賞探究與寫作實踐中達成學習任務。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依舊是“聽說讀寫思”,只是更加重視付諸筆端文字表達的思維品質的訓練,例如旁批點評、梳理探究、思維導讀、讀書札記、鑒賞隨筆等,體現對學生思維素養、思想品質、言語習慣的培植,從而發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表達思維品質。
例如《沁園春·長沙》“感受偉人胸懷與革命情懷”微專題閱讀設計方案參考:
毛澤東詩詞作品關聯閱讀,如《水調歌頭·游泳》《采桑子·重陽》《七律·長征》《浪淘沙·北戴河》《憶秦娥·婁山關》等,建議摘錄詩詞名句并積累,涵養人格品質;補充埃德加·斯諾《毛澤東自傳》(學生初中已讀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故《毛澤東自傳》可讓學生直接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即可),感受青年毛澤東的革命情懷,體會偉人博大胸懷。
或者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青春革命情懷詩作的群文閱讀,見課后學習提示周恩來《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陳毅《贛南游擊詞》等,引導學生找出詩作中的詩眼以及主旨句,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天下為己任”的青春情懷。
開放性評價建議:學生的思考,盡量用文字呈現;對于學生已形成文字的較為嚴謹的表達,只要學生言之有故,言之成理,教師盡量給予發現性的、激勵性的評價,從而讓學生有表達的成就感、學習的收獲感。誠然,若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存在顯而易見的偏差甚至錯誤,教師固然得明確指出并予以修正。關于學生答題的錯誤,建議師生一起修改完善,從以學為中心的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思維碰撞更為激烈,學習印象亦是更為深刻,自然學生互進效果也更明顯。
三.以結構思維圖梳理單元人文主題意蘊及文體方法性知識,構建語文讀寫核心素養。
統編本必修上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青春的價值”,詩歌側重“青春與理想(激情和自我)”的層面來表達,小說側重“青春與現實(奮斗和抗爭)”的層面來表達。最后一課時,單元梳理與寫作實踐,完成單元學習任務一、四,設計如下學習活動:
1.交流討論第一單元的七篇課文,從“青春的價值”角度梳理本單元作品的不同意蘊,梳理小結文體知識使之結構化。
2.結合本單元所學的課文,從青春、理想、現實三個維度來思考青春的價值及人生的意義,就“青春的價值”這一主題開展課堂討論,并用思維導圖梳理小結,以凝練的語言印入學生大腦的儲存,使之成為一種激發學生精神成長的人格力量。
3.結合自身經歷以及學習思考啟示,模仿本單元學習的五首詩,選擇意象,發揮想象,以“青春的價值”為主題進行詩歌創作。匯總所有同學的詩作,全班合作編輯一本詩集作為青春的紀念。
《青春的紀念》詩集由教師寫詩序,用詩歌語言表達自己對青春的思考。設計方案兩種:其一,買本活頁,手繪版面并手寫詩歌;其二,電子詩集,每人
設計版面,編輯文字,由一位同學負責最后結輯,形成“可見的學習結果”。
方法性知識,即元認知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是新課標要求的應有之義。故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需落實如詩歌、小說的文體知識,閱讀詩歌、小說的方法性知識、以及讀書札記、詩歌創作的寫作程序性知識等。教師在落實單元學習任務時,有必要以表格的形式將單元學習任務中的必備方法性知識程序化、結構化,為學生語文讀寫核心素養的構建作切實的努力。
最后,再回顧一下“課標”中關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體會四核素養的內涵,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在“文學閱讀與寫作”這個任務群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語言的獨特鮮活,進而感受、品鑒文字后面的豐富與廣闊,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趣味,從而發展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思維品質。此外,作為母語文學,作為教師,對作品的感受與認知不能限于文字、文章、文學,還應有文化格局,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傳承文學作品中的優秀文化,從而涵養師生精神世界,提升師生思想境界。
文學,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用我們的語文課,讓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素養落地生根!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新課標視閾下“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落實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SZJ20016)(福建教育學院資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聯:福州市第十中學]
一、深入挖掘、提煉和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賀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為貫徹落實賀信精神,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八部門共同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語言文化的傳承創新在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持續保護、開發和應用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本”。中國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十大漢語方言,方言土語難以計數。每一種語言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優秀文化。2015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大力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的同時,科學保護好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尤其重視對優秀語言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應用。該工程一期超額完成任務,出版標志性成果《中國語言文化典藏》(20卷)和《中國瀕危語言志》(30卷)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工程二期已于今年啟動。
三、加強詮釋、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教育部、國家語委高度重視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闡釋推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發布該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為世界提供語言資源保護可資借鑒的經驗、模式和路線圖。實施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將中華傳統文化強調的和而不同、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術語進行整理、翻譯和闡釋,形成較為完整的中華文化基因理念體系,向世界更加準確地傳播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念、中國文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豐富的思想養分。
(田立新,《中國教育報》2021年08月19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