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小婧 牛向陽
[摘 要]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服務個性化及客觀多樣科學的評價,在克服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同時也引發了新的數字鴻溝。需要將教育公平的關注點轉向高等學校的內部公平方能解決問題。通過梳理國外相關文獻發現,在宏觀層面,教育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國家所頒布的政策明確將學校內部公平作為目標之一,發揮了導向功能;在微觀層面,校企合作研發了眾多數據資源,保障課程、教學和學習公平的實現。這啟示信息技術環境下推動我國校內公平的深入發展要擴大政策輻射面、加強教育者公平理念,以及數字系統和平臺的開發。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校內部公平;學生事務管理公平;課程與教學公平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5-0077-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3
一、教育公平的新思考:信息技術促進高等學校內部公平20世紀60年代以來形成的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后,促進了許多新教育形式的產生,突破了傳統教育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深刻影響到教育的發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下文簡稱“《2.0行動計劃》”)進一步指出,教育信息化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
關于信息技術能否促進教育公平,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認為信息技術能夠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以人為本的教育服務個性化、客觀多樣科學的評價等,進而克服教育不公平現象。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由于技術設施配置、技術使用能力差異等因素,教育信息化會產生新的數字鴻溝,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1]。實際上,數字鴻溝和傳統的教育不公平一樣,本質上是社會歷史、政治和文化的產物,若只在原本不公平的教育現實中引入更多的計算機或更快的互聯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社會因素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影響差異,才能縮小數字鴻溝[2]。因此,不論旨在消除新的數字鴻溝而對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進行培訓、對于弱勢群體信息技術能力重點關注,或者旨在克服傳統教育不公平而使用教育信息資源使學校教學更加透明、更加個性化,也是無法單純依靠政策和物質層面達成的,需要在學校環境中方能得以實現。所以,教育公平的關注點應該轉向學校內部公平。
何為學校內部公平?即在學校環境中保障學生基本受教育權利、獲得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的平等享有[3]。從宏觀的教育政策、硬件資源和入學機會公平轉向微觀的學校內部和課堂教學公平,讓每一個孩子受到平等的對待,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公平研究的大趨勢。對于信息技術促進學校內部公平的可能性,已經有學者給予學理性思考:在起點公平階段,教育信息資源能夠共建共享互換和異地同步互動教學,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人人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在過程公平階段,智能化能夠主動推送教育信息資源,促進人對海量信息的精準獲取,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服務個性化;在結果公平階段,通過知識協作建構遷移和基于大數據的過程性評價,能促進學習者獲得自適應發展和客觀科學的評價[4]。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自身特征和學校教育過程的契合性,信息技術促進學校內部公平才得以從理論探討走向教育實踐。
究竟在保障高等學校內部公平過程中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其中一些舉措對國內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有一定借鑒意義。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高等學校內部公平的導向信息技術支持的高等學校內部公平是一項多層面、多因素的系統工程,需要依賴各個部門間的協作方能實現。各國政府首先要制訂和頒布相關教育政策法規,起到領導管理的作用。一些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近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明確將學校內部公平作為目標之一,發揮了教育政策的導向功能(具體政策或規劃名稱如表1所示)。
表1 國外學校內部公平內容相關政策一覽
國別政策/計劃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NETP),包括:《使美國學生做好進入21世紀的準備:迎接信息素養的挑戰(1996)》《E-learning:將世界一流的教育放在所有孩子的指尖(2000)》《邁向美國教育的黃金時代:因特網、法律和當代學生變革展望(2004)》《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學習(2010)》《為未來而學習:重新構想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2016)》
日本《e-Japan(2001)》《u-Japan(2004)》《i-Japan(2009)》《教育信息化加速化計劃(2016)》
韓國《ICT應用于教育的主要規劃(1996)》《ICT教育的主要規劃(2001)》《信息化促進教育全面發展規劃(2006)》《SMART計劃(2011)》《第五個信息通信技術教育總體規劃(2016)》
歐盟《e-戰略——利用技術轉變學習與兒童服務的形式(2005)》《利用技術:下一代學習(2008)》《下一代學習:2010—2013執行計劃(2010)》《聯合報告——歐洲教育和培訓合作的新優先事項(2015)》
澳大利亞《國家數字經濟戰略(2011)》
在這些國家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與法規文本中,關于高等學校內部公平的內容主要體現了以下觀點:第一,在信息技術環境中,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建立在程序公平理念之上,指學生的性別、種族、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等外在特征不應該影響其成就,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而且優質的學校教育。國外教育信息化政策主要從信息化資源的平等獲取和學業認證的透明化兩個方面保障了學生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一方面,所有學生平等無差別地擁有在線課程等軟件資源是學校內部公平的起點。上述國家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致力于保障學生平等獲取資源的權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自1996年以來,其每次頒布的計劃均強調每個學校都要建設有效的軟件和在線學習課程;教師都要接受培訓以幫助學生平等獲得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學業結果認證的透明化保障了學校內部教育結果的公平。在學業結果記錄中,由于裙帶關系或非法手段,學業結果會受到人為篡改,學生的成就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對此,歐盟的《聯合報告》倡議通過使用可信的方式解釋和記錄學業結果,提高電子證書透明度,加強學生管理[5]。第二,關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教育的充分性。除了機會均等原則,教育公平還要滿足充分性原則——應該確保的不是讓兒童擁有平等的教育資源、機會或前景,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接受足夠的教育,這樣他們才能夠實現身份平等。考慮到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實現基本信息化資源獲取公平后,應該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利用大數據的廣泛性、網絡的互動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大發展。具體來說,國外教育信息化政策強調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機會和評價方式,保障學校內部教育過程和結果的公平:在學習方式方面,創建一個公平的學習生態系統,使所有學習者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在學什么、怎么學、學習速度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使他們為未來組織和主導自己的學習做好準備;在教師培訓方面,確保每個教師都知道如何解讀數據,了解學生的進步和挑戰,推動日常決策,設計教學干預措施,以滿足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6];在學習評價方面,提倡建立多樣化、人性化的評估體系,利用技術的潛力對教育效果進行多維度評價,并使用評估結果區分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方式,促進個性化教學[7]。第三,在強調教育的平等和充分性的同時,對信息技術弱勢群體進行補償。“補償原則”指在某一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兒童的特殊需求應該得到特殊照顧。由于教育信息化可能帶來數字鴻溝,加大已有的教育不公現象,因此,更需要關注對信息技術弱勢群體的補償。國外教育信息化政策也很關注這個方面,如美國強調利用新型輔助技術改善殘障人士的學習機會;為低收入家庭學生購買電子設備[8];澳大利亞《國家數字經濟戰略(2011)》則強調,要為通過傳統手段無法訪問課程的學習者提供設備以及在線虛擬學習的機會[9]。
總之,發達國家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較早,體系完備,發展水平較高,它們對高等學校教育公平的關注已經由保障每個學生信息資源的平等獲取,轉向對不同群體學生學習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對待,并且關注對弱勢群體的教育資源獲取能力的培養。另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也開始關注公平,如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于2010年發布的《德國聯邦政府信息與通信技術:數字德國2015》報告[10]、巴西政府在2010年制定的《國家教育計劃2011—2020》中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描述等,或多或少都涉及高等學校內部的公平問題[11]。
三、融合教育教學理念的數據資源:實現高等學校內部公平的保障
信息技術支持的高等學校內部公平這一系統工程的完成,只依靠外部的政策指引和硬件資源投入是不夠的:指向公平的教育政策、大致均衡的學校硬件資源配置,只是教育公平的起點和前提,是實現學校內部公平的宏觀因素,并不是充分條件,前者并不能保證教育過程和結果的公平。真正實現學校內部公平還需要深入學校內部,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理論深度融合,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服務的均衡化、個性化。綜合楊小微和王鐵群等學者的看法,學校內部公平可分為學生事務管理公平、課程教學公平兩個微觀維度[12][13]。國外在后兩個方面做出了大量細致的研究工作,體現了從宏觀教育政策的制定到學校學生事物管理的實施,最終滿足每個學生教育教學需求的過程。
(一)基于公平管理理念,利用數據平臺,提升學生事務管理水平
學生事務管理包括學業、安全、評價、服務、教育等方面。以往學生事務管理存在著粗放管理、群體管理和被動管理等問題[14],這些管理方式要么對學生的發展缺乏預判,無法實現管理的個性化;要么將學生視為無差別的對象,無視他們的差異性;要么對學生管理過程監管不夠嚴格,產生管理漏洞。國外高校基于公平理念,使用數據平臺管理學生的成果頗多,突破了上述困境。
1.區塊鏈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實現了學生管理的透明化。區塊鏈是采用區塊鏈結構對數據進行存儲和驗證、保障數據的穩定傳輸和訪問安全,實現合同自動運行的分布式基礎架構[15]。在信息技術出現之前,學生事務管理往往采用點名或者手工填表等粗放管理方式;信息技術進入學生管理之后,學生信息記錄等工作借助互聯網變得更加快捷有效,但依舊存在信息不對稱、保管不安全、難以查證、易操縱和造假等漏洞。而區塊鏈技術具有分布式、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等特性,能夠對學生的平時成績和考試結果進行客觀、真實、公開、實時的記錄、檢查和比較。因此,在學生管理中應用區塊鏈使得每一個學生的區塊鏈身份證都共享在學校的管理網頁和檔案上,學生的信息永遠不會被篡改和丟失,這是實現教育平等性公平的重要實踐。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的眾多國外高校,積極與企業合作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習記錄平臺,以及管理頒發、存儲和共享學生學歷證書過程的應用程序,用于頒發和驗證與學習者相關的電子證書,使得學生的個人學習文憑與成就透明化,促進學生教育成果的數字化發展,極大地降低了學歷造假與欺詐的可能,形成了規范良好的公平教育環境[16]。
2.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能夠全面、實時、系統地掌握學生的信息,進行差異化和前置化管理。除了粗放式管理,傳統的學生事物管理方式主要還有群體式和被動式兩種。一方面,群體式管理多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統一管理,以開班會或者班級活動為主要形式。這種方式雖然能夠適應我國的大班制教育,但由于其忽視學生興趣、需求和經驗等方面的差異,無法跟上教育多元化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無法及時獲取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被動式管理對學生事務缺乏預判,往往在發生異常情況之后才進行處理,不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難以實現有效的學生管理。而大數據能夠對學生相關數據進行實時、精確采集,分析學生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差別,預測和干預學生的后續行為,進行差異化和前置化管理。在差異化管理方面,相對來說,美國高校學生事務預測分析管理系統具有較完整的數據收集模型、典型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其通過追蹤學生刷卡、使用手機或登錄校園網留下的信號線索,了解學生行為、建立數據庫系統,用于保存學生錄取、課程登記、學費繳納、設備管理、上課考勤、圖書借閱、校園消費、勤工獎懲、社團活動、心理健康等數據[17],并分析這些數據的特征,進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生的需求,利用分析結果確定學校各項資源的差異化分配。例如,奧斯汀皮伊州立大學在2012年推出了“我的未來”學位選擇系統,通過分析學生的入學成績、當前成績等相關數據,使用學位指南針系統對學生進行預測分析,協助他們修讀最適合發展的專業[18]。在前置化管理方面,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建立了一個早期識別和跟蹤高危學生的系統。其首先由大數據預測分析出完成學業可能有困難的學生,并由學生處、教務處和教師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助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19]。另外,澳大利亞皮爾森學習工作室使用了一個名為學習工作室(Learning Studio)的數據平臺跟蹤課程退出風險較大的學生,并制定干預策略,降低了學生上課流失率,提高了課程完成率[20]。總之,利用大數據的龐大規模,學生事物管理由傳統的群體式、被動式向個體式、主動式轉變,實現了大數據促進學生事務管理走向公平的巨大價值。
(二)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公平理念的結合,深化學校內部公平
盡管學生事物管理的透明化、差異化、前置化進一步促進了教育公平,但由于學校教育的重點還是教學活動,因此,教育公平的深化需要依靠課程資源分配和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安排,才能使學生最終實現充分學習。
1.著眼高輻射性和強針對性的統一,開發公平的開放課程資源。傳統的紙質或者電子版本的課程資源大多只面向特定的群體,造成了課程資源分布不均衡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建設學習型社會理念的興起,課程優質資源建設由封閉和獨享逐漸走向開放和共享,體現了現代學習理念,促進了學習公平。公平的開放課程資源既要保證優質資源的高輻射性,兼顧更多的學生群體,又要具有強針對性,開發有利于弱勢學生群體的優質課程資源。首先,保障更多人有機會獲得開放的課程資源。早在20世紀90年代,教育資源庫就得到了廣泛使用,但由于學習對象門戶和存儲庫限制等缺陷,很多人無法獲取需要的資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放教育資源庫(OER)創建了一個免費的、開放源碼的知識共享許可證,使更多人可以共享和使用相關資源[21]。美國多所高校聯合推出的Coursera、Udacity、edX等項目,英國開放大學推出的Future Learn項目,歐盟11國聯合推出的Open up ED項目,澳大利亞開放大學推出的Open2Study等項目,旨在為學習者提供完全免費、高質量、有高度需求的課程。這些網絡資源保障了學生擁有充足的硬件資源,能夠平等獲取網絡資源,不受空間限制;自由共享知識,學習機會不受種族、經濟程度和地理位置等個體以外因素的限制[22]。其次,開發對各個群體一視同仁的網絡課程資源。普通在線課程可能無法吸引被邊緣化的學生,包括少數民族、低收入學生、殘疾兒童和女生[23]。而如果只有特定類型的學習者能夠在在線課程中取得進步,在線課程就會加劇教育的不平等,造成“數字鴻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1997年,芭芭拉就提出了克服網絡課程各種偏見的若干條建議:將是否存在偏見作為課程評價的一個標準;檢查課程中的語言、各類人群如女性角色、有色人種和殘疾人等所占的比例;要求開發人員生產無偏見的軟件;通過培訓以增強軟件使用者對偏見的敏感性[24]。基于此,瑞典林雪平大學理工學院在本科生教育STEM項目中開發了基于網絡的性別平等課程。這一課程最大的特點是啟用了高年級學生作為“課程助理”。這些助理要熟悉課程中可能出現的性別偏見行為的例子,并經常檢查網絡課程中的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25]。除了強化對女生的關注外,確保其他弱勢群體獲取優質課程資源也是各國關注的重點,如韓國在2012年開始以遠程視頻會議的形式引入在線課程,以確保由于地理條件限制、身體殘疾或自然災害而不能上課的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26];為解決學校的資源缺口和劣勢,南非開發了名為Siyavula的高質量免費數學和科學數字教科書[27]。上述各種措施尤其針對弱勢學生,對他們難以獲取優質、無偏見的課程資源的情況進行了補償,凸顯了教育公平。
2.秉承公平理念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得到更加有效的應用。與傳統課程資源難以顧及教育公平不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普及之前,關注教育公平的教學理論已經較為成熟,如文化回應教學法和差異教學法。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指向公平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應用。(1)結合多媒體工具的文化回應教學法能包容學生的不同背景。學生和老師的文化差異影響著學生的成績。當老師理解并尊重學生的歷史、語言和文化差異時,就會采用使學生的課程內容與他們的文化背景相聯系的教學方式,建構整合學習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會感到學習是有價值的,也更傾向于擁有良好的學校表現。信息技術因可視性及廣泛的文化視角而被視為發展文化響應教學的有力工具[28]。在實踐中,凱撒拓展了多元文化回應教學法:通過比傳統的文本更有活力的交互式多媒體傳達更廣泛的體驗和聲音,這樣能使學生接觸到不同的、反映其他學生自身價值觀和經歷的觀點;允許不同背景的學生使用具有文化背景的技術資源發展個性化的知識理解,生成自我建構的知識內容,并與更多人分享學習體驗和成果[29]。除此之外,馬修等在挪威一所大學的微積分翻轉課堂中,將當地背景文化資源、學生的生活經歷等內容做為“文化支架”融入翻轉課堂的視頻中,提供了差異化的學習支持,促進了學習環境的公平,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成功地運用了文化回應教學法[30]。(2)基于LMS的差異教學法尊重學生個性。如果說文化回應教學法旨在針對特定的弱勢群體進行補償性的教學,差異教學法則面向所有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差異化教學有兩個重要含義:一是教學能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生需求;二是需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進行教學規劃。也就是說,差異化教學意味著教師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為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變化不斷地改變教學策略,而不能使用現成的預先設計好的策略。因此,在傳統教學中,實施差異化教學是重大挑戰。隨著技術革新步伐的加快,數字工具尤其是學習管理系統(LMS)使得滿足個人需求而量身定做的差異化教學的普遍實施成為可能。
LMS是一個具有支持教學和學習特性的在線程序,它擁有一個教師可以存放課程或學生材料的內容區,包括課程大綱、課程計劃、每周作業、課程文檔和講義、教師聯系信息和學科內容等[31]。比較典型的是帕拉海科將LMS作為課程內容開發工具,以實現滿足個人需求的差異化教學。其基本過程如下:(1)確定教學目標。(2)形成性評估。使用LMS內的自動標記評估工具和討論區,對學生之前的知識經驗以及學習過程進行頻繁的形成性評估,以便根據學生的需要將他們分組。(3)差異化教學活動。根據學生在形成性評估中表現出的差異性,指導他們進行下一個活動。例如,聽覺學習者可以選擇聽覺材料;視覺學習者可以選擇書面形式。教師還可以選擇直接指導、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自主學習以及提供腳手架等多種教學策略有效組織課程內容[32]。基于LMS的差異化教學不僅是一種理論建構,且也已被證實是有效的。博格斯特羅姆探討了名為“學術(Schoology)”的學習管理系統對課堂差異化教學的影響,發現與前測相比,學生后測成績不僅整體上有所提高,班級成績等級分布的變異性也有所減少,這一結果說明學習管理系統能夠減少差異,實現教學公平[33]。
3.信息技術引發指向個性化、平等化和多樣化的學習變革。除了上述各個方面,信息技術引發的學校內部公平還表現在學生的學習公平上。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方法往往很單一,達不到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程度。而信息技術在學習中的應用使單一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方式,學習評價方式也更加透明和個性化,這些變化使學生學習更加公平。(1)自適應學習系統支持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是以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強調學習過程要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潛能,使學生各方面獲得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以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為目標的學習范式。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平臺。例如,信息互聯與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資源和機會;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以及各種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出現,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量化、自我管理,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個性化學習。美國德州大學為支持基于能力的學習項目的開展,開發了“整體教育體驗”這一自適應學習技術系統,能夠滿足學習者使用移動設備進行自主學習的需要。學習者參加在線學習活動時,學習軟件或在線平臺能夠基于學生的偏好、能力和需求不斷自動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學生整體教育體驗系統關注學生學習路徑的個性化,提供豐富的、易于訪問的內容,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套專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案,并以自己的速度不斷學習,滿足了每一位學習者的知識需求[34]。(2)信息技術助力學習評價的透明化與多樣化。學習評價不僅是選拔學生的手段,恰當的評價方式還能引發教學和學習的改進,促進學生發展。但是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學習活動,當前的學習評價主要采用結果性評價方式,僅關注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習行為,不僅無法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變化,評價結果還可能遭受惡意篡改。而區塊鏈安全技術為學習評價的可靠性背書,讓學習評價更加平等透明。阿尼爾等人根據區塊鏈不被隨意更改這個特征,設計了一個概念驗證區塊鏈電子學習平臺,利用智能合同來提高評估過程和教育證書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能夠緊跟學生的學習進度,保護及驗證學生的學習記錄[35]。此外,基于形成性學習評估方法的MOOC認證借助海量數據,利用學習分析平臺,挖掘學習者的特性,為學生學習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塔希提等建構了一種基于形成性學習評價的課程認證體系,能夠隨著課程的進展,對學習結果反復進行評估。主要過程(如圖1所示)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冊與測試。在注冊的過程中,LMS會發放給學習者一個測試問卷,用以評估學習者的初始情況,測試的結果以分數的形式給出。二是建立初步的學習者檔案數據庫。三是聚類學習者。在建立初步的學習者檔案數據庫的同時,基于決策樹確定的規則和LMS數據中的特征行為模式自動區分每個學生群體的需求和偏好,對學生進行聚類,定義學習者類型。四是根據具體教學目標為不同類型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五是形成性評估。通過定期回顧學習者的作品跟蹤他們的進展,更新學習者的狀態,并重新將學習者聚集到相同的群體中。六是評估認證。根據最后一次評估結果建立最終的學習者檔案數據庫,并評估學生的MOOC學習結果。這種課程認證方式并不是以某次考試的結果作為評價依據的,而是在一次次評估后,基于學生學習的發展變化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路徑,讓學生經過充分的學習之后再進行課程評估認證,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化[36]。
圖1 基于形成性學習評估的MOOC認證系統
四、對我國推進高等學校內部公平的啟示
《2.0行動計劃》頒布以來,我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內公平推進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但與一些國家相比,在政策制定和推進、平臺開發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后者在促進校內教育公平過程中已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機制和有效措施。因此,我國應在擴大政策輻射面、加強教育者公平理念、數字系統和平臺開發等方面給以重點關注,從而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下校內公平的深入發展。
(一)制訂全面的公平政策,擴大輻射范圍
教育信息化政策體現了國家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總體思路及基本方向,對教育公平的發展具有宏觀導向作用,是實踐教育公平活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已經開始關注學校內部公平問題,如《2.0行動計劃》指出,2022年要基本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提供精品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達成優質的個性化學習體驗,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推進網絡條件下的精準扶智,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通過信息化實現結對幫扶,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這些條款對教育公平的實現有重要的引導意義,但主要從課程資源的角度強調均衡化、差異化和補償化配置。此外,在論及課程資源的補償化配置時,僅涉及地域差異。國外一些政策在這方面考慮得更加細致,如美國NETM(2010、2016)強調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創建一個在學習內容、方法、速度方面具有更多選擇的學習生態系統,建立多樣化、人性化的學習評估體系等;NETM(2010)還特意強調利用新型輔助技術改善殘障人士的學習機會,并為低收入家庭學生購買電子設備。因此,為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的導向作用,在制訂政策時,應從多個角度考慮教育公平和信息技術的關系,不僅從課程資源層面,還要從教學和學習層面提出校內公平政策;不僅關注地域差別,還要關注其他的社會因素,如經濟地位、性別、殘障人士等可能導致的不公平。總之,需要全面考慮學校教育各個層面的公平性,為更廣泛的社會弱勢群體提供補償,才能保障教育公平政策對所有群體的輻射。
(二)加大教育工作者對公平理念的理解,保障政策的有序推進
政策的有序推進對目標的實現十分重要,而各級教育工作者對政策的認同又是其中的關鍵環節。要促進他們認同教育信息化公平理念,既要在政策文本中體現教育工作者需要擁有公平理念,又要對他們進行相關培訓。例如,美國NETM(2016)在教師培訓方面,強調每個老師都要知道如何解讀數據,能設計教學干預措施,以滿足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雖然我國《2.0行動計劃》也提出要推進各級學校校長、骨干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提升信息化素養,但是沒有特別指出要培養校長和教師的信息公平素養。這方面政策的缺失有可能使得各級教育工作者不關心消除數字鴻溝的復雜性。另外,在教師培訓方面,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建構了“雙灌輸”的職前教師公平理念培養模式,將“多元文化”和“教師教育課程的技術核心課程”兩個領域的主題、概念、問題和觀點同時整合到職前教師的課程體驗中[37],這種在真實情境中進行的跨文化互動能有效促進職前教師包容性教學策略[38]。而我國教育公平相關研究基本沒有關注到如何培養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公平教學能力,這種情況下即使出臺相關政策,在學校教育中也無法得到體現。為了保障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的認可接受和有序推進,應將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信息公平素養要求納入政策文本,并培訓教師的公平教學理念和技能,以便他們能夠檢查自己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是否造成了不平等。
(三)開發數字系統和平臺,促進校內教育公平的實現
優質的、關注公平的數字教育系統和平臺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一些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數字教育平臺的開發,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從建設到應用的開發與運作機制。在平臺建設方面,主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平臺的基本開發工作。這種方式利用了企業的優勢,降低了平臺開發難度,如日本索尼公司與IBM協同創建的區塊鏈技術平臺,能夠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保護及驗證學生的學習記錄,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等需要[39];以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的眾多國外高校與企業合作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習記錄平臺。另外,本文中提及的“我的未來”學位選擇系統、教學中使用的無性別歧視的教學軟件、支持文化響應框架的應用程序、實現差異教學和評價的學習管理系統、促進性別平等的教育游戲平臺等,基本都是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成果。在平臺應用層面,教師是開發和完善平臺功能的主要力量。盡管技術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條件,但是現實教育教學環境鮮活多變,因此,數據平臺的使用效果主要依靠教師根據教育現實進行開發與調整,如教師在普通的應用程序中添加文化響應框架,在教育游戲中加入性別平等元素,開發學習管理系統的差異教學和評價雙重功能等。近年來,我國也開發了一些能促進公平的數據系統,如鄭旭東提出的基于區塊鏈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40]、Wu B等利用區塊鏈開發的學術競賽與考試審核管理系統[41]。但他們主要集中在學生管理公平方面,尚未涉及課程與教學公平方面,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校內教育公平難以深入展開。為了保障校內教育公平的達成,應加大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力度,根據學校的需求制作教育軟件、提供售后技術支持等,開發各類數字系統和平臺。此外,還要提升教師使用數字系統和平臺的能力,促進優質資源的廣泛應用和完善,最終推動校內教育公平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朱莎,楊浩,馮琳.國際“數字鴻溝”研究的現狀、熱點及前沿分析——兼論對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發展的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7(1):82-93.
[2]Salovey P,Williams P,Mowad L.Williams P.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by increasing computer and cancer literacy:Community technology centers for head-start parents and families[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09(3): 228-245.
[3][12]楊小微,李學良.關注學校內部公平的指數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6(11):5-12.
[4]熊才平,丁繼紅,葛軍等.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整體推進策略的轉移邏輯[J].教育研究,2016(11):39-46.
[5]2015 Joint Report of the Council and the Commi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ET 2020).New priorities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http:// 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OJ.C_.2015.417.01.0025.01.
[6]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Future Ready Learning: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EB/OL].http://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s/technology/index.html.
[7]MOE Korea.2016 education policy plan[EB/OL].http://english.moe.go.kr/boardCnts/view.do?boardID=276&boardSeq=62524&lev=0&searchType=null&statusYN=C&page=1&s=english&m=040102&opType=N.
[8]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Technology[EB/OL].http://www.ed.gov/technology/netp-2010x.
[9]Department of Broadband,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National digital economy strategy[R].Canberra: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and Digital Economy,2011:5.
[10]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ICT strategy of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Digital Germany 2015,[EB/OL].http://www.unapcict.org/ecohub/ict-strategy-of-the-germanfederal-government-digital-germany-2015.
[11]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dustry[EB/OL].http//investinbrazil.biz/industry/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nd.
[13]王鐵群.論制度化教育下的教育公平訴求——基于對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制度、學校管理、教學行為的事理分析[J].教育科學,2009(3):1-5.
[14]李熙.“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轉變與創新[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3.
[15]邵奇峰,金澈清,張召等.區塊鏈技術:架構及進展[J].計算機學報,2018(5):969-988.
[16]Mikroyannidis A,Domingue J.Smart Blockchain Badges for Data Science Education[C]//San Jos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FIE),2018:1-5.
[17]江艷,儲祖旺.基于數據驅動的美國高校學生事務預測分析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90-95.
[18]Austin Peay State University,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Degree Compass an Future[EB/OL].https://immagic.com/eLibrary/ARCHIVES/GENERAL//APSUTNUS/A140206W.pdf.
[19]Michelle B.Predictive Analysis of Student Data[EB/OL].https://www.naspa.org/rpi/reports/predictive analysis of student data.
[20]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yond the classroom:A new digital education for young Australians in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s://docs.education.gov.au/system/files/doc/other/deag_final_report.pdf.
[21]Wiley D,Gurrell S.A decade of development:Open Learning[J].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2009(24):11-21.
[22][26]張進寶,張曉英,趙建華等主編.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48,107.
[23]Norman E.K-12 MOOCs Must Address Equity[J].Education Week, 2015(20):23-24.
[24]Barbara W S.Closing the Equity Gap in Technology Access and Use[EB/OL].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30556.pdf.
[25]Vimarlund V.Promoting Equity by Gender into the Classroom: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eb-based cour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3):441-450.
[27]Lambert,Sarah.The Siyavula Case:Digital,Collaborative Text-Book Authoring to Address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 and Resource Shortage in South African Schools[J].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2019(3): 279-290.
[28]Maaruf S Z,Siraj S.The Sta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Arts-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 Enhanc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C]//13t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3:1171-1180.
[29]Kaiser KG.Diversity in the Digital Age:Integrating Pedagogy and Technology for Equity and Inclusion[D].The City of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2019.
[30]Voigt M,Fredriksen H,Rasmussen C.Leveraging the design heuristics of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 to create a richer flipped classroom calculus curriculum[J].ZDM?Mathematics Education,2020(7):1051-1062.
[31]李超,周泓.學習管理系統綜述和發展趨勢展望[J].現代教育技術,2018(2):113-119.
[32]Palahicky S.Utilizing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Tools to Achiev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C].//Models for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Pennsylvania:IGI Global,2018:89-97.
[33]Burgstrom L.The Impact of Student Completion Requirements Using an LM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EB/OL].https://digitalcommons.brockport.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751&context=ehd_theses.
[34]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術支持的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6(4):88-94.
[35]Anil G R,Moiz S A.Blockchain Enabled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 Framework.[EB/OL].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0-24318-0_83.
[36]Tahiri J S,Bennani S,Idrissi M K.diffMOOC:Differentiated Learning Path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ithin MOO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2017(3):197-218.
[37]James M S,Leigh P R.Reconceptualizing Equity Pedagogy i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A Double Infusion Model[J].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2005(3):10-19.
[38]Taylor S V,Sobel D M.Rich contexts to emphasize social jus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special issue:Partnering for equity[J].Equity&Excellence in Education,2003(3):249-258.
[39]Sony.Fujitsu and Sony Global Education Initiate Blockchain Field Trials for Course Records and Transcript Management[EB/OL].https://www.sony.net/SonyInfo/News/Press/201902/19-0227E/.
[40]鄭旭東,楊現民.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1):23-27.
[41]Wu B,Li Y.Desig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Digital Education Oper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Based on Block chain[C]//2018 IEEE 1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ngineering,Xian:IEEE Press,2018:102-109.
(責任編輯:德華)
The Measures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Internal Equ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U Xiaojing, NIU Xiangya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and realized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personalized service, and objective and diverse scientific evaluation. While overcoming the inequity in education, it has also caused a new digital divid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need to shift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equity to the internal equ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levant foreign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at the macro level, the policies issued by countries with high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clearly take the internal equity of schools as one of the goals, which plays a guiding role. At the micro level,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cooperate to develop a large number of data resources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fairness in school in China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 scope of policy radiation, strengthen the educators'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ystem and platform.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rnal equity of school; fair management of student affairs;curriculum and teaching equity
[收稿日期]2021-02-28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一般項目“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數學分析》課程研究導向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2018JYXM0765);阜陽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重點項目“大數據驅動的高中數學精準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7JCJY01)。
[作者簡介]褚小婧(1984-),女,安徽靈璧人,教育學博士,阜陽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牛向陽(1973-),男,安徽界首人,理學碩士,阜陽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