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權責的精細劃分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制在推進過程中遭遇了現實的挑戰,權力的分化與錯位導致了師生關系的沖突和失調。研究生導師制的責權劃分,其核心是界定研究生和導師等主體的學術權利和學術責任,在此基礎上,明確高校及研究生管理部門的職責。導師與研究生的教育法律關系具有特殊的屬性,導師與研究生的責權界定既需遵照相關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又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高校導師與研究生的權責邊界及研究生受教育權的保障離不開國家義務和權利救濟制度的建設。研究生導師制的責權邊界與彈性空間有賴于形成更為清晰的法律規范。
[關鍵詞]研究生;導師;責權劃分;法律界定;彈性空間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5-012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21
研究生導師責權機制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體之一。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制在推進過程中遭遇了現實的挑戰,權力的分化與錯位導致了師生關系的沖突和失調。為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規范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教育部加緊研制《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2020年7月29日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提出,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為核心,深化改革創新,推動內涵發展”,并強調“強化導師隊伍建設,重視師德師風建設”。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印發《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一、研究生導師制的法理分析
法理分析是指使用某些法理學原理作為一種分析工具來分析事實和證明命題。法理分析的應用場景主要是事實或命題,運用現有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分析并證明法律現象,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價值分析方法。
法理分析屬于法學方法論的范疇,涉及法學的功能、法理學對現實的回應和對社會法律現象的解釋能力。研究生導師制的“法理分析”不僅要從法律理論的角度上進行,還要從法律條款的剛性規定上進行,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證分析,其主要目標在于幫助人們形成對研究生教育的深刻理解。
(一)研究生導師制的制度優越性
導師制與學分制、班級授課制共稱為三大教育模式。作為一種基本教育制度,導師制的比較優勢是師生互動多、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而且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并適當地進行德育,以更好地踐行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導師制在師生之間確立了一種“導學”和“導研”關系,這有利于導師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施教,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科研。導師制從制度上規定了導師具有育人的責任,使導師在從事日常教學科研工作之外,在思想和生活方面對研究生進行教育和指導。
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同時,具有尊重研究生個性發展的義務。無論碩士生導師還是博士生導師,均為高校倚重的寶貴人才資源,在高校擁有較高的地位、具有較大的權力,并承擔著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導師應尊重研究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行為,并根據研究生的發展需要和專長來幫助研究生尋求個性自由發展。相對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價值在于激發研究生的創造力,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因此,高校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實行統一的標準化教育,惟其如此,導師制才能在高校得以倡導。
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和導師是一對相互依存的角色。由于學術上的指導,兩者之間形成了特殊的師生關系。導師對研究生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主要體現于四導:即學術上指導、思想上引導、心理上疏導、紀律上督導,這4個方面相互聯系、彼此滲透[1] 。研究生培養并非一種簡單的外部形塑,而是具有強烈個性色彩的內化活動。因此,我們需要及時總結導師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導師負責制,充分發揮其制度優勢。
(二)研究生導師制在中國的發展之困
目前,導師負責制在我國研究生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2006年以來,在教育部的倡導下,我國高等學校逐步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推行研究生導師負責制。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導師制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體現在招生制度、科研經費制度、導師選拔制度等方面。法律穩定性和社會變動性之間的矛盾引發了我國新一輪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在改革過程中,高校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遭遇了現實的挑戰。由于導師和研究生占有資源的不同、師生地位高低的不同,產生了權力的分化,從而帶來師生關系的失調。
導師負責制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性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初衷是希望導師能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擔負起引領學生求知和探索的重任。我國高校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但在這背后也隱藏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導師對研究生的學術指導不夠、師生之間的日常交流不足。當前, 我國研究生教育存在許多弊端:研究生的科研精神缺乏、創新能力不足、學位論文質量低下且呈擴大化,以及師生關系疏離和異化。一些矛盾事件的涉事者皆是高校導師,這與現階段我國高校推行的導師負責制有關。
現階段,我國高校研究生導師制面臨著多重沖突,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學與科研的沖突。現行的高校導師制直接忽視了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與學。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教育的雙邊活動。但以科研成果評價為導向的獎助體系與導師科研資助都在誘使研究生直接參與導師的科研工作,而不是導師的教和研究生的學。不可否認,研究生需要在科研工作中進行實踐探索,但在這種“打工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研究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的知識是否更多、科學素養是否得到修煉、創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培養質量是否提升等都難以驗證。二是權力與責任的沖突。導師負責制在賦予導師更多責任的同時,也賦予了導師更多的權力。他們可以決定哪些考生能成為自己的研究生,決定在讀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能否通過答辯,決定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三是學術與行政的沖突。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導師以學術資源換取行政資源的現象,也存在高校行政人員以行政資源換取學術資源的現象,那些同時掌握行政和學術資源的“雙肩挑導師”往往成為研究生爭先選擇的對象,而“白丁”教授不大受歡迎。四是權力與能力的沖突。在研究生看來,導師有諸多權力,因為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能否參與各種評優等都需要其導師簽字同意。在我國現有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框架內,導師的權力是被許多制度規章固化且有邊界的東西,但導師的能力卻難以說得清。因為能力是一個集合,包含了學術能力、行政能力、公關能力等多種要素,并且研究生看重的那些導師能力普遍超出了學術范圍。五是師生關系與雇傭關系的沖突。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常見的師生關系,但我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出資的方式加速了師生關系的異化——師生關系雇傭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研究生大多覺得“給老板打工的心理”加重了。六是導師資格與指導時間的沖突。我國高校現行的導師科研資助責任制造成了另外一種困境:高校有資格帶研究生并能多招生的導師普遍都很忙,沒時間指導學生,而有時間且愿意指導學生的導師卻沒有資格招生。這樣,一些研究生總是在感嘆導師忙著各項事物而對學生關懷不夠,導師總是埋怨研究生生源質量下降、欠缺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導師制在中國的發展之困,就其本質而言,是師生關系的異化,是自由與秩序的矛盾。
(三)研究生導師制的法理彈性
教育法的軟法屬性決定了教育方面的法律具有適度的“彈性”。研究生導師制所涉及的權力和責任具有較高程度的屬人性。研究生導師的責權劃分應該盡可能關照到師生雙方的精神需求,合情合理地確定一個彈性的邊界。
研究生導師責權制度的“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靈活性。導師制賦予導師的教和研究生的學以高度的靈活性,高校管理人員在執行規章制度時,可以有一定的靈活度。由于教育法律和規章制度不可能窮盡每一類違法行為的每一種具體情節,所以難以做出各種非常具體的處罰規定。其次是自由度。研究生導師制的法理彈性是指制度規范中存在的給裁判預留的自由裁量空間,賦權裁判(導師)根據具體情形在法律和制度允許的空間內做出公正的裁決。研究生教育中學術的高深超越了一般人的解析能力,只有導師及其同行才能深刻地理解,所以,導師的專業評價行為具有優位特性。一般情況下,專業評價本身不受司法審查,部分學業評價具有高度屬人性,甚至屬于“不可代替的決定”[2]。但是,為防止高校導師濫用知識和思想的尊嚴,相關部門還需要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進行學術相關性審查和學術原則性審查。
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出發點之一,是在改革導師聘用制度的同時,賦予導師充分的權利。導師是高校中的高層次人才,導師的教師權利具有“高權”屬性。其一,教師是“學校中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3] 。導師是高校的教師,也是研究生的學術指導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享有各項權利,包括教學研究權、進修培訓權、教研成果發表權、學術自由權以及較高程度的言論自由權等。其二,作為大學組織的一員,導師有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權利、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以及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等學術事務方面具有較高的話語權。同時,在與研究生相處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學術威望。
二、研究生導師制涉及的教育法律關系
研究生導師制涉及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法律關系。
(一)研究生教育宏觀層面的法律關系
法律關系是法理學研究的核心命題,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是法理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運用法理學的一般原理、范式來分析研究生教育的法律關系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教育法律關系是指通過教育的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的教育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它是教育法律法規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教育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有3個:主體、客體、內容。任何形式的教育法律關系都以現行的教育法律規范為基礎,教育法律規范也只能在教育法律的特定關系中實現。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法律關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依性質的不同,教育法律關系分為兩類: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和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一環,也是一項重大的公共事業,其有序發展還需要教育之外的法律規范的保障,如《民法》和《行政法》。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民事權利和民事法律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我國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構建政府宏觀管理下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建立由政府、社會、高校共同組成的多元質量保障主體。高校及導師作為研究生教育質量內部保障的執行主體,對研究生教育的教學質量進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評價負有主要責任,并配備相應的權力。
教育特殊法律關系是除了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之外的第三類法律關系,這種關系是不受現行《民法》和《行政法》調整的內部管理法律關系。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法律關系受《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的約束,但高校有權依據高校章程及學校自己制定的校規校紀等內部規范性文件來調整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教育方面的法律規定難以囊括教育活動中每一個具體情節,所以允許教育教學制度有彈性,但彈性不宜過大,不可讓“法律彈性”成為“人情賣乖”。在教育活動中,法律和制度會隨著不同主體的主觀意志產生或伸或縮的彈性;在研究生教育中,一些掌握足夠資源的學術權威有可能濫用學術裁量權。研究生教育的活力離不開具有制度彈性的學術規范,但必須對導師的權力加以限制。在涉及到校園人身安全問題時,教育法律和制度的執行不應該有太大的彈性,如彈性過大,容易出現“該嚴厲的時候卻被輕輕放過,可以網開一面的卻受到重罰”的現象。如何掌握這個彈性的度,關鍵還在執法者。執法者如何依據法理法意進行獎罰,最能體現法律制度文化的優與良。
(二)研究生教育微觀層面的法律關系
研究生教育微觀層面的法律關系是一種教育特殊法律關系,主要涉及研究生、導師和高校三者之間的關系。高校及其管理人員需正確認識導師制的目的和性質,科學合理地配置教育各主體的權力和責任。其中,最主要的是明晰研究生和導師這兩個主體的責權關系,提高雙方的權利和責任意識,在此基礎上,明確高校及研究生管理部門的職責。
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學術指導、課題合作、日常生活3個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的職業要求包括: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尊重學生人格。現階段,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亂象:研究生招考過程的“潛規則”、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學術近親繁殖、師生關系異化等。另外,有些高校制定的研究生和導師管理制度中出現了太多的模糊字眼,影響了制度的執行。
對于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導師對研究生負有引導和規勸的職責,但在法律責任方面,導師只能承擔有限責任。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研究生應該有判斷自身學術行為合法性的能力,并承擔相應的責任。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是個人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優良的教育體制應給予研究生以求知的自由,因為沒有思想的自由,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自主學習的權利意味著研究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為他們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創造尋找合適的道路。優良的教育制度還必須保障研究生的學術行為符合學術規范,研究生對其失范行為負有直接責任。
在研究生教育中,導師權利主要是一種專業性權利。2000年,謝維和提出教師權利是“教師在學校中對學生、班級和課堂等教育資源所具有的權力”[4]。教師權利的這種定義主要是從課程與教學論的角度來論述的,是對教師權利的應然訴求,而對于教師為何具有這些權利,沒能從法源的角度作深入的論證。可以適當拓展一下,研究生教育的高度自主權源于學術自由的大學理念。導師合情且合法地行使學術權力、履行學術責任,可以改善師生關系,更好地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
導師的導“學”之權對研究生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重要,且具有多重性質。導“學”之權是教師的專業權利。對導師而言,導“學”之權既是權利,又是義務,具有權義復合的性質。教育教學既是導師應當享有的權利,又是導師必須承擔的義務。指導評定權主要是指導師有權指導研究生的學習,評定研究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指導評定權具有權利和權力的雙重性質,導師行使指導評定權會對研究生產生支配性影響力,甚至改變他們的命運。
導師履行學術責任,客觀上要求其具備良好的素養。“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是對教師的要求,更是對研究生導師的素質要求。導師的素質素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具備崇高的道德、淵博的專業知識,即德才兼備。導“研”之責對導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導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指導水平,不斷克服自己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堅韌不拔,精益求精。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導師要舍得投入、嚴格要求、平等對待、關懷備至。
導師的導“研”之權與導“學”之權交織在一起,共同組成了導師的學術權力。與學術權利相關的導師權利還包括招收選取學生、獎助項目推薦和論文答辯表決、申請科研項目及經費的權利。教書與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也是研究生導師的兩大職責。 “導學”“導研”之權具有“公私”雙重性質,不僅“導學”,還要“導心”,不僅做學生學術上的導師,還要做學生心靈上的導師。導師制的優點是學術和生活交融在一起,為人稱道的導師往往是研究生學術和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三、研究生導師制的法律界定與彈性空間
研究生導師制是我國現時期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制度,其所映射的自由與秩序的價值要上升至法律界定層面,才能產生應有的功效。
(一)研究生導師責權的法律界定
法律是公正嚴明的象征。為了保證公正、自由的價值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實現,立法者在法律規范中分門別類地構建了義務性規則、授權性規則、權義復合性規則和禁止性規范。禁止性規范一般是指法律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和禁止性規定。自由是法律上的權利,其邊界就是相關主體不能做出法律禁止的行為。
新分析法學代表哈特認為,法律是由各種規則構成的,是“第一性規則和第二性規則結合”而構成的規則體系。“第一性規則”是要求人們做或不做某種行為的規則,其主要功能是設定義務,對于維持社會秩序有重要作用;“第二性規則”的主要功能是授予人們權力,引入或改變第一性規則。
法律界定只有通過解釋和論證,才便于人們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法律的共同維護和遵守。在國外,對教師權利的界定有3種主要形式:一是大陸法列舉式;二是判例法概括式。英、美等實行判例法的國家,其教育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教師權利的具體內容,只是概括了若干判例原則,如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等;三是分層概括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書》采取該形式,從教師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教師所應享有的職業權利兩個層面來界定教師權利的具體內容[5] 。不難看出,第3種關于教師權利的界定較為科學、全面與充分,也適合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導師權利。
規則是法理學的核心概念,根據哈特“法律規則說”而形成的法理學理論。法律規則可分為義務性規則、授權性規則和權義復合型規則。“法無授權不可為”,基于此,我國教育界所主張的導師權利因為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而顯得不足,很難就保障教師權利這一主題提供可行的舉措。作為法律概念,教師的權利必須有其法律依據,法律依據的論證有助于體現其合法性[6]。導師權利通常是以法律形式來界定的。
研究生導師責權的法律界定主要體現在《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教育法律之中,但離不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相關規范。另外,在規范高校導師和研究生關系方面,特別是今日高校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業已形成的雇傭關系,在我國研究生教育法規缺位的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可以發揮其規范的功能。各法律部門的立法者和執法者應本著法理精神,遵循法制統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依法行政原則、程序正義原則,健全法制建設,保護研究生教育中各主體的合法權益。
(二)研究生導師責權的法律規定
導師作為教育者和學術指導者,所享有的教育權利主要包括兩大類:實體性權利和程序性權利。
1.導師所享有的實體性權利。導師的實體性權利是指其作為學校教師所享有的某種資格、利益或主張,他人負有不得隨意侵犯和剝奪的義務。導師的實體性權利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導師自己可實施某種行為的權利,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列出的6個方面的教師權利;第二類是導師要求國家或其他義務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法律以規定國家和其他義務人的責任為表現形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規辦理。”導師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階段的教師,依法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實體性權利。由于高校教師的學術活動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使得他們的學術自由權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空間。
2.導師所享有的程序性權利。程序性權利是法律上救濟的權利,是指實體權利行使失敗后的補救與補償。救濟機制的構建與運行反映了權利實現的充分性與可能性,有救濟保障的權利才是真正的權利。救濟機制的存在使得權利的文本規定與權利實現無限接近“名實相符”,使權利的運行得到程序上的實施保障。研究生導師所享有的程序性權利主要有申訴權、申請仲裁權、訴訟請求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等法律中對此均有相關的規定。
(三)研究生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強調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為核心,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2020年9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2020年11月4日,教育部印發了《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2020年12月1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印發了《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為研究生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公民的受教育權利是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權利。基本權利是憲法學的一個基本范疇,是公民在政治、人身、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憲法上的權利,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是國家最基本的義務。每一位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受教育機會的研究生,國家應為其提供法律保障。
研究生受教育權的國家尊重義務。確定研究生受教育權國家尊重義務的目的在于適應個人的發展意愿,保護個人的不同天性,促進研究生的身心自由發展。一些沖突事件引發了人們對研究生受教育權的思考。在這些研究生與導師的沖突中,人們最關注的是處于弱勢的研究生的生命價值及其背后的受教育權問題。作為受教育者,每一名研究生都是具有個人尊嚴和獨特價值的個體,而不是被加工的材料,更不是被壓榨的對象,研究生在其受教育權受到威脅之時,應尋求政府支持和法律保護。
基本權利與人民主權、法治三者一起構成了憲政的基本要素。國家義務是憲政的產物,憲法及相關法律為基本權利提供了直接的實現依據和具體的保障機制,體現著公民與國家關系的常態。國家教育義務的不適當履行或不作為可能對學生的受教育權利造成侵害,因此,在確立受教育權利的國家義務時,應建立國家義務未得到履行時的受教育權利救濟機制。勞凱聲主張,從基本權利的功能出發,從尊重、保護和給付等3種國家義務類型來構建受教育權的國家義務體系[7]。基于這種認識,我國研究生受教育權利理應得到重視,并配備立法保護、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
參考文獻:
[1]劉勇剛.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四導”[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1):45-48.
[2]伍勁松.行政判斷余地之理論、范圍及其規制[J].法學評論,2010(03):150.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
[4]謝維和.教育學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15.
[5]張瑜.論教師權利的二重性——公民權與教育權[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06):68-71.
[6]李曉燕.我國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及其實現保障機制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42.
[7]勞凱聲.論受教育權利的國家義務[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38-44.
(責任編輯:申寅子)
Division of power-responsibility and Flexible Space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utors
ZUO Chongliang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Hunan 421002, China)
Abstract: The fine division of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he postgraduate tutor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e reality in the reform proces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ower brings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division of graduate student and tutors' rights is mainly to define the academic rights (power)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wo subjects. On this basi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graduat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re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and postgraduates in Education law has special attribute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utors and postgraduates are defined, and they have greater flexibility in relevant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norms. The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supervis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depend on the formation of clear legal norms. The guarantee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establish the right relief mechanism when the States obligations are violated.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 tutor;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legal definition;flexible space
[收稿日期]2021-05-10
[基金項目]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保障及制度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0JGYB246)。
[作者簡介]左崇良(1974-),男,湖南衡陽人,博士,衡陽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