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國家有效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而采取的一種特殊教育舉措,“停課不停學”一時間化解了由疫情給廣大學子帶來的學習困擾,產生了一定的“抗疫力”。為掌握本班學生在疫情期間網課學習情況,特此對學生和家長進行了網絡在線問卷調查。在對156份問卷進行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現實問題,在線學習表現出了微弱的“應答力”,遠遠未能釋放其應有的“效應力”。具體表現在四個層面,教師層面,存在教學觀念尚未轉型,線上應對舉措不充分;學生層面,自主學習意識淡薄,自覺適應學習不積極;家長層面,角色職責認知缺失,過程監管參與不主動;平臺層面,現有資源平臺懸置,可用資源零散未整合。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停課不停學;重大疫情;抗疫力;應答力;效應力;英語在線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5-009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6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破了國人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節奏。疫情期間,教育部為了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堅決防止疫情在學校蔓延,決定延期開學,并充分運用“互聯網+教育”形式,通過在線教育教學平臺,實施“停課不停學”這一重大舉措,分級分類地開展線上教學[1]。疫情期間信息全球化進程縱深推進,在共同應對人類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之際,全球各國攜手并進,依托互聯網強化跨區域合作防疫。與此同時,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彰顯。中國科學家用英語向全球介紹中國成功防治疫情的經驗,為全球各國戰勝疫情堅定了信心。中國作為全球英語學習大國,在此次疫情期間乃至疫情過后,如何更好地開展英語在線教育,這是當下突發疫情給廣大一線教師帶來的一道現實而又必答的重要思考題。為及時了解此次疫情期間本班學生英語在線網課學習狀況與學習實效,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開展了相關調查研究。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研究對象主要為本班兩個班的學生與家長。學生共91人,學生家長限定一位參與調查。問卷采用在線發放的形式,本次共發放問卷182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56份。其中學生問卷78份,家長問卷78份,問卷回收利用率85.71%。
(二)問卷內容
調查問卷由家長問卷和學生問卷構成,兩大類問卷均為客觀題+主觀題。問卷從調查內容涉及的維度上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是基本問題。主要包括家長與學生的關系、學生性別、使用的學習終端和學習平臺基本信息;二是有關學生網課學習的行為與效果;三是有關在線網課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問卷信度與效度
通過問卷信度檢驗,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746;經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為0.688,差異系數小于0.001,表明問卷的信度與效度良好。
二、疫情期間學生英語網課學習現狀
(一)基本信息
對問卷中有關家長身份、學生性別、網課學習終端、學習平臺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掌握疫情期間學生網課學習的基本開展狀況。通過SPSS專業統計分析軟件對相關信息進行描述性分析,得到以下數據(詳見表1)。
由表1可知,此次疫情期間學生進行網課學習主要使用的學習終端是電視,所占比例為46.2%,其次是平板與電腦類,合計占比為41%。在所推薦的學習平臺中,超多半學生利用本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進行網課學習。在家長身份方面,疫情期間絕大多數學生與父母親一起生活,但另有30%的學生是與爺爺奶奶或是其他親戚生活。
(二)學生網課學習
學生網課學習情況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目標狀態與支持監督。即家長和學生對網課的支持度、學生學習的投入狀態及家長作用。二是自主學習行為、效果與線上輔導滿意度。即學生個人學習行為、學習效果、教師線上輔導滿意度、期望的線上教學行為。三是在線網課學習之影響因素。即網課學習過程中什么因素影響網課學習質量。出于研究需要,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對相關問題按照維度和內容分別進行分類編號。
1.目標狀態與支持監督
(1)A—C維度問題相關統計量描述分析。網課支持程度直接影響網課學習過程和最后的學習效果。分析顯示,約44.9%的家長支持網課學習,而學生只有近36%的表示支持。在網課學習過程中,68%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目標不明確,59%的學生也表示相同觀點。從學習狀態上看,51%的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狀態投入不佳,而64%的學生也持同樣看法。在家長作用方面,50%的家長認為自己起到監督作用,而學生認為只有23%的家長能監督自己學習。在家長職責方面,有1/3的家長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41%的家長認為要稍作督促,只有24%的家長表示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而有53%的學生則希望家長能陪伴自己一起學習。從問卷作答中可以看出,家長和學生在維度C上問題的回答表現出很大分(表2)。(2)A—C維度問題的獨立樣本T檢驗。為了驗證家長和學生兩大群體在A—C三大維度上題項的作答是否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以下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經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A—1網課支持度、B—1學習目標、B—2投入狀態方面家長與學生問卷的回答結果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但在C家長作用維度下的兩道題項上,其結果呈現出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在C—1家長監督題項上,家長的自評分均值為2.97,學生的評分均值為2.28,家長評分高于學生評分。在C—2家長職責題項,學生的期望均值為3.35,家長的自期均值為2.88,學生的期望度明顯高于家長的自期望度。這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希望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陪伴。
表3描述分析結果顯示,在學習表現方面,72%的家長表示孩子在疫情期間網課學習表現不好。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點完名后就去玩,或是打開視頻卻做其他無關的事情。74%的學生也表示自己在網課學習時表現不佳。在網課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主要解決的途徑是詢問同學,其次是詢問父母,只有很小一部分學生嘗試著自己解決。但值得注意的是,有20%以上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是持不去理會的態度。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77%的家長認為孩子能力不足,而近60%的學生也認為自己尚不具備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業方面,4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能及時完成,而近80%的學生卻表示自己能及時完成作業,兩大群體在此題項上的回答表現出很大不同。疫情期間網課學習缺乏老師的指導,因此學習管理能力是學生個人成功學習的重要能力。就學習管理而言,56%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缺乏個人管理能力,46%的學生也認可此方面能力不足。
關于學習效果,在家長和學生看來,此次疫情期間網課學習所產生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持否定態度人數的占比分別為64%和75%。
線上輔導能從很大程度上彌補網課學習帶來的知識落差。數據顯示,家長、學生的滿意度分別為66%和82%。在期望教師線上輔導內容題項上,1/3的家長要求對問題進行解答,并要求積極的師生線上互動;而學生則表示要講解重點知識,并希望對不懂的問題進行線上解答。
(3)D—F維度問題的獨立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D—1學習表現題項上結果為0.895, p >0.05;在D—5學習管理題項上的結果為0.454, p >0.05。由此結果可知,家長和學生對學習表現和學習管理的作答并無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即兩大群體的回答基本一致;然而在D—3問題解決能力和D—4作業完成兩道題項上的回答卻表現出顯著的不同,其結果均為0.000, p <0.001***。在E—1學習效果方面,家長和學生的看法也存在顯著差異,檢驗結果為0.032, p <0.05*。在F教學行為方面,家長和學生對教師期望線上輔導內容的看法基本保持一致;但F—1題項結果為0.018, p <0.05*,表明兩大群體對教師線上輔導的滿意程度尚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對教師線上輔導滿意程度要高于家長(表4)。
2.網課學習之影響因素
(1)G主觀題相關統計量分析。關于影響網課學習的主要因素,從家長和學生的問卷中可以總結出四個方面,即教師英語授課聽不懂、線上學習缺少學習氛圍、缺乏有效的課堂互動環節、學習資源推介不到位。在這四個主要因素中,近50%的家長和學生都認為教師英語授課是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次是課堂互動和學習氛圍問題。
(2)G主觀題獨立樣本T檢驗。為了驗證家長和學生對該問題觀點認同是否具有一致性,對此也進行了T檢驗。結果顯示T檢驗結果為0.292, p >0.05。由此可見,在影響網課學習主要因素的認同上,家長和學生的看法具有一致性,即都認為影響網課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分別是:教師網課時所使用的語言、課堂上的互動,以及網課學習氛圍。
三、主要問題
通過上述相關數據分析,不難發現此次由于疫情而實施的網課教學的確存在著非常突出的問題。總的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層面。
(一)教師層面:教學觀念尚未轉型,線上應對舉措不充分
此次線上教學是在社會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實施的。疫情的爆發促使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得已而換之,由線下課堂教學突轉為線上學習。既定的課堂教學秩序在隨后的線上教學過程中頓然瓦解,教師必須要重構線上教學新秩序、新模式、新方法,要就學科核心素養如何有機滲透于網絡在線學習、改變學科育人途徑、借助互聯網平臺搭建學科素養發展平臺等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然而,就在這一瓦解與重構過程中,教師顯得有些慌忙失措,加之根深蒂固的教學觀念尚未追及突變的新教學秩序與模式,因此應對線上教學的舉措顯得很不充分。這種不充分與慌亂表現在線上學科教學的組織、內容設置、教學形式、技術應用、教學評價等方面,依舊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學生層面:自主學習意識淡薄,自覺適應學習不積極
21世紀的學生被現代信息技術所圍繞,信息技術催生了這一代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各種電子產品。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個人學習,學習的內容和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2],知識儲備來源也變得更加寬廣,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從生活與學習時代境遇意義上說,現在的學生應該更加能適應網絡化的學習環境。然而,從此次調研的數據中可以發現,盡管身處信息化時代,但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極其淡薄、學習被動,自覺適應線上學習顯現出很大的惰性。這種惰性具體表現為網課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投入狀態不佳、遇到問題很少嘗試自己去探究解決、作業完成不及時、缺乏個人管理學習的能力等。
(三)家長層面:角色職責認知缺失,過程監管參與不主動
當下的教育正經歷著傳統教育的蛻變,以往學生學習只有教師擔責的觀念早就湮沒于時代變革的洪流之中。家長作為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成員,在信息化時代如何發揮其自身角色、履行其自身職責,當下很多家長在這一認知領域上存在著巨大的斷層。一方面,角色與職責認知的缺失必然引發監管參與的不主動。很多家長認為學習只是孩子自己的事,甚至有的家長對其不聞不問,少有家長能陪伴孩子、督促孩子、引導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在受訪的學生群體中,又有近半的學生對家長有著很高的陪伴學習期望。因此,在家長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條隱形的角色職責裂縫,嚴重割裂著一些學生的學習韌勁。
(四)資源層面:現有資源平臺懸置,可用資源零散未整合
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學習存在著諸多差異,如何發揮教育資源平臺的在資源優勢,是疫情期間平臺管理尚未能思及之事。省教育資源平臺資源豐富,覆蓋面廣、可用性強,但這些優勢卻未能全面發揮,使得疫情期間平臺利用率很低。另外,平臺某些功能也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零散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激活與整合;網絡平臺的垂直管理得不到有效改進,使得資源平臺僅僅成為網課學習的窗口,基本上處于閑置狀態;教師、學生、家長無法通過平臺進行適時互動,無法及時有效彌補線上學習因語言問題、互動不足、氛圍不濃所帶來的不良學習效果。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主要問題進一步梳理發現,問題不外乎在于人與物兩大方面。然而,對于有些問題,作為教師無法從自身角度予以解決。因此,就上述主要問題,結合英語學科具體特點,從微觀、中觀及宏觀三個層面,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立足于微觀,大力提升師生網絡在線教學能力,提高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素養
當下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劇了教育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化是“互聯網+教育”變革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互聯網+教育”不是簡單的1+1,這其中涉及了教學中的諸多因素。即便在當下,在很多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思維意識里,教學就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聽課。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迫切需要教師、學生乃至家長都需要轉化自身角色,改變傳統的以理論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和方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角色轉化的重要抓手。對此并沒有現成的經驗[3]。此次疫情期間開展英語在線學習以來,所暴露出的問題最為關鍵的就是對于網絡教學,教師、學生、家長所表現出的匆忙應付性和信息素養不足。不適應、不會用、怎么用、用什么一時間成為在線學習的最大攔路虎。這些問題是教育信息化在推進過程中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只關注物而忽視人的弊端之結果[4]。英語教師對在線學習的深層實質、在線學習過程中的教學資源利用、媒體技術的呈現方式、在線教學問題的討論等沒有做好準備;學生對在線學習的意義、在線學習的學習興趣、在線問題的探討互動、在線學習所必須的自主性意識與能力等沒有做好準備;家長對在線學習的認識、在線學習的參與度、在線學習的合作意識、在線學習的監管機制等沒有做好準備。如果說家長參與的力度和監管措施是對于英語在線學習“量”的影響,那么英語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則是對于英語在線學習“質”的影響。因此,大力提升廣大英語教師和學生以及家長的信息技術能力素養,是改進英語網絡在線學習微觀層面的根本前提。
(二)著眼于中觀,積極構建網絡教學生態系統場域,搭建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平臺
“生態學”一詞在教育研究中的正式使用始于美國教育學者沃勒。在教育生態學學者看來,教育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它與周圍各種環境要素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人、教育、環境彼此互聯,共同構成一個不斷矛盾運動的生態系統[5]。在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要素已經融入傳統教學生態體系,改變了傳統教育學機制的發生路徑,傳統教學生態結構正在發生瓦解[6],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生態場域正在形成。構建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生態場域,是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能力,促進學生養成有利于自身發展與成長的核心素養[7]。核心素養的實現要依賴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達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英語既是一種語言,又是一門學科,承載了多重屬性。信息化時代,一切脫離于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都將使教學的本質內涵意義蕩然無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從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有效運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使學生對于主題意義的探究、文本語篇的理解、語言知識的學習、跨文化的理解和思維品質的提升都有了具體的路徑,而且加上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極大突破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瓶頸,真正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三)放眼于宏觀,改變舊有觀念,主動迎接機遇挑戰,凸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根本
近些年,在經濟體量日益增大與增強的有力保障下,國家逐漸加大了對教育事業的支持與支出,也由此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是當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基調,隨之“學科育人”的功能與價值逐漸被重視。由于受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思想的桎梏,直到如今很多英語教師仍然只是關注英語學科的知識體系,而漠視英語學科對學生個體發展的育人價值。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站在學科育人的角度與高度上來深刻思考英語學科的真正內涵,而是把實現英語教育根本目標過程中的手段和資源作為追求和歸宿,嚴重偏離了英語教育和學科育人的本質使命[8]。英語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人文語言學科,和其他學科既有共性之處,也有其獨特的個性之處。作為英語教師,眼光要遠、站位要高,要置身于全球化時代下的國際教育變革場域之中,以互聯網為依托,拓寬英語學習主路徑,強化英語學科育人功能;要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設豐富的語言社會情境,凸顯語言的真實性和社會屬性;要善于利用互聯網資源整合素材,在生活化的任務學習下,引導學生參與探究與體驗,使學生跳出在英語知識內圈單純的游走狀態,走向知識學習、文化體驗以及思維探究的多重軌道上來;要以學科生活化的探究和文化體驗為基礎,以全球化時代下的英語未來走向為目的,建立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探究性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探究思維和創新意識的有效生成,進而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學習能力、提升文化品格、凝練語言思維,凸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之根本。
全球化時代,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應對全球公共衛生重大事件的過程中,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打破了國與國的網絡邊界,人類社會既是命運共同體,同時也是文化共同體、學習共同體。雖說“停課不停學”在線學習是特殊時期國家為了應對公共教育訴求所做出的無奈之舉,但同時也是對未來在線教育的一種主動嘗試。既然是嘗試必然逃避不了現實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才讓人們開始對在線教育的未來有了更為深層的思考。毋庸置疑在未來,在線學習必定會成為一種新的主流學習方式,將與傳統課堂教學一起共同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教育模式,構建更加自由開放、靈活迅捷的教育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在線學習也給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乃至教育系統都提出了新的挑戰與使命。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教育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加強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線上教學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jyt.ah.gov.cn/xwzx/tzgg/39902603.html。
[2]李葆萍,張麗峰.“互聯網+”教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和應對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11-15.
[3]強勝.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J].中國大學教學,2019(11):29-32.
[4]張曦.從在線教育臨危上陣 談談教育信息化的“抗疫力”及發展建議[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04):7-9.
[5]孫世娟.淺析網絡生態環境下高校英語“線下+線上”教學新模式[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23):177-179.
[6]李澤林,伊娟.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教學生態重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9(08):34-41.
[7]周鵬來.基于“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生態重建[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12):49-50.
[8]趙連杰.基礎英語教育的學科育人價值探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1):52-6.
(責任編輯:勞麗麗)
The Power of Anti-epidemic, Response and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Learning in Respond to Major Epidemics
——Based on a Survey of Students' English Online Learning
YANG Yong
(Huazhong Road No. 1 Primary School in Anqing City, Anqing, Anhui 246003, China)
Abstract: As a special educational measure adopted by the country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school suspension without suspension” solved the study difficulties brought by the epidemic for a while, and produced a certain “anti-epidemic pow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this class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data analysis of 156 questionnaires,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were exposed. Online learning showed weak “response power”, far from releasing its due “effect power”. These problems are embodied in four levels, namely,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eachers has not yet been transformed, online response measures are not sufficient; Students at the level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wareness is weak, consciously adapt to learning is not active; Lack of cognition of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at the parent level, and lack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rocess supervision; At the platform level, the existing resources are suspended, and the available resources are scattered and not integrated. 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school suspension without suspension; major epidemic; power of anti-epidemic; power of response; power of effectiveness; English online learning
[收稿日期]2021-04-01
[基金項目]2019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立項課題“小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評價實踐研究——以電子發展評價檔案為例”(項目編號:AH2019370)。
[作者簡介]楊勇(1976-),男,安徽安慶人,碩士,安慶市華中路第一小學英語高級教師、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安慶市英語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基礎教育外語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