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付慶

班里有不少留守兒童,他們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衛生習慣不好。別說每天洗臉洗腳了,一周洗一次都難得。清明之后,天氣轉暖,每次走到教室門口,一股刺鼻的氣味就會撲面而來。
“需要治一治了。”我在心里對自己說。可是該從哪里下手呢?
趁著一次自習課,我逐個叫學生面批作業。下課前幾分鐘,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明確規定,學生在校期間不準化妝,但是,我剛才在給大家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咱們班的一些孩子特別愛美,竟然化了‘妝,還化了‘濃妝。”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知道到底是哪些同學化了‘妝。找了一圈沒有找到,又把目光投向了我,懷疑是不是老師說錯了話。
“不僅‘化妝了,身上還噴了‘香水。”孩子們一臉詫異,我則一本正經地繼續說,“但這‘香水的氣味十分獨特,我竟不知道它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
大家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不歡迎這種‘香水進入教室。下周一,如果還有誰噴了‘香水,我們就讓他站在中間,大家圍成一個圈,共同品鑒一下這種‘香水的‘芳香。”
周一,我再去教室上課的時候,教室里的氣味清爽了許多。但是沒過兩天,教室里便又“芳香撲鼻”了。我意識到,僅憑老師督促提醒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根治這一“頑疾”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規舉措。我從實驗室借來一塊萬用電表,將其進行改裝,用一個特制的盒子把儀表包裝起來,只露出表面,然后用制圖軟件制作了一個氣體檢測儀的圖案,用彩色打印機把它打印出來,貼在萬用電表上。
放學的時候,我把這塊經過改裝的萬用電表帶到教室,對大家說:“這是我前幾天從網上購買的‘香水鑒定儀。據說這種儀器非常精確,可以準確鑒別不同香水的味道,并對香水進行濃度鑒定。明天,我將對每名同學進行‘香水鑒定,看看誰身上的‘香味最濃郁。我們將現場采訪這名同學,讓他給我們介紹這種名貴‘香水的原料和配方。希望這名同學不吝賜教。”
學生用驚疑的目光看著我,半信半疑地說:“還有這樣的玩意兒?我怎么沒有聽說過?”
看到大家的神情,我解釋:“是的,現在的科技太發達了,什么樣的先進儀器都能制造出來。儀器剛一到手,我就在辦公室里試過了,別說,還挺準。”聽著我一本正經地敘述,學生漸漸相信了“香水”鑒定儀的存在。
第二天,不少學生換了衣服,脖子、臉、手背,許多地方露出了難得一見的本色。但是依然有幾個孩子帶著氣味“招搖過市”,他們或許完全習慣了這種氣味,或許是放學后貪玩把老師的叮囑忘在了腦后,也可能是心存僥幸,認為老師只是說說而已。
大課間,我帶著“香水”鑒定儀來到大家面前。“大家站成一隊,不要擁擠。現在老師要用先進的‘香水鑒定儀依次給每個同學測定‘芳香值。”
話音未落,有幾個衛生習慣非常不好的孩子嚇得直往后躲,站在隊伍前面的都是那些平時衛生習慣挺好的孩子。我假裝對照說明書調試儀器,故意不看他們的窘態。
“這是一個新鮮玩意兒,老師操作得還不太熟練。”我低頭看看表說,“由于時間關系,估計今天測不完,咱們先抽測幾個同學,試試儀器是否精準。先從后面這幾個男生開始。”
一聽說要抽測,那幾個躲在隊伍最后面的孩子面色大變,有的把臉藏在前面同學的背后,有的貓下了腰,還有的隨手拿起一本書捂住了自己的臉。
“小凡!”我選了一名衛生習慣較好的學生,手持“香水”鑒定儀裝模作樣地從上到下掃描學生的身體,隨著儀器的移動,面板上的指針來回擺動,我則裝模作樣地報出他的“芳香值”:“41,正常。”
“小欣!”我又選取了一名衛生習慣不太好的學生。小欣把身子藏在前面學生的背后,其他幾名學生把小欣往我面前推,小欣使勁往后躲。
見此情景,我站起身來,裝作要走下講臺的樣子。眼看逃不過去了,小欣突然抬起頭來,舉著右手說:“老師,我內急,先上個廁所!”沒等我說話,他就溜了出去,其他幾個孩子也幫襯著說:“是啊,老師,前兩堂課單元測試,從早晨來到學校,我們還沒有上廁所呢,能不能先讓我們解決內急的問題?”
“真的啊?那我們今天就先到這里,改日再測。到時候可不要再找理由了!”我知道這是他們逃避檢查的借口,但我佯裝不知,順水推舟,撤回了“香水”鑒定儀。
晚上,有幾名家長向我反饋,說孩子主動要求洗澡。其中一位奶奶說,他的孫子還是去年夏天在河溝里玩水時濕過腳,這次不知道怎么突然主動洗腳,還從里到外把衣服鞋襪全部換掉了。??? 首戰告捷,我該如何讓這項非常規舉措長期發揮作用呢?
我對班里的學生說:“現在我們有了先進的檢測儀器,再也不怕找不到‘芳香的源頭了,以后我們會不定期檢測。”
我時不時拿著我的“香水”鑒定儀在他們面前晃悠一下,有時做出要檢測的架勢,但總是被他們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搪塞過去。同時,我利用班會進行衛生教育,用圖片和視頻展示各種細菌和病毒傳播及滋生的條件,讓學生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病原理,讓他們認識到,很多疾病和不良的衛生習慣息息相關,以此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班里學生的衛生習慣變好了,教室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比較弱,再加上家長的監管督促不到位,一些孩子會養成許多不好的習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發揮教育智慧,采取一些“手段”,甚至一些小“伎倆”,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或許孩子長大后會發現我們騙了他,但他們一定會理解,并感謝這些善意的謊言。(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許家溝鄉河西小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