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做教師,也做詩人,用詩人的情懷做教育,用生命抒寫人們最關注的明天的詩!”這是董艷的教育信仰。“接受教育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尋找詩意的生活;傳播教育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尋找詩意的生活。教育應該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能夠創造美好的生活,更能幫助他人擁有美好的生活?!北种疤飯@詩意生活”教育觀,董艷想把教育做得柔軟些,放飛想象、大膽創新,“用生命守望教育,在鄉村大地上詩意棲居”便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歸宿。
“給鄉村孩子不一樣的教育”
用詩歌開啟每個鄉村黎明,以詩歌吟唱生命成長故事,讓鄉村師生享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6年,董艷走上教師崗位,到異地一所偏僻的村小任教。作為新教師,董艷按部就班地跟隨著老教師,規規矩矩地教書育人。2007年,她被學校派出學習,第一次見到城里孩子的學習狀態:孩子們在優美的教育環境中快樂地學習,手邊有大量的書可以自由閱讀?;貋砗螅穯栕约?,為什么鄉村孩子的學習狀況跟自己小時候沒多大差別?我們鄉村應該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我在其中又可以做些什么?
董艷自小喜歡閱讀,對文字有一種天然的熱愛。所以,她想通過閱讀來撬動自己教室里的教育變革,給鄉村孩子不一樣的教育。她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課堂,讓學生講故事,寫作文時配上圖畫,把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等。即使被有的同事嘲笑這不是教學,但看到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她毅然選擇了堅持,把自己的第一屆學生從二年級帶到了畢業。孩子們也很爭氣,在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方面整體表現非常突出。
2011年,董艷從異鄉調回故鄉——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戶胡鎮中心小學。因之前在村小一周要上20多節課,嗓子長了息肉需要手術,只得跟學校申請休假。休假期間,她依然舍不得課堂,堅持每周在學校代幾節常識課,除了上課,在校的其他時間她幾乎都泡在圖書室里,大量閱讀,積蓄能量。
董艷不斷尋找、探索。當她憑著自己僅有的一些對于詩歌的認識,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和孩子們一起享受潺潺的詩意時,董艷第一次被孩子們如癡如醉的狀態震驚了?!翱粗绱顺两乃麄?,一種萌動在我的心中滋生——如果給我一個班,我一定從詩歌做起,打開孩子的心扉,在他們心里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讓他們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教育。”萌動中許諾,董艷愿在鄉土靜待花開。
2013年,董艷重新走進教室,成為一(2)班的一分子。她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播撒詩的種子,開啟了兒童詩教學。她帶著孩子們以讀寫“鄉土兒童詩歌”為主題,在每個黎明誦詩、寫詩、說創作小故事、談吟誦體會……周二集體朗誦充滿鄉土生活氣息的詩,孩子們為詩配畫,把詩改成故事;周三她寫詩送給孩子們,并引導他們賞析,給詩配畫;周四集體作詩,引導孩子們對鄉村中的人、事、物等進行挖掘,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鄉土情懷;周五習詩,孩子們用一個詞、一句話說說本周詩歌之旅的收獲,展示個體創作,并講講自己的創作故事;周六寄詩,靜下來,沉進去,董艷用現象學的方式完成一周詩歌課程的記錄,反思教學行為,使課程不斷提升。
董艷還時常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田間地頭、曬谷場、菜園子、池塘邊,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她想讓孩子們用從閱讀中汲取的知識和能力,來讀懂鄉村社會,描摹鄉村生活。
冬天到了/忙了幾個季節的動物們/也該睡一個好覺了/這個時候/我真想種一個大大的太陽/給它們搬過去/讓每顆心靈/還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這首讓董艷非常感動的小詩,是班里一名叫穆蕊蕊的女生在2018年冬天寫的。“這個孩子有一顆柔軟的心,她用自己的小詩給予了我們真善美?!倍G欣慰地說。
且思且行,且行且詩。董艷堅信詩歌能夠洗滌生命,更能詩意生命。“我并非要做詩人,也并非要我所遇到的孩子成為詩人,我只是想用詩意的語言及詩人浪漫的藝術情調、深邃的哲學視角、虔誠的人文情懷來塑造孩子,使之帶著真善美的良好品質走向社會,成為自己,善待他人,更好生活……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2020年,孩子們的詩集《那詩意在鄉土的歌》、董艷的個人詩集《為你寫詩》及以現象學方式書寫的課程敘事《寄一片情給鄉土》結集成冊,成為孩子們的畢業禮物,為他們的生命留下一段美好的印記。
“學生是我心頭的一首詩”
在我的心目中,教育應該是一首詩,能夠洗滌教師和學生的心靈。孩子也是一首詩,是一首蕩滌教師靈魂的詩。
董艷的網名叫“蝸牛為夢想而生”,她想做一只蝸牛,帶領孩子們一步一步慢慢成長。在長期引領孩子誦詩、作詩的過程中,董艷逐漸領悟到,孩子不只是孩子?!拔医o孩子一個‘詩意的場,孩子就會還我一場‘詩意的享受!”
一次,董艷帶領學生誦讀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玲的《桃花的花瓣》時,一個孩子突然站起來說:“老師,老師,‘給了它,‘開無主?!?/p>
“老師,杜甫說‘桃花一簇開無主,金子美玲答‘給了它,好神奇啊!”
“老師,杜甫和金子美玲對話了!”
“老師,老師,他們穿越了嗎?”
“老師,我們也和古人對話吧!”
……
孩子們興奮得手舞足蹈。董艷沒想到,這樣有趣的讀寫之旅,就在孩子們的好奇中誕生了。
在董艷看來,鄉土詩歌不僅是課堂創新的抓手,更是打開鄉村孩子生命成長的鑰匙。有一件事,即便幾年過去了,董艷依然清晰地記得每一個片段、每一處細節。
2017年1月6日,天,不時飄過陣陣細雨,空氣中流淌著鄉土特有的味道。“老師,小楠寫詩了——寫《新年》了——”第一節課剛下,學生黃薇薇拿著董艷精心為每個孩子準備的《那詩意在鄉土的歌》的創作本跑來辦公室,激動得小臉通紅。
董艷清楚地記得,小楠入學的第一天,她的父母就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有些……行行好,給帶著吧,給帶著吧!”面對這對蒼老夫妻的懇求,董艷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這個生命的加入。
“小楠上課時坐不住,更談不上聽講,上課時就拿著筆在本子上亂畫。剛開始誦讀兒童詩時,她沒什么反應,慢慢地,我發現她能夠安靜下來了,眼睛盯著課件看。當我播放音樂讓孩子們趴在課桌上感受兒童詩的美好時,她也能趴下來、閉上眼睛……”小楠的變化讓董艷激動萬分,從那以后,每一個黎明,她都會拿出兩分鐘時間,教小楠讀詩。雖然,小楠的朗讀是那樣地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訴董艷她是喜歡這樣的詩歌的。董艷想,或許這也是適合她的教育。
“大姐上,人多了,我就只到是心年來了。沒花開了,一文,我就只到是心年來了?!弊x著那需要費力辨認的蹩腳的文字以及似乎來自地球之外的畫面,董艷的心受到了極大震撼,隱隱作痛,淚奪眶而出,她跑到教室一下子抱住了小楠,向她豎起了大拇指。那一刻,好似這孩子就是她的。董艷沒有想到,近800天1600分鐘的累計,竟開啟了一個不會計算、不能閱讀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處的智慧,讓她提起筆來寫自己的生命之詩。那天晚上,董艷流著淚為小楠寫下了一篇特別敘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開啟》。
“扎根鄉村,我心如初”
回顧往昔,我已堅守鄉村教育十六年,任時光匆匆,用一顆樸素的心編織了一個詩意的夢,于鄉村教育,我心如初。
董艷和孩子們的詩意故事通過媒體報道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一些個人機遇也隨之而來。2016年,董艷收到一個來自沿海城市學校的邀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學校向她拋來“橄欖枝”。在鄉村,畢竟平臺有限、資源有限、成長有限,董艷難免有些動心。猶豫再三,她決定在愚人節那天試探一下學生的反應。
“孩子們,我可能就不教你們了,我可能要到別的地方去。”孩子們瞪大眼睛看著她,不敢相信。
董艷又說:“接替我的老師,都給你們找好了?!?/p>
這下子,孩子們紛紛哭著跑上來,圍住了她,抱住了她。
“董老師,你要到哪里去?”
“董老師,你不是說我們是你的孩子嗎?你為什么不要我們?”
“董老師,我不要你走——”
“董老師,你不是說俺們鄉村好嗎?為什么你要先離開這里?”
……
董艷一下子怔住了?!拔沂窃趺戳?,走了這些年,怎能忘記當初是為了什么而出發?”回到辦公室,趴在桌子上,董艷回想起2007年第一次走出去學習的情景,萬千思緒涌上心頭。不一會兒,她收到孩子們寫來的信和紙條。“看到孩子們寫的那些話,我感到特別慚愧。他們的心是那么純凈,我怎能這樣試探他們?”董艷調整好情緒,起身回到教室,笑著對孩子們說:“今天是愚人節,老師逗你們的。”然后把“愚人節快樂”幾個大字寫在了黑板上。孩子們撒嬌地說:“董老師你太壞了,我們還以為是真的呢?!焙⒆觽兡睦镏榔鋵嵅铧c就成了真的。董艷再也不忍心跟他們講那樣的話了。她跟自己說:“不走了,從此再也不走了!”
“我有一個夢,業余捧文學,業務捧文章,這個閱讀情結揮之不去;我有一個夢,讓我的那些鄉村孩子沉醉并成長于我的課堂,這個課堂情結揮之不去;我有一個夢,用我手中的筆還有我的心雕刻鄉村師生生活,這個寫作情結揮之不去;我有一個夢,在鄉村教育的藍天下,和孩子們共讀共思共寫共同生活,這個共長情結揮之不去?!边@些夢牢牢地抓著董艷,她在鄉村教育的世界里讀、寫、思、行、研,寫下了500多萬字的教育教學隨筆。
站在廣闊的稻田邊,董艷一次次告訴自己:“我是鄉村教師,我應該有把鄉村教育做好的擔當精神;我做的教育研究是為鄉村孩子尋找更好的教育,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睆哪且院螅G婉拒了更多更誘人的邀請,堅定著自己的初心,留在了霍邱這片廣袤的鄉村大地上。
結語
伴隨著個人的成長,以及對教育不斷深入地理解,董艷的視野逐漸擴大,擔當意識日益萌發。當看到自己班里孩子的變化時,她意識到,教學變革不應只在自己的教室里悄悄做,而要讓更多孩子接受不一樣的教育。于是,她決定攜他人同行。
2016年,董艷申請成立了“新教育螢火蟲六安分站”。幾年來,她帶領義工們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活動,閱讀推廣覆蓋了五十多個鄉鎮、十多個縣市,惠及八千多名師生。以文字點燃自己,照亮孩子,溫暖大家,作為新教育閱讀推廣人,董艷在鄉村譜寫了一曲樸素、幸福的新生命之詩。
“我還能為大家做些什么?”2019年,在董艷的倡議下,在縣教研室劉向南老師的幫助與鼓勵下,一群鄉村教師成立了“六安燎原成長團隊”,他們每周寫一篇教育敘事,每月共讀一本書,以敘事來解讀教育,以閱讀來成長自己、成全學生。
2020年疫情期間,董艷帶領21名義工以“抗擊疫情,守護希望”為主題開展了長達40天的線上公益課程“晨誦 共讀 說寫”,惠及六安市兩千多名學生,深受學生喜愛和家長認可。
“做教師最大的善是什么?16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我:做教師最大的善是成長以及成全。成長,為了更好地成全;成長,為了有能力成全學生獲得更好的生命成長,而后去成全他人。如此傳承下去,我們的公民素質、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好?!边@是董艷樸素而真實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