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錦慧
為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壓實教育督導問責制度,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了《教育督導問責辦法》,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建設的一件大事。
縱觀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可以看到,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在恢復重建的四十多年中,為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推動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的落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實現從人口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大國繼而實現人力資源強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盡管我國教育督導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在《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義務教育法》以及《教育督導條例》等法律法規中確立了教育督導制度,但與教育事業發展對加強教育督導工作的需要相比、與教育督導實踐對制度創新的要求相比,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建設還存在不少具體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教育督導問責如何有效落實
《教育督導問責辦法》的出臺、教育督導問責機制的建立,無疑從制度建設的層面確立了督導工作的責任和權力,能夠進一步促進教育督導逐漸走向法制化道路。
教育督導問責,是督促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及相關人員更好地履行各自的教育職責所采取的機制,是教育督導制度的組成部分。《教育督導問責辦法》在問責的主體、對象、內容、方式、程序和組織實施等方面,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規定,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操作性和一定的權威性,是各級教育督導工作者的堅強后盾。各級政府和教育督導部門要提高站位,將貫徹落實《教育督導問責辦法》作為事關國家發展和教育未來的重大戰略任務,擺在突出的位置狠抓落實。
一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把握“問責”的根本。緊緊圍繞“為國育人、為黨育才”這個根本立足點,督促各地各校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推動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切實履行立德樹人職責,對督導檢查過程中發現的“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和“不正確履行”教育職責等問題進行有效問責。
二是科學研制每項督導檢查的項目指標,盯住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要求,明晰管理和執行的力度和底線,突出必須要落實的要點和剛性要求,以保證督導檢查的公平公正和科學客觀。
三是切實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建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督導建設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建設與教育改革和發展相適應、與教育決策和執行相協調的中國教育督導制度,是黨和國家賦予教育督導的歷史使命。但是,我國教育督導機構建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也是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建設中的迫切任務。
由于近幾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力度較大,各級政府都在精簡機構,人員縮編。據全國不少區縣教育督導室主任反映:一些縣(市、區)督導機構都撤銷了,變成了教育局下面的一個科室或一個工作組,更有甚者,大部分督導室被整合到新組建的科室中,成了“保障服務中心”“教育發展中心”“教育評估中心”或“政策與法規室”中的一員。沒有了教育督導室的設置,想開會布置任務都十分困難。對于《教育督導條例》第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教育督導的機構承擔本行政區域的教育督導實施工作”的規定,我們根本無法落實。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四個原則,既是深化機構改革的認識論,也是推進機構改革的方法論,更是改革沿著正確方向推進的重要保證。機構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切實落實“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
四是加強督學隊伍建設。加強督學隊伍建設是教育督導事業發展的基礎與長遠持久的任務。國家督學制度的建立為督學隊伍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但要把督學隊伍建設完全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促進督學隊伍的規范化、專業化發展,仍需要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按照《教育督導條例》第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教育督導工作需要,為教育督導機構配備專職督學。教育督導機構可以根據教育督導工作需要聘任兼職督學。”但目前督學隊伍的現狀是,專職督學很少,有的甚至沒有。大多數地方都是聘任責任督學,這些責任督學基本是校長、書記、副校長、中層干部等,他們本身工作任務就很重,請他們做事,基本是走過場。如果我們把問責任務落實給這些身兼多職的責任督學,效果可能會打折扣。如果把問責任務落實給其他科室,則“名不正言不順”,而且讓一般的“保障服務中心”“教育發展中心”“教育評估中心”或“政策與法規室”人員來落實教育督導責任,則顯得缺乏權威性與專業性。
《教育督導問責辦法》第二章問責情形中的第七條“被督導的各級各類學校、其他教育機構及其相關責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問責”,在不少地方都難以落實。沒有教育督導機構,沒有專職督學隊伍,想要搞督導問責,只能是走過場,問責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切實解決基層教育督導力量薄弱的現狀,是促進教育督導依法行政的關鍵性問題。
教育督導如何助力“雙減”落實
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專門通知,明確各省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報送“雙減”工作落實進度。教育督導為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實,讓教育回歸本質,應認真做實以下幾件事。
其一,應以“雙減”半月通報為監督手段,對“雙減”督導的各個環節、工作重點及目標方向,都要有明確的定位和要求,使“雙減”的各項要求都能在落實的過程中見到實效。
其二,應以狠抓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為重點,將作業管理、課后服務、校外培訓機構以及群眾舉報查處情況等七大類作為督導內容。
其三,應充分依靠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的領導作用,將相關職能部門有效組織起來,聯合開展所轄范圍內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宣傳引導、摸底排查、整治規范、違法處理等各項工作。主要包括校外培訓機構的審批、監管、廣告管控等。“雙減”落地,需多方聯動,共同實現有效監管。
中小學“雙減”工作專項督導半月通報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全局性長效機制,急需有關部門、學校高度重視,盡快動起來,共同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讓學生得到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讓群眾的愁難急盼都能切實解決。
責任編輯:李香玉
《教育督導問責辦法》的出臺、教育督導問責機制的建立,能夠進一步促進教育督導逐漸走向法制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