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恒

攀枝花市實驗學校立足地方與學校發展實際,深挖“陽光”內涵,構建“陽光課程”體系,以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推動學校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終于取得顯著成效。
陽光課程建設之“謀”
謀陽光之“源”。陶行知先生講:“學校放在陽光中,必能生長,必能繼續不斷地生長。”這是陽光教育的理論之源。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講:“點點滴滴播撒陽光,經年累月鑄就美好。”這是陽光教育的時代之源。攀枝花陽光充足,氣候溫暖,生態宜人,正如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同樣離不開教育陽光的照耀,這是陽光教育的生長之源。
謀扎根之“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提出了“讓每一個生命充滿陽光”的課程建設核心理念,以“培養有中國根基、世界眼光的優秀少年”為目標,以陽光課程、陽光課堂、陽光活動為載體,以引領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提升的陽光評價體系為保障,把校本課程建設明確納入學校整體發展戰略體系,打好教育的根基。
謀思想之“神”。學校堅持溫潤有愛的教育,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攀枝花精神為基礎,實現立足本土、胸懷祖國與面向世界的有機結合,以著力鑄就陽光教育卓越品牌為前進方向,讓校本課程建設有了統領之“神”。
謀實踐之“形”。學校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并結合學校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聯合市內外多名教育專家,與全體教職工一起反復論證、實踐、反思、提升,逐步形成了包括“學海泛舟”“美時美刻”“創意有我”“陽光生活”四個門類的陽光課程體系,并細化到每一門類,尋找課程突破點,有效推進課程建設,為陽光課程的全面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陽光課程建設之“行”
校本課程建設重在立足校情,選準方向,面向未來,課程內容必須充滿活力,課程實施要持之以恒,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經驗中獲得成長,在持續的獲得感中積極進取。基于此種考量,學校初步構建了陽光課程體系。
立足學科拓展,夯實成長根基。學校以“積極推動陽光課堂變革、提升教學效率”為突破口,推動課堂大延伸,讓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開闊視野,提升探究能力。如弘揚攀枝花精神,深挖“英雄攀枝花,陽光康養地”的獨特教育內涵,變單一的課堂教學為豐富的課程體驗,讓學生充分實現知識與生活、現實與未來的有效鏈接。重溫三線建設故事,傾聽當代建設者之聲,探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同學們走出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推進藝體課程,助力優雅成長。2012年,學校將藝術學科建設作為發展突破口,嘗試推進教師課程領銜制,即是讓教師在負責好自己課堂教學的同時,再領銜一門校本課程。四年下來,“小百靈”合唱團、李平軟陶工作坊、“若水流韻”民樂課程等一批優質校本課程脫穎而出,讓人耳目一新。學校還在體育方面探索實行校本課程總教練負責制,成效顯著,足球、健美操、定向運動、武術等課程結出了累累碩果,學校已躋身于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四川省陽光體育示范學校之列。
推動科技拓展,創意點亮生活。以信手拈來的創意作為點亮生活的支點,有夢就圓的實踐才能造就奇思妙想的童年。學校通過自身投入和愛心企業捐助,幾千上萬元一點點地積累,終于建起了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創意車床加工實驗室、3D打印室等科技創新空間,起步雖然艱難,但探索過程讓人驚喜。
探索綜合拓展,走向項目化學習。2016年,首屆校園陽光歡樂節成功舉辦,100多個項目著實讓師生們“嗨”了一把。2018年,學校對生態文明建設體驗課程、部分研學旅行課程進行了優化,力求主題鮮明,做到任務課題化、過程合作化、成果有報告,一系列的優化課程相當于綜合拓展課程的升級版。2021年,學校全面推進綜合拓展課程2.0行動,推動STEM課程建設和項目化學習,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陽光課程建設之“果”
一系列校本課程的開設,使學校馳入發展快車道,“陽光德育”“陽光課程”“陽光課堂”“陽光活動”四大辦學特色日益彰顯,教育質量不斷提升,陽光教育成效凸顯。學校獲得“攀枝花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質量突出貢獻單位”“全國文明校園”等榮譽,被譽為“中國西南教育新品牌”。近五年來,學校教師有1000多人次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獎,學生有10000多人次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獎,這是陽光課程建設成果最好的體現。
陽光課程建設之“思”
高品質課程必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落腳點,這就是陽光課程的“溫度”與情懷。
以關注學生的差異與選擇為基礎。陽光課程以關注學生的差異與選擇為基礎,以激發學習興趣、滿足成長需要為目的,不再僅僅著眼于學生的不足,著力為學生的學習“補短”,而是更加注重“揚長”,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發展優勢,讓每一名學生“各美其美”,快樂成長,成為獨特的個體。
以時空和載體的拓展為保障。陽光課程的實施不再拘泥于教室、教材,而是要把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變成學習的場所,讓學生走向自然,走進社會,感受自然的五彩繽紛、生活的多姿多彩,真正用好自然、社會生活這本大書。陽光課程的實施必須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為依托,緊跟時代,使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和諧相融,學習不設限,思維不設界,為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提供現代技術支持。
以提升核心素養為方向。學生能力的提升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目標,呆板的知識永遠不會轉化為能力。只有從單一的課堂教學走向系統的課程推動,才能讓“知識為本”的學習方式逐步變為“核心素養為本”,讓德智體美勞真正落到實處,為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理想的課程實施必然是統一與個性、學科與綜合、探究與實踐、反思與改進不斷協調推進的過程。沒有統一的課程,就不能實現教育的目標;沒有個性化的課程實施路徑,就不能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要;沒有學生親歷的探究與體驗,便不可能將呆板的知識轉化為創新能力;沒有反思與改進,就不能實現批判思維的提升。
以和諧溫暖的實踐體驗達成教學目標。教師素養影響著課程的實施,教師尤其要注意對待學生的方法與態度,努力為學生創設溫潤有愛、和諧共進的發展平臺,用陽光般的溫暖無差別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教學過程不應是知識冰冷的再現,教師應用友善的態度、富有情懷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應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讓每一次學習都充滿自主努力與合作共贏的愉悅。
責任編輯:于杏林
陽光課程讓學生走向自然,走進社會,感受自然的五彩繽紛、生活的多姿多彩,真正用好自然、社會生活這本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