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
[摘要] 數學符號能將數學問題從抽象化演變為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提升兒童邏輯思維能力。情境,作為適應性的存在,通過適應兒童所在的境脈,適應知識真實的樣態,適應兒童數學的需求,培育兒童數學符號素養。
[關鍵詞] 數學符號;適應;情境教育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符號以其表意貼切、簡潔明了、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強等特質,便于兒童更好地通曉數學知識關系,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體系,架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橋梁,將數學問題從抽象化演變為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情境,作為一種適應性的存在,對兒童數學符號的培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適應兒童所在的境脈
隨著情境教育向縱深研究與發展,那種用過去的內容、已有的方式等培育兒童可能的現在與不可預測的未來,顯然有它不周全的一面。兒童需要的學習,應該是適應性學習,情境必然要從適合兒童,走向適應兒童,適應兒童所在的境脈。
(一)理解數學符號分類,促進兒童系統性學習
境脈,作為一種自然的境域,在為兒童學習、成長等方面提供交互性的同時,也讓兒童從自身認知出發,進行關聯的具身學習,繼而豐富和延展境脈。數學符號,除了作為語言、工具、方法外,更是數學知識的載體;理解了數學符號的分類,才能明晰數學符號的內涵。關于數學符號,在小學階段可以分類如下:
表示數量:0、1、2、3、4、5、6、7、8、9
表示運算:+、-、×、÷
表示變量:a、b、c
表示結合:()、[ ]、{ }
表示性質:%
表示關系:=、>、<、≈
表示單位:mm、cm、dm、m、km;cm2、dm2、m2;m3、dm3、cm3;L、mL;g、kg
如“找規律”教學,可以進行如下設計:選擇班上的部分男生、女生在教室前面排成一列(2名男生、3名女生;2名男生、3名女生……),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將這種排列順序記錄下來,即“2323……”“▲▲〇〇〇▲▲〇〇〇……”“aabbbaabbb……”。這樣,既激發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又促進數學符號意識的培育。
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明晰數學符號的特點,明晰數學符號間的關系,才能讓兒童置于自身所在的境脈,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理解數學符號的意義,展開系統性學習,建立數學符號意識。
(二)理順數學符號編排,促進兒童主動性學習
在境脈中,兒童會本能地找尋、擇選、建構情境,這其實是在自我規劃、自我調控,讓學習成為自身主體的需要和主動的行為,“教師教”的情境被替換為“學生學”的境脈。
小學階段數學符號的編排,在種類和數量上不是太多,總體的編排原則是適應兒童所在的境脈,依據兒童的數學學習需要,基于兒童思維的發展規律,通過對數學符號的呈現和了解、認知和內化,達到運用和拓展。
1.第一學段:呈現和了解
這一學段,主要有數量、運算、單位等方面的符號,從最基礎的數數入手,從最簡單的加減開始,適時呈現數學符號,引導兒童在一步步運用數學符號之中,加深對數學符號的了解。此時,兒童正確了解數學符號,初步滲透符號意識,同時領悟數學符號所體現的價值。
如“數的認識”教學,兒童對讀數已不困難。要淡化認數教學,引導學生寫好數,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數的意義。教師應選擇具體情境和各種學具,幫助學生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以數字6為例,6表示6個,即數字與物體的一一對應;6個就是6個,即數字與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無關;6既可以表示6個,也可以表示第6個,即數字不僅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表示數的順序。
2.第二學段:認知和內化
這一學段,主要有關系、單位、結合等方面的符號,在新的數學符號出現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對第一學段的數學符號進行實質性的數學運用。此學段,數學符號已經成為兒童在數學學習中應當認識、掌握的最重要的數學語言。
如“正方形面積”教學,它是在長方形面積教學完成后進行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有了長方形面積的基礎,學生對于正方形面積能很快得出方法,即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寫成字母公式S=a×a=a2。這個時候,教師緊扣a×a這一新的形式,追問a×a表示什么?(如果a代表邊長,a×a就表示正方形面積;如果a代表數字,就表示兩個a相乘)然后再進一步追問a+a表示什么?(表示兩個a相加)如此設計,既讓學生厘清數量的關系,又運用了符號。
3.第三學段:運用和拓展
從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再到體積單位;運算中的數量從小到大,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運算定律從數量之間的關系升華為用字母來表示。諸如此類,既是對數學符號本身的直接運用,又是兒童數學思維的真正需要,更是數學符號拓展的需要。
在理順了數學符號的編排后,教師更應該從適應兒童所在的境脈出發,啟發兒童用自身特有的方式體會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這也是發展學生符號感的決定性因素。
二、適應知識真實的樣態
數學課堂教學要著力創設有趣、尚美、益智的情境,本質上就是通過還原產生知識的那個情境,去適應知識真實的樣態。如“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教學,遵循了兒童從具象到抽象的學習過程,教材做了如下編排:面積的含義(分別了解1 cm2、1 dm2、1 m2有多大,并結合實際生活范例具體感知)→算出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借助具體的圖形,直觀地數出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的大小)→發現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公式(數方格的過程中,得出長方形長和寬,讓學生得出以數字為主的面積公式,得出文字面積公式)→歸納出符號面積公式S=ab或S=a2(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又如,在教完“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后,有這樣一道判斷題: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這道題的難度其實不是很大,然而在練習或測試中,正確率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周長和面積的數量都是16,干擾了學生的判斷。我們可以單純從概念來引導兒童,周長和面積屬于不同的兩個概念,沒有任何聯系;周長是一周的長度,面積是物體的大小。周長用長度單位表示,面積用面積單位表示,因此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沒有可比性,只是數量上都是16,帶上單位,不可能相等。
將單位參與過程性計算,適應知識真實的樣態,既內化了兒童的數學符號意識,又發展了兒童的邏輯思維,同時還鞏固了數學知識的應用。
三、適應兒童數學的需求
(一)感知生活的現實起點
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符號的世界。兒童認識了符號以后,更多的是要了解符號的優勢,掌握符號的使用。生活,作為數學的重要源泉,在豐富多彩的數學生活中,符號總是如影相隨,目之所及,數學符號比比皆是,如電話號碼、車牌號、QQ號、抖音號等等。枯燥、單一、乏味的符號,只有真正融合到生活情境,才會被賦予豐富的內涵,才活力四射,靈性十足。兒童主動自覺地運用這些數學符號,才能產生符號感,符號素養也在直觀感覺和數學應用中逐漸養成。
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拉近了數學符號與兒童生活的距離的同時,還要充分挖掘兒童潛藏的符號意識,創設機會,讓兒童經歷如下的數學符號建模過程:具體事物的表示→個性符號的表示→數學符號的表示→具體應用的表示。
(二)感受生活的數學美點
講到學科之美,我們很多時候都只想到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而往往想不到數學之美。殊不知,數學符號能夠使紛繁復雜的數學世界直觀明了。
1.簡一美。在數學美的特質中,首先就是簡一性,而數學簡一性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數學符號。數學公式體現了符號的簡一美,比如長方體的表面積: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表面積=長×寬×2+寬×高×
2+長×高×2,或者長方體表面積=(長×寬+寬×高+長×高)×2。如果用a、b、c分別表示長、寬、高,則S=(ab+bc+ac)×2,也可以寫成S=2ab+2bc+2ac。有了這個數學符號公式,在解題時就可以直接套用,簡潔明了,計算方便。又如,關于圓周率π,它是一個常量符號,無論是什么樣的圓,π作為一個不變的量都等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圓的面積與半徑平方的比值)。
2.統一美。比如數軸作為特定的幾何圖形,本質上也是一種數學符號。數軸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在數軸上,0對應原點,正數在正方向上,均大于0,負數在反方向上,均小于0。兒童在認識了數軸后,就可以將正數、零、負數區別開來,得到了數行統一,感知出數學符號的統一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符號應用廣泛,實用性強。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法,創設各種方式,引導兒童感知數學符號內涵,體驗數學符號美妙,挖掘數學符號價值,促成符號意識培育,從而達到數學素養的提升。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專項課題“基于情境教育的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QJ202000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