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
[摘要] 研學旅行作為當下基礎教育領域協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對學科育人的價值深化至關重要。生物學課程育人的現代轉型中,教師組織主題鮮明、統整貫穿的生物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在研學旅行中搭建移動實驗室、借力傳統工作坊和開展調查報告等方面的具體案例,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公民意識及生命共同體意識,實現生物學科德育價值的深化,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 研學實踐;課程思政;學科德育;科學素養
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任,而道德學習不能離開知識教學單獨進行。高中生物學科涉及的知識極其豐富,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可以聯系生活,在生物知識的學習中滲透德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研學旅行作為新型的校外實踐活動,強調在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生物學科創生性的實踐融入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在發展生物學科素養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筆者從研學旅行中的搭建移動實驗室、借力傳統工作坊及開展調查報告等方面探討如何在研學過程中達成德育滲透。
一、搭建移動實驗室,進行科學實踐,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公民意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含六大要素,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是重要的兩大環節,而科學實踐活動正是二者的有機結合。相對于科學探究,科學實踐更加注重以學生作為實踐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多種知識的運用、多樣能力的提升和多個素養的形成。在研學過程中,借助移動實驗室開展科學實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借助移動實驗室能夠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公民意識。而要想在研學中開展科學實踐,就要緊扣相關課程標準,尋找適合開展的科學實踐項目;要根據研學旅行的參與群體、季節、地點等制定科學實踐的主題,準確把握實踐難度;還應該沖破學科的界限,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通過人教版生物必修3“種群和群落”的學習,在學生掌握了樣方法的基本原理后,教師通過研學旅行活動帶領學生開展“樣方法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科學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實驗儀器設備在長沙的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臨時搭建“種群密度調查移動實驗室”,一起研究樣方法的具體操作。又如,學生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的學習,初步了解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卻對環境污染的檢測方法知之甚少。為此,研學活動中,利用攜帶的各種環境檢測傳感器,筆者和學生一起搭建“環境檢測移動實驗室”,檢測不同地域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
通過這些研學活動,讓學生對實際操作中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取樣方、如何尋找更加科學的環境檢測方法等有了進一步學習,更對實驗所得數據如何分析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后,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學生更加團結互助,他們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大幅提升,能夠以批判性思維看待問題,加深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二、借力傳統工作坊,關注工藝細節,培養學生傳承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的意識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也擁有獨特的民族傳統魅力。從2016年開始,我校就積極開發了不同研學路線的“地理大發現”。生物組利用不同研學途中的地域優勢,探索將與生物相關的傳統工作坊(傳統工藝)選擇性地融入研學活動中。通過傳統的加工方式、濃厚的地域文化,讓學生研平常中之不同尋常,學生物中之科學思想;也讓學生體會勞動的不易,感受到勞動創造美,進而迸發出保護優秀傳統工藝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強烈愿望。
例如,在學習必修1“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時,教師通過視頻介紹了普洱茶中的“酶”。此時告訴學生:酶促發酵是普洱茶陳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發酵形式,是普洱茶發酵的精髓。這讓學生對普洱茶的制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后續帶領學生前往云南開展研學實踐埋下了伏筆。在研學中,我們便帶領學生開展了“茶與悟——感悟茶文化”的生物科學魅力發現之旅。在研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切身領略到了“酶”的生物學魅力,更體驗了采茶、制茶的苦與樂,感受中國傳統工作坊之美。
又如,在學習選修1有關釀醋的知識后,為了讓釀醋這一傳統工藝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帶著孩子們開展了“醋與酸——感受勞動之美”的生物科學魅力發現之旅。通過這次研學實踐,學生明白:釀醋工藝并不復雜,但是想要做一壇好醋,需要關注很多細節。他們感覺到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夠精深,不足以解決實際釀造過程遇到的問題,更無法感受醋釀制背后的傳統文化。細小平常的生活細節背后是真情和真理,要以清亮的眼睛,敏感的頭腦去感受、體味平常下的不同尋常。
三、開展調查報告,關注生態教育,培養學生環境保護和生命共同體意識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道德建設,生態教育是順應自然、極富人性化的教育,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是當今終身教育的靈動體現。
關于生態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通過提供與生態環境有關的素材向學生灌輸相關知識。研學旅行具有開展生態教育的天然優勢,在研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態問題,提出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案,撰寫調查報告。將所學的生態學知識內化為具體的調查行動,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保護生態的意義,形成生態道德和生命共同體的意識。
我們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去過的地方有四川、云南、重慶、湖南、貴州、安徽、山西、陜西、青海、甘肅、新疆等,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生態問題,為開展生態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在青海、甘肅等黃土高原地區調查水土流失問題,在西部一些地區調查土地沙漠化問題,在安徽調查大氣污染狀況,在西安調研皂河水質污染問題等。利用測量的數據,結合當地生態實例,增加說服力,加深學生對生態問題的感悟。通過調查、整理調查報告,分析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的原因,讓學生明白生態問題的產生雖然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為破壞。同時,還可以請學生結合實際寫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激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去保護環境,培養學生生命共同體意識。
從理論到實踐,從素材到行動,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相互依賴更相互影響,只有真正做到保護環境,我們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總之,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努力挖掘與生物學科相關的德育滲透點,通過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不僅帶領學生探究生命規律,體會科學精神,增強生命意識,更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主題式探究實驗促進初中生物學核心概念構建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c/2020/02/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