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江
(中山市古鎮人民醫院兒科 廣東 中山 528421)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醫院外發生的肺部實質性感染。CAP 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發熱、胸痛、膿痰、咳嗽等為主要癥狀[1-2]。肺炎支原體是CAP 的常見致病病原菌,在兒童呼吸道合并感染中起重要作用。7%~30%的兒科CAP 是由病毒-細菌、或肺炎支原體與細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2]。本文旨在描述我院住院兒童肺炎支原體CAP的臨床特征以及病毒混合感染對患兒后續的影響。
收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且診斷為肺炎支原體CAP 的兒童。CAP 診斷標準參照《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 修訂)》[3]的標準進行。從系統收集患兒的病原學檢測結果、人口學、臨床特征和住院費用等數據。
采用深圳亞輝龍化學發光法檢測患兒血清標本肺炎支原體的IgM 和IgG,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 陽性、從發病到恢復(超過1 周)患兒IgG 從陰性轉換為陽性,定義為肺炎支原體感染。采集患兒的血清,采用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呼吸道感染IgM 九項聯檢試劑盒檢測呼吸道病原體: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副流感病毒Ⅰ~Ⅲ型(PIVI ~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嗜肺軍團菌、Q 熱立克次體,通過檢測每種病原體的IgM 來確定是否有新近感染。
使用IBM 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對于計量資料,對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對于P>0.10,認為方差齊,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數據用(± s)表示。對于方差不齊的變量,使用Kruskal-Wallis 檢驗進行比較,數據用M(P25-P75)表示。對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共納入960 例肺炎支原體CAP 患兒進行分析,其中111 例患兒合并病毒感染,混合感染率為11.6%,見表1。

表1 肺炎支原體CAP 患兒的樣本病原學檢測結果
冬季肺炎支原體-病毒混合感染率最高,為34.2%。肺炎支原體與病毒混合感染的患兒其咳嗽、喘鳴、呼吸困難和肺部浸潤的發生率顯著高于肺炎支原體單一感染者(P<0.001)。此外與單一肺炎支原體感染相比,病毒與肺炎支原體混合感染患兒的住院時間更長,其住院產生的費用更高(P<0.001)。見表2。

表2 肺炎支原體單一感染與病毒混合感染的一般人口學及臨床特征分析[n(%)]
在呼吸道感染中,細菌性或病毒性混合感染非常常見。有研究結果表明,在肺炎支原體性CAP 感染中,超過60%患兒至少與一種或以上的致病病原體發生混合感染,且好發于兒童[4]。兒童群體37.5%~52%的肺炎支原體CAP 為混合性感染[5-6]。本文結果顯示,肺炎支原體-病毒混合感染的CAP 發生率為11.6%,且45.0%(50/111)為RSV 的混合感染。RSV 是病毒性CAP 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尤其是1 歲以下兒童群體的發病率較高,是我國兒童高的CAP 感染率和死亡率的重要致病病原體[7]。另一項貴州遵義兒童群體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揭示了RSV 導致CAP 的占比達到了39.9%[8]。本結果與上述結果一致,顯示RSV 是肺炎支原體性CAP 的主要混合感染的致病病原體之一。來自越南兒童的研究證據表明,包括呼吸道病毒(如RSV)在內的混合感染可導致CAP肺炎癥狀呈現加重狀態[9]。CAP 中病毒混合感染的主要機制雖未明確,但有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于病毒混合感染后促進細菌或肺炎支原體等發生過度感染,從而使得呼吸道上皮產生廣泛損傷,導致疾病加重有關[10]。
RSV 感染的嬰幼兒肺部胸片存在肺部浸潤或者有肺炎的征象,表明RSV 混合感染可導致疾病的表型更為嚴重,且需機械通氣的概率更高[11]。本文結果與上述結果類似,肺炎支原體性CAP 的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表現出更嚴重的疾病表型,如喘息和咳嗽的發生率更高,并且其胸片結果顯示肺部的浸潤進展比肺炎支原體單一感染要快。先前結果表明存在混合感染的患兒中,7 歲以下的兒童住院時間更長[12]。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嬰幼兒相比,與RSV 相關的感染導致住院時間更長[13]。本文結果表明,5 歲以上兒童呼吸道合并病毒感染的肺炎支原體性CAP 的發生率較高,且混合感染的患兒其住院時間更長,表明由于混合感染導致的疾病表型加重,從而導致兒童的住院時間增加以及住院相關費用增加。
綜上所述,在兒童肺炎支原體性CAP 中,病毒的混合感染非常常見,混合感染可導致兒童喘息和咳嗽的發生率增高,且肺部呈浸潤性進展,導致疾病加重,從而需要更長的住院時間且住院費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