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照宇,龔可陽,朱小芳
(荊州市中心醫院院前急救科 湖北 荊州 434020)
呼吸心跳驟停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臨床上急危重癥之一,國內每年發生呼吸心跳驟停的總患者約54.4 萬[1]。及時、盡快地實施心肺復蘇是搶救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院外準確判斷患者心跳呼吸驟停,迅速給患者進行心肺復蘇,盡快恢復患者的血液循環及自主呼吸,從而保護患者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但影響心肺復蘇成功的相關因素較多,院前急救搶救成功率低10.3%[2]。本文針對影響院前心肺復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旨在尋求提高院前心肺復蘇的成功率。
依據2018 年4 月—2019 年11 月出診派車單,醫護人員的出診記錄,選取我院前87 例經心肺復蘇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其中男61 例,女26 例;年齡12 ~81 歲,平均年齡(51.3±11.5)歲;疾病類型:冠心病51 例,腦卒中13 例,呼吸系統疾病15 例,車禍外傷3 例,觸電3 例,中毒2 例。參照《急診醫學》心臟驟停中的診斷標準為依據。納入心跳呼吸驟停標準:患者意識突然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無自主呼吸運動,面色發紺;可伴有短暫抽搐或大小便失禁,口角歪斜,全身松軟;心電圖表現為全心停搏。排除標準:開放性外傷所致心臟驟停患者,如心臟破裂。心跳呼吸驟停均發生于院外或送往醫院的救護車上。
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后,判斷患者心臟、呼吸停止后,評估周圍環境,開放氣道,采取托頜法,固定患者頭頸部,檢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暢,若有異物立即清除,必要時行氣管插管術(含氣囊-面罩給氧),并立即行胸外心臟按壓,頻率110 ~120 次/min,快速按壓30 次,幅度4 ~6 cm,雙人操作時通氣比例為30:2;心電圖形提示室顫患者給予單向360J 除顫:并即刻建立1 ~2 條靜脈通路,根據患者血壓,心電圖結果合理選擇藥物(腎上腺素、胺碘酮等)立即轉運醫院。
分析影響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救護車到達后開始復蘇時間、通氣方法、是否電除顫及是否有旁觀者參與。
心肺復蘇成功的標準:恢復自主呼吸;可觸及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收縮壓大于60 mmHg(1 mmHg ≈0.133 kPa);散大瞳孔縮小,可見對光反射;面色、口唇、甲床皮膚色澤轉為紅潤,皮溫升高;意識逐漸恢復。
有效電除顫評估標準為:室顫波消失,心電圖出現QRS 波,可見自主心搏,室性、室上性心律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不同年齡、開始復蘇時間、有無電除顫、有無旁觀者參與患者的復蘇成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呼吸心跳驟停是指不同原因導致心臟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呼吸突然終止的病理過程,臨床死亡風險極高[3]。心跳呼吸驟停患者心肺復蘇開始時間是復蘇成功的關鍵因素。患者心跳呼吸驟停:5 ~10 s,意識喪失;20 ~30 s 可表現全身抽搐;60 s,瞳孔散大;3 ~4 min,可發生腦水腫;5 ~16 min,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損傷。國際上公認搶救黃金時間為4 min,在4 min 內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8 min 進行高級生命支持,可顯著提高存活率。本組患者<8 min 開始復蘇成功率為25.0%,明顯高于≥8 min 的3.7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及時除顫和建立有效通氣可明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4]。心源性猝死為我國最常見的院前死亡因素之一,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室顫約占85%~90%,心電除顫是搶救室顫的有效措施。3 ~5 min 進行電除顫和心肺復蘇,成功率可達50%~70%,每延遲1 min 除顫患者復蘇成功率下降8%~10%。本研究中除顫38 例,成功率(39.50%),明顯高于未除顫患者的復蘇成功率(2.0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安裝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便于有急救知識人員進行第一時間心肺復蘇,并使用A E D 及時除顫。A E D 是一種便攜和易操作,能達到心肺復蘇成功的急救設備,易安裝在車站,商場,電影院,學校等人流量大的公眾場所,但目前存在投放量少和群眾認知率低的現象。因此,加大公眾場所投放比例,廣泛地對公眾進行A E D 知識的培訓和操作演練,可以提高A E D 的使用率,為患者爭取生命時間。
給患者進行有效的通氣與患者心肺復蘇呈正相關。患者呼吸停止不能進行氣體交換,導致體內代謝產物迅速增多,同時各種自由基損害機體,導致嚴重的炎癥反應,迅速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院前心跳呼吸驟停患者給予通氣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氣囊面罩通氣法及高級氣道通氣法。本研究院前急救人員均為專業技術人員,一般首選氣管插管通氣法,并輔助有效的通氣心臟按壓。氣管插管59 例的成功率(20.34%),高于氣囊面罩通氣28 例的成功率(14.29%),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氣囊面罩通氣法可明顯縮短患者的人工氣道構建時間,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但若出現嘔吐物堵塞氣道的情況后,會影響救治效果。氣管插管通氣法可有效改善低血容量和氣道阻塞院前急救患者的缺氧狀態,改善動脈血氧含量狀況,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目前存在家屬反對,急救醫師經驗不足,可能的困難氣道和缺乏合適的急救設備,制約氣道插管的實施,延誤急救時間[5],根據患者的病情急救醫師選擇合適的通氣方式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
旁觀者參與對心肺復蘇成功的影響。因呼吸心跳驟停隨時隨地發生,多數患者于家中出現,約占80%,近90%患者有家屬在場。本研究中旁觀者參與9 例,成功率為44.44%明顯高于無旁觀者參與的15.3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旁觀者參與急救,可使患者被急救時間前移,從而在爭取在黃金時間搶救患者生命,提高心肺復蘇存活率。近幾年在社區,學校普及心肺復蘇技術,并重點培訓社區和公安工作人員,車站和商場等工作人員,逐步推廣覆蓋到家庭,使群眾能迅速識別危急情況,并能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心肺復蘇。同時,院前急救調度人員均應能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理論及操作技術,為患者家屬在第一時間進行急救指導,縮短急救反應時間。院前急救駕駛員進行業務培訓,熟悉街道,街況甚至社區小區內分布情況,盡快到達地點以利醫護進行搶救,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
相關研究顯示,患者年齡>65 歲與院前心肺復蘇成功率呈負相關。年齡>65 歲,機體基礎疾病多(如心腦血管疾病等),機體免疫力下降,均與心肺復蘇相關聯,降低心肺復蘇成功率[6]。
綜上所述,影響院前心肺復蘇成功因素眾多。復蘇時間早、及時除顫和建立有效通氣、有旁觀者參與、使急救反應時間前移,可極大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