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桂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人民醫院藥劑科 廣西 來賓 546100)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我國創新的新劑型藥物,可利用現代技術提取中藥有效成分,制成人體注射用溶液,替代傳統中藥湯劑,具有療效確切、起效快、利用率高等特點[1]。但在實際應用中,發現中藥注射劑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其成分復雜,且對工藝、標準、純度要求較高,尚無統一標準,且受患者個體差異影響,可能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同時,由于護理人員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缺乏了解,也導致不合理用藥情況頻發,嚴重影響用藥安全[2]。因此,為提高中藥注射劑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采取藥學干預十分必要。本文將在中藥注射劑使用中加強藥學干預,并分析其開展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我院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的240 例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2)臨床資料完整;(3)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患者;(2)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3)依從性差患者等。根據是否開展藥學干預,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120 例,男性68 例,女性52 例,年齡25 ~79 歲,平均年齡(54.95±4.06)歲。對照組120 例,男性65 例,女性55 例,年齡26 ~78 歲,平均年齡(54.67±4.12)歲。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用藥指導,不進行藥學干預,觀察組患者接受藥學干預,具體方法:(1)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明確中藥注射劑的用法、用量以及適應證,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上崗;(2)加強安全監測: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加強安全監測,盡量降低不良反應率;若患者出現明顯不適反應,應立即判斷是否與使用中藥注射劑有關,做好記錄并告知醫師處理;(3)用藥監督:由藥學、醫學專家組建監督小組,做好用藥監督;(4)跟蹤中藥注射劑用量,每月統計中藥注射劑應用情況,繪制用藥走勢圖,若發現有超常使用情況,應對其原因進行調查分析,若屬于異常現象應上報,對藥物管理及相關制度進行改進,盡量杜絕用藥不合理情況。
(1)對比兩組患者的用藥護理效果,顯效:中藥注射劑用法、用量、療程、適應證、聯合用藥、配伍禁忌等方面均合理,無明顯不良反應;有效:用法、用量、療程等方面中有一項不合理,但患者未發生不良反應;無效:有一項以上用法、用量、療程等方面不合理情況,或出現不良反應。前兩項合計為干預有效率。(2)對比兩組患者的中藥注射劑相關不良反應率,例如惡心、心悸、皮疹、心律不齊等情況。(3)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數據應用SPSS 22.0 處理,計數資料使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 s)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干預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7.5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用藥期間出現不良反應2 例(惡心1 例,心悸1 例),發生率1.67%;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9 例(惡心3 例,心悸2 例,皮疹2 例,心律不齊2 例),發生率7.50%,差異顯著(χ2=4.67,P<0.05)。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6.26±1.89)d,對照組患者為(11.08±2.72)d,差異顯著(t=15.941,P<0.05)。
中藥注射劑近年來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較多,具有起效時間較快、療效顯著,生物利用度高等特點。從劑型上看,中藥注射劑主要分為粉針劑、水針劑,均由中藥單方或復方提取制成[3]。但隨著其應用的增加,不良反應率也有所增加,導致大眾對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產生顧慮,分析其不良反應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藥注射劑本身成分復雜,受個體差異、提取工藝等因素影響,可能引起不良反應[4]。中藥注射劑是利用現代技術及方法從中藥原材料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藥制劑,與傳統口服中藥制劑相比,中藥注射劑克服了其見效緩慢、生物利用度低、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等不足,實現了與西藥注射劑相當的效果,且給藥方便,患者依從性更高,在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中均有應用。但由于中草藥生長環境特殊,為純天然環境,因此細菌污染問題很難避免,而一旦被污染的藥物注入人體內,則會產生毒素,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在中草藥生產、制作過程中,受工藝限制,也會對中藥注射劑的安全造成不良影響。中草藥本身成分較為復雜,而對中藥注射劑副反應的研究方面相對較少。另一方面,除中藥注射劑自身污染、制作、成份等問題外,藥物濫用、使用不規范也是導致中藥注射劑應用不良反應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確保安全性及合理性已經成為臨床上關注的重點。研究發現,在使用中藥注射劑中開展藥學干預可提高臨床用藥合理性,減少超適應證用藥、重復用藥等情況發生,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及不良反應率[5]。
本次中,觀察組患者的干預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7.50%,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率為1.67%,對照組不良反應率為7.50%,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應用藥學干預臨床效果良好,用藥規范性、合理性明顯提高,且不良反應減少,患者住院時間縮短。以往有研究顯示,在中藥注射劑應用中開展藥學干預后,患者用藥合理性明顯提高,住院費用、中藥注射劑費用、不良反應率均明顯下降,也證實了其應用效果良好,與本結果基本一致[6]。在開展藥學干預時,首先應開展系統的用藥培訓,嚴格規范考核制度,確保醫護人員掌握中藥注射劑的用法、用量、療程、適應證、配伍禁忌以及與其他藥物的聯用方法,提高用藥的合理性。以往有研究顯示,在應用中藥注射劑時,常見的不合理用藥情況主要包括聯用不合理5.20%、藥物濃度過高3.20%、療程過長5.20%、劑量過大5.40%、主治不符3.40%、溶媒選擇不當4.40%等,可見其不合理用藥情況主要集中于用法、用量、療程、適應證、聯用及配伍禁忌等方面,對以上方面加強干預可減少不合理情況發生[7]。有研究指出,實施藥學干預后,中藥注射劑應用不合理比例從26.80%降至2.20%,可見其干預效果良好[8]。同時,應加強用藥質量監管,要求對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定期分析用藥情況,對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匯總、整理、討論、改進,從而強化合理用藥[9]。此外,在用藥時,還應加強不良反應監測,盡量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理不良反應情況。患者在用藥后產生直接性不良反應,應立即安排專業人員檢測其唾液、血液、排泄物,做好調查分析,作為后續用藥的參考。
綜上所述,在中藥注射劑使用中加強藥學干預可提高用藥合理性及有效性,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