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麗
(單縣海吉亞醫院 山東 菏澤 274300)
腦梗死主要指的是患者腦動脈粥樣硬化,腦部組織局部位置缺血缺氧,嚴重損害到神經功能。該病的主要癥狀為頭部疼痛、突發眩暈、耳鳴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老年患者較多,如果沒有給予及時有效治療,會對神經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針對該病通常會采取藥物治療,其中氯吡格雷與瑞舒伐他汀均屬于常用藥,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會取得滿意的療效[1]。在本次研究中,對腦梗死患者采用上述2 種藥物治療的效果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90 例腦梗死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5 例,給予氯吡格雷藥物治療)與試驗組(45 例,給予氯吡格雷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對照組中男性27 例,女性18 例,年齡54 ~85 歲,平均年齡(67.2±3.6)歲。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為2 ~28 h,平均為(10.3±0.7)h。試驗組中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年齡55 ~86 歲,平均年齡(68.3±3.9)歲。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為3 ~29 h,平均為(11.4±0.9)h。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采用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為首次發病的腦梗死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藥物過敏者、惡性腫瘤者等。
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療時,均給予抗凝治療,及時降壓處理,給予吸氧與抗腦水腫等基礎治療,確保患者病情穩定。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氯吡格雷治療,每天口服1 次,每次75 mg,均在晚上睡前服用,連續服用2 周。試驗組給予氯吡格雷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在氯吡格雷藥物治療中與對照組相同。在瑞舒伐他汀藥物治療中,每天1 次,每次10 mg,均在晚上睡前服用,連續服用2 周。
(1)療效標準:顯效:神經功能得到顯著改善,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神經功能好轉,癥狀減輕。無效:神經功能與癥狀無改變。
(2)采用卒中量表NIHSS 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價,分值0 ~40 分,分數越低表示神經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 指數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分,百分制,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2]。
(3)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對比。對患者雙側大腦中鋒流速、平均流速進行檢測,采用經顱超聲血流圖來檢查。
(4)對患者不良反應率進行記錄。
在治療總有效率對比中,試驗組93.3%高于對照組的77.8%,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前兩組針對NIHSS 與Barthel 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NIHSS 與Barthel評分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試驗組NIHSS 與Barthel 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與Barthel 評分對比( ±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與Barthel 評分對比( ±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NIHSS t P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5 22.4±2.5 10.2±0.9*# 9.767 0.004對照組 45 22.3±2.4 16.6±1.8# 6.218 0.023 t 1.279 8.176 P 0.936 0.014組別 例數 Barthel t P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5 67.2±5.6 87.6±6.7*# 9.998 0.002對照組 45 66.8±5.4 74.3±5.9# 8.796 0.013 t 1.021 9.968 P 0.987 0.003
治療前兩組雙側大腦中鋒流速與平均流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上述2 項指標組內對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試驗組雙側大腦中鋒流速與平均流速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 s, cm?s-1)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 s, cm?s-1)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雙側大腦中鋒流速 t P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5 54.8±4.9 78.6±7.6*# 9.887 0.005對照組 45 54.6±4.7 63.4±5.3# 6.798 0.023 t 1.027 7.698 P 0.728 0.026組別 例數 平均流速 t P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5 28.9±2.8 39.8±4.3*# 9.389 0.007對照組 45 28.7±2.6 33.7±3.2# 6.586 0.026 t 1.123 8.217 P 0.785 0.017
試驗組惡心嘔吐1 例,皮疹1 例,腹痛1 例,不良反應率為6.7%;對照組惡心嘔吐4 例,皮疹2 例,腹痛2 例,不良反應率為17.8%,差異不顯著(χ2=2.589,P>0.05)。
近年來,腦梗死的發生率呈現上升的趨勢,該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缺氧缺血,從而對腦組織造成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嚴重者會出現肢體偏癱、失語、認知障礙等情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發病比較迅速,容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如果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出現致殘情況。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提高預后效果[3]。
腦梗死患者通常采用藥物治療,其治療目的是促使腦組織供血恢復正常,減少炎性反應,降低心肌性損傷。在藥物治療中,氯吡格雷與瑞舒伐他汀均屬于常用藥物。其中氯吡格雷屬于抗血小板藥物的一種,也是一種ADP受體阻滯劑,其作用于人體后,與血小板受體結合,對血小板集聚狀態進行阻礙,并對血栓素進行阻斷[4]。該藥物對動脈炎性反應具有降低的效果,可以明顯延緩粥樣硬化的發生與進展,對血栓的形成可以進行有效的抑制。另外,瑞舒伐他汀藥物是常見的降血脂藥物之一,也是一種他汀類藥物,該藥物作用于人體后,顯著降低腦梗與心梗的發生,對血脂水平可以及時調整,以便達到抗纖溶與抗黏附的效果,可以對促炎因子的炎性效果進行顯著降低,并且該藥物的半衰期較長,不會影響到藥物效果。瑞舒伐他汀可以對機體顆粒膜蛋白含量進行有效的調整,以便顯著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進行合理控制與延長。將上述2 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促使兩種藥物的藥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取得滿意的療效。
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治療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8%;治療后試驗組NIHSS 與Barthel 評分、雙側大腦中鋒流速與平均流速顯著優于對照組;試驗組不良反應率為6.7%低于對照組的17.8%,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表明氯吡格雷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中采用氯吡格雷聯合瑞舒伐他汀藥物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對患者神經功能具有顯著改善效果,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