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崇柏
(重慶市萬州區萬州昌明醫院骨科 重慶 404000)
踝關節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大多數是在踝跖屈時扭傷所致。早期的危害是疼痛和容易崴腳,長期以往,還會導致踝關節不穩定而影響運動方式,最終造成踝關節炎。由于力的大小、作用方向等影響因素各不相同,因此發生的骨折類型亦不相同[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受到廣大患者和醫師的喜愛和歡迎。有研究結果顯示,為踝骨折患者采用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可有效恢復踝骨功能,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踝關節評分均有提高的作用。故本研究主要探討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12 月在本院診治的30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其中對照組10 例,男6 例,女4 例;年齡20 ~52 歲,平均年齡(23.1±1.3)歲;踝關節骨折分型:內翻內收型3 例、外翻外展型2 例、內翻外旋型2 例、外展外旋型2 例、垂直壓縮型1 例。觀察組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年齡24 ~51 歲,平均年齡(18.3±1.4)歲;踝關節骨折分型:內翻內收型9 例、外翻外展型5 例、內翻外旋型3 例、外展外旋型2 例、垂直壓縮型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對兩組患者予以常規檢查,明確骨折分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行縱向切口,按解剖層次分離。先復位固定外踝骨折,復位后,牽拉韌帶使后踝骨折部分復位,內踝采用標準的內后方Colonna-Ralston 入路。
在上述基礎上,觀察組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顯露后踝骨折,切開后關節囊,撬撥、糾正塌陷的關節面,依據后踝骨折塊大小,選用空心螺釘或加用鋼板,于近側作防滑支撐固定。內側切口,顯露并清理骨折斷端,復位,用空心螺釘固定。
對照組則按相同方法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保持踝關節背伸,前向牽引,在C 型臂透視下復位,復位滿意后用2 枚克氏針臨時固定,再切開克氏針處皮膚0.5 cm,并擴孔,經導針擰入直徑3.5 mm 的空心螺釘。
兩組患者術后均對其冷敷并抬高患肢,遵醫囑常規應用抗菌藥物。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采用美國足踝骨科協會(american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ly, AOFAS)足踝評分系統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分為優、良、可、差4 個等級。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外踝疼痛、切口紅腫、皮緣壞死等。采用本院自制滿意調查表讓患者進行評定,總分100 分,非常滿意≥90 分;89 ~70 分為滿意;<69 分為不滿意。總體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AOFAS 評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 s)
AOFAS 評分/例 AOFAS 評分/分優 良 可 差觀察組 20 55.46±11.19 6.2±1.9 4 3 9 4 92.12±10.13對照組 10 97.76±12.39 11.2±4.9 1 2 4 3 84.36±8.15 t 9.424 3.112 2.101 P 0.001 0.001 0.04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傷口愈合時間/周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例)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度比較(例)
踝關節骨折常合并外踝及后踝骨折,然踝骨折塊一般較小,不會引起踝關節應力分布的明顯改變,但后踝骨折發生后多伴有踝關節不穩定,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踝關節炎等并發癥[3-4]。目前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中多采用手術復位方式,包括閉合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而這兩種手術方式在臨床治療中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發現,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觀察組,其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低于實施閉合復位內固定術的對照組,并且觀察組AOFAS 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踝關節骨折具有顯著的效果。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此方式具有創傷更小,更加牢固,且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患者滿意度方面,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15.00%,低于對照組的30.00%(P>0.05);同時觀察組滿意度為80.00%,高于對照組的60.00%(P>0.05)。表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減少術后不良反應,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這對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有積極意義。閉合復位內固定術是采取縱向牽引、外展和內旋的數段,它作為治療踝關節骨折的常用方法,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對于較復雜的踝關節骨折治療的效果卻并不理想[5]。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夠清晰的顯露后懷骨折及相關韌帶的具體情況,便于骨折復位與內固定操作,可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相較于前者治療方式而言,后者手術方式更具優勢。郭文等[6]文獻結果表明,采用后外側如顱手術治療后踝關節內骨折有確切的療效,且術后并發癥少,手術更安全有效。邱書清[7]的文獻結果報道,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術后情況發現,59 例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較好,其中優36 例、良18 例、差5 例;術后2 例發生淺表軟組織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3.39%。提示此術式可促進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恢復,并發癥少。這與本研結果大致相同。但郎林等[8]研究結果認為,經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與閉合復位內固定在治療后踝骨折中的臨床效果相近;對于骨折塊較大且受傷時間較短的患者可首選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對于骨折塊較小的情況下盡量選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筆者認為對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關節鏡檢查,明確軟格損傷程度,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對更好的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意義。同時,在固定后還應加強復診和相關護理,以此幫助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恢復。但本研究未對長期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因此還需要更多的樣本和更大的研究范圍進行實驗,才能為今后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在踝關節骨折臨床治療中實施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促進傷口愈合,使患者早日出院,具有臨床價值。但本次觀察例數太少,要證實這一結論還需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