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玲
(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醫院護理部 陜西 西安 710128)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轉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的臨床患病率不斷上升,患者的年齡結構也在逐步年輕化[1-3]。本文研究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臨床精細化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4 例糖尿病患者,以護理模式的差異為依據,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中男性25 例,女性17 例;1 型糖尿病10 例,2 型糖尿病32 例;糖尿病史1 ~14 年,平均(5.6±0.8)年;年齡41 ~78 歲,平均年齡(59.3±4.7)歲。觀察組中男性22 例,女性20 例;1 型糖尿病14 例,2 型糖尿病28 例;糖尿病史1 ~17 年,平均(5.3±0.5)年;年齡44 ~81 歲,平均年齡(59.8±4.5)歲。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糖尿病護理。觀察組接受臨床精細化護理干預:(1)飲食及鍛煉:保證飲食習慣和鍛煉方式正確且合理,可以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進行很好的控制;通過床邊講解、定期組織講座等多種方式實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總熱量計算、不同營養素的分配、合理安排餐次等多方面知識,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或從事適宜的勞動,并說明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根據實際情況對鍛煉項目進行選擇,保證做到循序漸進。(2)糖尿病知識教育: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形式實施教育,將基礎知識、藥物用法、藥物不良反應、低血糖癥狀和處理方法、胰島素保存方法向患者進行全面的講解,護理人員還可以現場示范血糖測定的正確方法,從而幫助患者掌握;對糖尿病的一些常見的急、慢性并發癥進行預防,以糖尿病足、高滲性昏迷、酮癥酸中毒、心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常見并發癥為主。(3)心理護理:由于糖尿病屬于一種無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在患病后患者需要終身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且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存在糖尿病并發癥,出現意志消沉、焦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可能性較大,甚至還會伴隨有恐懼、抑郁、厭世等情況發生,不配合治療;耐心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采取關切、誠懇的語言對患者實施安慰,在短時間內取得其信任;將治療的積極案例向患者進行介紹,鼓勵其正確認識疾病,疏導負性情緒,使思想壓力得以解除,增強信心。(4)延續性護理:上述護理均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進行,出院后建議仍然對患者實施系統的護理;每星期由責任護士負責通過電話方式對患者進行1次隨訪,每月堅持進行1 次家庭訪視;定期通過集中授課、發放宣傳手冊、微信群推送等多種方式宣傳糖尿病相關知識;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醫囑用藥,對血糖的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按時到門診進行隨診[4-6]。
(1)護理滿意度;(2)護理前后血糖和生活質量評分水平;(3)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4)血糖水平復常和住院總時間。滿意度:在出院當天,以我院自擬問卷調查護理滿意度,采用不記名打分方式。問卷滿分為100 分,<60 分不滿意,≥80 分滿意,其余基本滿意[7]。生活質量:采用100 分為滿分的SF-36 量表評價,分數高則生活質量高[8]。
以SPSS 18.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n(%)]和(± s)表示,分別采用χ2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滿意度較對照組高,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滿意度比較[n(%)]
兩組干預后空腹和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較干預前更低,SF-36 量表評分較干預前更高,組內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組間干預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組間干預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血糖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血糖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
注:t1、P1 兩組干預后比較。
空腹血糖/(mmol?L-1)組別 例數 時間 SF-36/分 餐后2 h 血糖/(mmol?L-1)糖化血紅蛋白/%觀察組 42 干預前 66.13±3.58 15.89±2.04 9.94±1.43 9.62±0.73干預后 92.06±5.42 10.30±1.72 5.27±0.75 5.13±0.27 t 14.861 15.419 14.381 5.734 P<0.05 <0.05 <0.05 <0.05對照組 42 干預前 67.61±4.37 15.37±2.06 9.37±1.24 9.37±0.86干預后 84.29±4.65 12.09±1.37 7.31±0.86 7.19±0.45 t 12.629 13.264 12.004 3.516 P<0.05 <0.05 <0.05 <0.05 t1 12.304 11.786 12.127 3.227 P1 <0.05 <0.05 <0.05 <0.05
兩組分別有2 例和9 例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4.8%和21.4%,觀察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較對照組短,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復常和住院總時間比較( ± s, d)

表3 兩組血糖復常和住院總時間比較( ± s, d)
組別 例數 治療總時間 血糖恢復時間觀察組 42 11.05±2.86 9.34±1.52對照組 42 16.92±2.35 12.80±2.67 t 6.714 4.276 P<0.05 <0.05
糖尿病屬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一種,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會對心血管、神經、腎臟、視網膜等多系統功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害,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9]。但糖尿病也是一種可防可控疾病,需要患者能夠堅持長時間應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治療,同時加強自我管理。
本結果顯示,接受臨床精細化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糖尿病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2.9%,高于接受常規糖尿病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的76.2%,且觀察組治療期間僅有2 例并發癥,少于對照組的9 例,組間數據比較(P<0.05)。此外,觀察組護理前后血糖和生活質量評分水平、血糖水平復常和住院總時間等觀察指標數據表現均較對照組更加理想。充分說明,在治療期間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臨床精細化護理干預的必要性和優勢性,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以將精細化護理作為糖尿病護理的常規方式應用,使更多患者的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使其預后更加理想,保證生活和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臨床精細化護理干預,能夠大幅度改善血糖水平和生活質量,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縮短血糖水平復常和住院總時間,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