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曄
(海安市中醫院供應室 江蘇 海安 226600)
消毒供應室作為醫院特殊部門,主要為全院提供各種無菌器械、敷料及其他無菌物品,是預防或減少院內感染的重要科室,亦是醫院消毒滅菌系統中具備清洗、消毒、滅菌功能的部門[1]。科室發放的每一件物品質量均會影響相關診療工作,若消毒滅菌處理不規范可引起大面積感染,若圍術期應用的醫療器械不當亦可增加感染,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鑒于此臨床需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旨在提高其管理質量,確保各個工作環節高質量完成,在減少院內感染發生率的同時,提高醫院醫療質量[2]。但常規管理無法針對消毒供應室管理中存在問題展開針對性處理,而持續質量改進可根據消毒供應室管理中存在問題持續改進,為進一步明確其臨床價值,本文選擇14 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研究(2020 年1 月—12 月),報道如下。
1.1.1 納入標準:(1)納入研究護理人員均經過嚴格培訓,并掌握醫療器械清潔方法者;(2)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2 排除標準:(1)工作責任心不足者;(2)依從性較差者;(3)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
1.1.3 基礎資料 選擇14 名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按時間順序分為兩組,觀察組(2020 年7 月—12 月)7 名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均值(43.83±1.61)歲,1 名副主任護師、2 名主管護師、1 名消毒員,3 名工人;對照組(2020 年1 月—6 月)7 名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均值(44.98±1.61)歲,2 名副主任護師、1 名主管護師、1 名消毒員,3 名工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020 年1 月—6 月 期 間 共 回 收 器 械2 000 件,2020 年7 月—12 月期間共回收器械2 000 件。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模式:根據消毒供應室護理制度、標準對醫療器械進行清洗、消毒、滅菌處理,并合理劃分污染區、工作區、清潔區、無菌區、存放區等,避免出現交叉感染情況。
觀察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模式:(1)成立質控小組:由副主任護師(組長)、主管護師等組成護理小組,由組長負責活動的組織、規劃、任務分配等工作,主管護師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管理標準,通過小組內討論制定質量管理措施[3]。(2)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對消毒供應室工作制度進行完善,在管理實施中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工作秩序、防護措施,并對全自動清洗機、滅菌器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維護,發現異常及時處理。(3)工作人員培訓:每月組織工作人員參加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等方面培訓,組長加強監督制定,并定期通過理論、實操考核等明確工作人員掌握情況,針對掌握不足者及時進行強化培訓。(4)強化工作流程:①嚴格執行沖洗、洗滌、漂洗、終末漂洗等流程,通過目測或放大鏡檢查無殘留血漬、銹斑等物質,針對不合格物質需重新清洗,直至無污跡殘留;②消毒后可直接使用物品,控制消毒時間≥5 min、濕熱溫度≥90 ℃,在消毒后繼續對物品進行殺菌處理,控制消毒時間≥1 min、濕熱溫度≥90 ℃。③針對一次性醫用無紡布、紙塑袋、硬質容器、棉布需使用一次清洗1 次,包裝完成后需張貼標識,標注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者信息等基礎信息。④存儲室內地面干凈、整潔、無菌,控制溫度在<24 ℃、濕度<70%,所有物品均需放置在置物架上。⑤器械信息化管理:將信息化管理應用在器械各個處理環節中,回收的各個器械需對應條形碼并將其錄入信息化系統中,在清洗、消毒、滅菌過程中均需掃描條形碼,以明確其來源。⑥發現并解決問題:小組內成員每日就自己負責區域問題進行匯總,并分析討論管理后存在問題,尋求有效地管理措施。
(1)根據科室自制“清潔效果評估表”從物品回收、清潔、消毒、滅菌、維護等方面評價,分值0 ~20 分,得分越高清潔效果越理想[4]。
(2)根據自制“管理質量調查表”從設備管理、環境管理、手術器械清洗、包裝質量等方面評價,分值0 ~100 分,得分越高管理質量越高。
(3)從消毒液、手衛生、手術器械、滅菌物品、除銹等方面評價清洗消毒效果。
觀察組5 項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清潔效果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清潔效果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人數 物品回收 清潔 消毒觀察組 7 17.68±1.96 17.34±1.35 17.25±1.36對照組 7 14.25±1.44 14.99±1.36 14.25±1.42 t 3.7312 3.2445 4.0368 P 0.0029 0.0070 0.0016組別 人數 滅菌 維護觀察組 7 17.63±1.25 18.22±0.67對照組 7 14.34±1.02 14.14±0.62 t 5.3953 11.8252 P 0.0002 <0.0001
觀察組4 項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管理質量( ± s,分)

表2 比較兩組管理質量( ± s,分)
組別 人數 設備管理 環境管理 手術器械清洗 包裝質量觀察組 7 91.76±4.64 90.94±3.94 91.14±4.94 90.55±4.92對照組 7 84.35±4.66 81.36±3.77 80.36±3.94 81.34±3.99 t 2.9812 4.6480 4.5137 3.8467 P 0.0115 0.0006 0.0007 0.0023
觀察組消毒液(100.00%)、手衛生(99.50%)、手術器械(99.00%)、滅菌物品(99.55%)、除銹(99.70%)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清洗消毒效果[n(%)]

表3(續)
消毒供應室主要對醫院各種醫療器具、儀器設備進行消毒滅菌及儲備管理工作,研究發現該科室管理質量高低可直接影響醫院醫療質量,若消毒供應室工作中因某一環節疏漏不僅可影響治療進度,亦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鑒于此醫院需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旨在從源頭出發避免院內出現交感感染等情況,從而提高醫院管理及治療效果[5-6]。
結果顯示:觀察組管理效果、護理質量、清洗消毒效果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可見持續質量改進可提高醫院管理質量,并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使其更好的服務于醫務人員、患者,分析:持續質量改進可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更注重質量控制環節、護理人員工作過程,并由此進行質量教育培訓,提高消毒供應室內部工作人員專業能力、技能,通過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提高其管理認知度及自身綜合管理能力;其次管理中加強消毒隔離工作,通過總結既往工作檢驗,對現有護理制度進行完善,還需安排專人對護理人員工作進行監督,確保各項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此外持續質量改進中可確保清潔、消毒、滅菌質量,通過層層把關不僅可避免標志混淆等情況,亦可將責任到人,在提高護理人員責任心的同時,降低差錯事件發生率。
綜上,持續質量改進在提高消毒供應室管理效果及護理質量中極具優勢,亦可提高器械、物品清洗消毒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