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夏夢甜(通訊作者)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老年人身體機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下降,受到飲食習慣、個體體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老年群體中消化系統癌癥病例發病率逐年上漲。胃腸道手術因其手術部位的特殊性,因此,術后需等到患者肛門排氣后方可少量食用流質食物。考慮到胃腸手術后,患者的胃腸道蠕動能力和消化功能有所下降,直接經口進食容易誘發輸入感染,因此采取腸內營養就成為了此類術后患者的首選營養方式。早期給予腸道刺激同樣也能夠促進胃腸蠕動,使胃腸道的消化功能盡快恢復到術前水平[1]。胃腸術后患者護理重在保證營養攝入均衡,相比于靜脈營養治療,腸內營養能夠有效緩解長期禁食引起的胃腸道不適,促進胃腸功能的加速回復。為進一步明確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的具體應用效果,本文以84 例常見胃腸道手術術后患者,深度分析其應用價值,具體方法和結果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2020 年9 月我院胃腸外科收治的84 例60 周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2 例。實驗組患者年齡60 ~75 周歲,平均年齡(65.67±3.58)歲,男性27 例,女性15 例;根據手術類型,可分為:胃癌手術12 例、闌尾切除術15 例、胃十二指腸潰瘍修補術7 例、造口手術4 例、潰瘍穿孔修補術3 例、其他1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0 ~75 周歲,平均年齡(65.05±2.94)歲;男性20 例,女性22 例;根據手術類型,可分為:胃癌手術10 例、闌尾切除術17 例、胃十二指腸潰瘍修補術5 例、造口手術4 例、潰瘍穿孔修補術3 例、其他3 例。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類別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次臨床護理價值研究已告知患者及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胃腸道病變手術指征;(2)術中、術后無大出血、休克等危重情況;(3)身體條件滿足手術要求,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
排除標準:(1)80 歲以上高齡患者;(2)危重癥患者或癌癥終末期患者;(3)經臨床醫師評估不宜參加本次臨床研究的其他情況。
對照組:入院后立即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術前3 d 常規預防感染治療,囑患者清淡飲食,做好手術準備。術前給予早期腸內營養干預,葡萄糖注射液腸營養。術前、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囑患者科學飲食。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全程實施腸內營養護理,具體內容和要求如下:(1)術后患者回病房后,檢查鼻腸管固定情況,囑患者減少上肢劇烈活動,此外,協助患者活動下肢,做翻身的活動,活動過程中應密切關注鼻腸管固定情況[2]。(2)術后首日即可給予腸營養干預,在營養干預過程中,囑患者保持半臥位,避免出現嗆咳,食管返流等問題,經腸道營養完成后囑患者繼續保證半臥或坐臥體位0.5 ~1 h,促進腸道消化吸收。術后患者禁食水階段,應充分保證患者呼吸道、口腔濕潤,例如通過使用棉簽蘸取飲用水或0.9%氯化鈉溶液擦拭嘴唇,增加病房內空氣濕度等,降低患者術后呼吸道不適感。(3)對于腸道消化情況欠佳的患者,應當根據血糖、血生化檢查結果及時給予靜脈補液,通過采取多重營養手段,保證術后營養。(4)術后密切監測患者大小便及腸道排氣情況,一旦出現長期無法排氣應考慮切口炎癥、粘連,及時給予相應處理。同時,患者腸道排氣后可指導患者家屬適當給予少量流質食物增加飽腹感。
1.3.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營養情況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 術后營養情況分別從血常規檢查結果中的血清白蛋白數量、體重和淋巴細胞數量出發綜合評定。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則通過收集患者術后腸鳴音首次出現及肛門首次排氣時間。
1.3.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評價早期腸內營養護理的安全性。根據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及患者自訴不適癥狀分別從腸梗阻、炎癥感染、腹痛等方面統計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1.3.3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根據術后患者恢復情況,根據臨床癥狀改善效果及術后檢驗結果,對兩種護理方法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分治愈、有效、顯效、無效4 個方面。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顯效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營養情況及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情況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 s)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情況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 s)
淋巴細胞數量/[×109?L-1]實驗組 42 36.72±4.08 22.19±3.68 1.50±0.30對照組 42 32.01±3.97 19.54±3.05 1.10±0.20 t 4.9458 3.0674 5.0752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白蛋白/(g?L-1)體重/[kg?(m2)-1]組別 例數 首次腸鳴音出現時間/h 首次腸道排氣時間/h實驗組 42 23.17±5.42 45.63±5.06對照組 42 31.05±4.97 52.13±5.21 t 3.8725 6.143 P<0.05 <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0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和臨床療效對比[n(%)]
手術治療作為胃腸道癌癥、闌尾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常見胃腸道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案,具備起效快、術中損傷小、預后良好等優勢。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廣泛開展,胃腸道手術對應癥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提升[3]。整體而言,胃腸道手術的開展難度相對較低,安全性相對較高。然而,受到手術部位與術后應激反應的影響,胃腸道手術術后患者普遍存在營養不良、胃腸道功能恢復緩慢等問題。針對術后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緩慢、普遍營養不良等狀況,及時給予早期腸道營養護理已經成為共識。不同于單純的靜脈營養治療,經腸道營養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的潛質,營養物質在與腸黏膜接觸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刺激消化液分泌,同時喚醒肝膽、胰腺、膽囊等消化器官功能恢復,為排氣后經口進食做好準備[4]。
在本次臨床護理療效研究中發現,術后早期腸營養安全性高,出現手術部位感染、粘連和術后腹痛的概率較常規護理而言更低。術后早期腸營養護理不良反應發生率普遍低于正常水平,其安全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操作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無菌操作,保證鼻腸管固定良好,囑患者提高配合治療,提高依從性[5]。對比術后兩組患者的營養情況可知,通過給予腸營養聯合靜脈營養相較于單純的靜脈營養而言,患者整體營養情況存在明顯改善,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血清蛋白含量和體質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蛋白質的充分供應有助于提高切口愈合速度,縮短住院周期。
綜上所述,胃腸道手術后早期給予腸營養護理安全性高,營養效果好,能夠有效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提高手術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