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成,楊惠娟
(北京市朝陽區建外街道南郎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推拿科 北京 100026)
便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腸道疾病,主要分為功能性便秘與器質性便秘,臨床目前以功能性便秘的發病率更高,對患者的生活影響更大[1-2]。功能性便秘發病后患者的腸道出現動力障礙,導致糞便的傳輸時間延長,出現排便不暢、排便時間過長等癥狀。中醫臨床對便秘的治療歷史悠久,治療方案成熟,穴位治療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以穴位按摩,針灸刺激等方式刺激患者的胃腸道功能,能夠在不破壞胃腸道功能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便秘癥狀,雙穴配伍通便法能夠針對患者癥狀,通過配伍腧穴的方式開展治療,但雙穴配伍通便法的臨床應用較少,本文對所選便秘患者開展雙穴配伍通便法,觀察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站2018 年1 月—12 月所收治的64 例便秘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2 例患者。研究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19 ~63 歲,平均年齡(39.31±23.69)歲,病程1 ~16 年,平均病程(9.16±6.84)年。對照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19 ~69 歲,平均年齡(41.44±27.56)歲,病程2 ~18 年,平均病程(10.66±7.3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患者依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012 版》[2]中診斷標準確診:排便時間延長,2 d 以上1 次,糞便干燥堅硬;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脹急,神倦乏力,胃納減退等癥;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符合以上3 條即可診斷。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18 ~70 歲;③自愿在接受推拿治療期間停用便秘相關藥物;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其他疾病者;②合并骨質疏松、骨折、腫瘤、有出血傾向者;③手法操作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著;④精神疾病者;⑤腸道器質性病變導致便秘者。
兩組皆采用基礎手法進行操作,基礎手法:包括腹部操作、背部操作。(1)腹部操作:取穴及部位:中脘、天樞、大橫,下腹部。一指禪推拿、摩法。患者仰臥位,以輕快的一指禪推拿施于中脘、天樞、大橫穴,每穴約1 min;用掌摩法以順時針方向摩腹約8 min。(2)背部操作:取穴及部位: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八髎、長強。一指禪推拿、滾法、按法、揉法。患者俯臥位,用輕快的一指禪推法或滾法沿脊柱兩側從肝俞、脾俞到八髎穴往返施術,時間約5 min;用輕柔的按揉法在腎俞、大腸俞、八髎、長強穴施術,每穴約1 min。
研究組:在基礎手法后加用雙穴配伍通便法。操作具體如下:患者仰臥位,雙下肢屈髖屈膝,足平放床面,醫生在其腹部行開三門、運三脘、推胃法、扣臍輪狀揉各半分鐘。醫生雙拇指同時點按患者右側支溝穴和天樞穴,囑患者配合做雙下肢反復屈髖屈膝動作約2 min。患者雙下肢伸直,由下向上掌推任脈腹部線、右側胃經線5 ~8 遍,由上向下掌推左側胃經5 ~8 遍,沿患者腹部順時針方向摩腹以溫熱感為度[3]。
對照組:加用辨證加減治療,采取羅才貴《推拿治療學》中便秘的辨證加減操作部分。具體操作如下:對胃腸燥熱按揉足三里、大腸俞、支溝、曲池治療,以酸脹為度;推足陽明胃經從足三里向下推至下巨虛,3 ~5 min。對氣機郁滯患者開展按揉胸肋部的中府、云門、膻中、章門、期門治療;背部的肺俞、肝俞、膈俞,均以酸脹為度,不宜刺激太重;橫擦胸上部,以透熱為度;斜擦兩肋,以微有熱感為度。對氣血虧損患者開展橫擦胸上部、左側背部及骶部八髎穴治療,均以透熱為度;按揉足三里、脾俞穴各1 min,可配合捏脊三遍。對陰寒凝結患者開展橫擦肩背部及腰部腎俞、命門及骶部八髎穴治療,均已透熱為度;直擦背部督脈,以透熱為度。
治療療程:隔日1 次,5 次為1 個療程,2 個療程后結束治療并進行療效評估。
(1)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痊愈:患者便秘癥狀消除,排便無困難,隨訪后未見復發;顯效:患者癥狀好轉,排便頻率顯著提高;無效:患者癥狀未見改善,甚至加重。(2)對比兩組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SAS 量表評分、治療滿意度評分等指標差異。
使用SPSS 19.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87%,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的81.25%,差異顯著(P<0.05);兩組的治愈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研究組的證候積分、SAS、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治療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SAS 評分、治療滿意度評分對比( ± s,分)

表2 兩組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SAS 評分、治療滿意度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例數 證候積分 生活質量評分 SAS 量表評分 治療滿意度評分研究組 32 11.24±3.57 25.33±6.31 16.76±3.44 88.11±10.07對照組 32 14.53±5.16 52.77±4.26 26.16±5.16 62.59±8.18 t 12.0648 14.2236 12.0314 12.3154 P<0.05 <0.05 <0.05 <0.05
便秘的臨床發病率較高,在中西醫臨床當中均有較長時間的疾病歷史與臨床治療報道。便秘的致病原因多產生于大腸[4]。中醫臨床將便秘看作是患者全身津液氣血失調、虧虛導致的疾病,多在氣血陰虛、老年人群及久病患者中出現。為此臨床對便秘患者開展穴位按摩治療,穴位按摩能夠在幫助患者減輕便秘癥狀的同時,改善患者的治療安全,其中以雙穴配伍通便法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5-6]。
傳統基礎手法加辨證加減推拿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但由于便秘患者病情復雜,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均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臨床針對患者的辨證加減也更加復雜,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一定的影響,也對臨床治療的推廣造成阻礙。雙穴配伍通便法對患者進行雙側穴位的推拿與按摩,其中支溝為三焦經穴,于體內先是入缺盆,布胸中絡心包,再向下過橫膈,從胸至腹為上、中、下三焦。上焦有肺臟,中焦有脾、胃,下焦有腸腑,主管人體水液代謝故又為水道,因此三焦受邪則氣機不暢,腑氣不通,津液不下導致便秘。而刺激該穴可梳理少陽之氣,宣通三焦氣機,通調水道,使三焦腑氣得通,津液得下,大腸傳導功能恢復正常后便秘自然緩解。天樞穴既是陽明經在腹部的主要穴位又為大腸募穴,大腸經經氣匯聚于此,肺與大腸相表里,經手法刺激有泄陽明之熱及激發大腸與肺經經氣之效,使氣機宣降得暢,水下達而腸道得濡,糞質得潤而行。雙穴配伍在中醫臨床被廣泛應用在脾胃病的治療當中,能夠起到疏肝理氣、瀉熱調機的效果,針對便秘患者排便周期長、腹脹嚴重、排便不盡感強烈的癥狀。較傳統的穴位推拿相比,雙穴配伍通便法能夠對患者起到左右雙側操作的作用,充分結合了中醫左升右降的理論指導,能夠調整患者的體質,改善氣血對患者腸道的濡養效果,對患者便秘的治療起到更高的作用。
綜上,本文通過對所選便秘患者開展雙穴配伍通便法的加用治療,能夠觀察到患者的便秘癥癥狀顯著好轉,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心理評分。較單純穴位按摩相比,雙穴配伍通便法的臨床治療整體效果更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