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翠
(綿陽市中心醫院超聲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作為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肝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后變形、肝組織局部壞死后血管擴張、肝內區域性血循環停滯等。多數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表現,故有著很高的漏診率。隨著腫瘤的逐漸增大,臨近臟器可受到壓迫并引發上腹脹悶、噯氣等癥狀。若巨大海綿狀血管瘤在肝內形成動靜脈瘺,可誘發充血性心力衰竭,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的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2 種,傳統的手術切除存在較多禁忌證,且在缺乏對血管瘤范圍、類型了解情況下,后期有著較高復發率。超聲介入治療是在超聲引導下在瘤內注射藥物以促使瘤體萎縮、縮小甚至消失,其對肝周圍組織損傷小,安全性高,有著可靠的療效。本次研究就該治療法的實際應用效果展開探究,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我院診治的44 例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22 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2 例、10 例,年齡20 ~68 歲,平均(43.12±6.83)歲;研究組男、女分別為13 例、9 例,年齡21 ~67 歲,平均(43.07±6.78)歲。納入標準:(1)血管瘤直徑不低于3 cm;(2)無其他占位性病變;(3)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2)存在介入治療禁忌證;(3)認知障礙或存在精神系統疾病。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肝葉切除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后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在患者臍部上緣做1 cm 的弧形切口,建立氣腹。由操作孔置入腹腔鏡并探查腹腔情況,將肝圓韌帶和鐮狀韌帶應用超聲刀分裂、切斷,游離肝臟,解剖第一門肝,隨后游離十二指腸韌帶,將套有橡皮管的止血帶從左至右繞過肝十二指腸韌帶,在瘤體破裂時阻斷第一肝門。沿中肝靜脈切開肝實質,解剖第二肝門并分裂肝中靜脈,結扎后切斷。利用超聲刀切開肝實質,用鈦夾夾閉肝斷面血管和膽管,超聲刀止血,常規放置引流管,進行抗感染處理[2]。
研究組采取超聲介入治療,使用GE 超聲診斷儀LOGIQ E9,將探頭頻率設置為3.5 MHz。術前B 超確定血管瘤信息,包括位置、大小、形態結構及內部回聲等,確定穿刺體位并選擇最佳穿刺點。以探頭保護套包裹探頭,隨后倒入適量無菌鹽水。瘤體直徑3 ~5 cm 患者采取局麻,超過5 cm 選擇靜脈麻醉,隨后在超聲引導下采用意大利Gallini 生產的22 G×15 cm 穿刺細針經皮穿刺進入血管瘤深部但避免穿透,針尖達到預定部位后將針芯拔出,以注射器緩慢推注無水乙醇,注意在瘤體內多點、多方向注射以確保乙醇廣泛、均勻分布在瘤體內,每次注射計量不超過100 mL。拔針時邊退針邊注射利多卡因溶液以降低無水乙醇外溢刺激引發的疼痛[3]。術后叮囑患者平臥1 ~2 h,無不良反應可離開,定期進行隨訪并復查。
(1)觀察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超聲表現。(2)檢測治療前后兩組的肝功能指標水平,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直接膽紅素(TBIL)及白蛋白(ALB)。(3)統計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
肝海綿狀血管瘤術前超聲多為低至中等回聲光團,內部回聲欠均勻,較大血管瘤呈現不規則無回聲區。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為血管瘤內部存在點、線狀血流,周邊有環狀、半環狀血流,瘤體平均直徑為(7.01±1.44)cm。術后超聲顯示血管瘤內回聲明顯增強,無回聲區域消失。3 個月后直徑變為(3.64±1.08)cm,6 個月后直徑為(1.42±0.75)cm。經治療后,瘤體直徑逐漸縮小,與術前和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
治療前兩組肝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研究組ALT、AST、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ALB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 s,分)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 s,分)
AST/(U?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2 112.37±19.85 54.83±11.56 68.97±9.51 33.46±5.53對照組 22 109.74±19.76 89.81±15.44 69.12±9.35 51.28±7.61 t 0.4404 8.5064 0.0528 8.8851 P 0.6619 0.0000 0.9582 0.0000組別 例數ALT/(U?L-1)ALB/(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2 24.61±4.67 13.15±2.83 23.36±4.88 42.24±6.49對照組 22 24.57±4.74 17.74±3.61 23.45±4.92 33.71±5.55 t 0.0282 4.6934 0.0609 4.6852 P 0.9776 0.0000 0.9517 0.0000組別 例數TBIL/(μmol?L-1)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指標比較( ±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并發癥[n(%)]研究組 22 84.33±15.26 4.61±1.15 1(4.5)對照組 22 138.71±28.54 7.28±2.04 6(27.3)t 7.8812 5.3477 4.247 P 0.0000 0.0000 0.035
肝海綿狀血管瘤切面呈蜂窩狀,其充滿血液且可壓縮,外觀與海綿相似,故得此名。其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以30 ~50 歲患者最為常見。肝海綿狀血管瘤屬于良性病變,其發展緩慢,對機體影響較小,有著良好預后。血管瘤在較小情況下無需治療,可每隔6 ~12 個月進行1 次超聲檢查,了解其情況。但如果瘤體較大可壓迫周圍臟器,此時患者可感到不適,瘤內合并血管還可引發局部疼痛[4]。位于肝內重要管道結構附近或位于肝包膜下的血管瘤可能遭受外力打擊發生破裂,部分血管瘤還可能發生惡性病變,轉變為血管內皮肉瘤。此時在確診后應積極采取治療,降低疾病潛在的負面影響。
常規的肝葉切除術雖然能清除病灶,但其創傷較大,風險較高。并且肝海綿狀血管瘤血管豐富,術中出血量較多。此外,腫瘤的積壓移位和局部組織的解剖變異可導致手術損傷較多肝組織。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該項技術被應用于肝海綿狀血管瘤血的臨床治療中。彩色多普勒可幫助操作人員避開大血管,從而提升安全性。帶有穿刺導向線的儀器可精準定位,采用扇形或凸形探頭匹配的穿刺架導向還能提供進針方向及深度,整個穿刺治療過程也可監視,故治療風險大大降低[5]。在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于血管瘤內注射無水乙醇,其可損傷血細胞,血內蛋白質也會變形沉淀并進入組織間隙。無水乙醇還能改變血液動力學性質,血流、血漿及水等血液成分因此分離。無水乙醇還能滲透細胞,細胞的生物活性也會隨之消失。此外,無水乙醇還能誘發化學性無菌性炎癥,這可破壞血管內膜、漿細胞,導致管腔塌陷、閉塞,病灶也會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6]。與肝葉切除術相比,超聲介入治療無需開腹,對患者腹腔臟器損傷較小,可最大限度的保護肝臟組織,因此術后并發癥少,恢復速度更快。超聲介入術還能將藥物直接導入病變位置,這可有效減少藥物引發的刺激反應。此外,該治療法有著理想的治療效果,注入無水乙醇后血管瘤出現持續均勻性閉塞改變,無血管再生[7],復發率較低。本次研究中,兩組分別采取肝葉切除術和超聲介入治療后,研究組肝功能指標有更好的改善,且治療指標更理想(P<0.05)。
綜上,超聲介入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效果理想,其操作簡單、創傷小、安全性高,值得應用。不足之處,本次樣本量較少,還需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