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淑飛,汪興玲,陳雅杏,藍海燕,李小瑜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 廣東 肇慶 526060)
近3 年來,隨著本院新生兒診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危重新生兒在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搶救存活率不斷提高,需要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療的患兒比例不斷上升。PN 是新生兒不能或不能完全耐受經腸道喂養時,完全或部分由靜脈供給熱量、液體、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滿足機體代謝及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支持方式[1]。一般情況下,足月兒≥5 d 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或極低出生體重兒≥3 d 不能達到營養需求,有營養不良的風險,應給予PN。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的胃腸道及肝臟等重要臟器尚不成熟,不合理的PN 將導致許多并發癥,PN 相關性膽汁淤積癥(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 PNAC)是最為常見的一種[2]。PNAC 的肝損傷程度與PN 開始時間、使用時間、氨基酸起始劑量及脂肪乳最大劑量有關[3]。因而改善PN 配方對于預防早產兒PNAC 發生具有重要意義[4]。同時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出生后生理變化極快,PN 處方需要兒科醫生根據患兒疾病情況和代謝狀態及時調整,對新生兒科醫生的職業素養要求比較高。為了規范PN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減少其并發癥。現對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我院新生兒科的PN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報道如下。
收集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實施PN 治療的新生兒處方2 011 張,對象主要為早產兒、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及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5 個病種;所有患兒均符合新生兒腸外靜脈營養指南標準、無腸外營養禁忌證的新生兒,對其糖脂比、熱氮比、氨基酸供給量、葡萄糖濃度、K+濃度、一、二價陽離子濃度進行統計分析,評估處方是否合理。處方審核參考2010 年《中國兒科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2013《中國新生兒營養支持臨床應用指南》、2017 年《腸外營養臨床藥學知識(第二版)》。
本次回顧性處方統計中,共有263 例患兒,共2 011張處方。患兒年齡0 ~28 d,早產兒(胎齡<28 周)4 例(1.52%), 早 產 兒( 胎 齡28 ~37 周)70 例(26.61%),足月兒(胎齡>37 周)189 例(71.86%)。體 重<1 000 g 1 例(0.38%),體 重1 000 ~1 500 g 6 例(2.28%),體重1 500 ~2 500 g 54 例(20.54%),體重>2 500 g 202 例(76.80%)。其中男性患兒150 例,女性患兒113 例。使用天數≥3 d 的患兒平均每日體重增長為12 ~22 g/(kg?d)。
2 011 張處方的總液量108 ~440.5 mL,總熱卡范圍60 ~204.91 kcal,葡萄糖濃度最低3.8%,最高24.0%,其中1 819 張處方添加10%氯化鉀注射液,462 張處方添加脂溶性維生素E,沒有一張處方添加鈣和磷。各處方能量配比及電解質濃度范圍,見表1。

表1 2 011 張腸外營養處方能量配比、電解質情況

表1(續)
目前我院還沒有建立靜脈配置中心,NICU 的PN 的給藥方法由主管醫生開具處方現配置為全合一的混合營養液,采用18 ~24 h 持續滴注。為提高PN 處方的合理性,我院新生兒科定期開展PN 處方的學習培訓,實踐中結合患兒生理情況和肝腎功能每日調整PN 的處方單,實施個體化治療和策略優化。劉波[5]報道PN 策略優化的實施可促進早產兒大腦生長發育,增加早產兒體重,改善血電解質紊亂。
PN 的主要供能的宏量營養素是合用脂肪乳與葡萄糖,脂肪乳除了供能,還提供必需脂肪酸。宋朝敏等[6]報道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出生24 h 內可耐受高劑量二代脂肪乳靜脈滴注,合理胃腸外營養能促進機體生長,縮短靜脈營養持續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T3 綜合征、早產兒胃腸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發生率,且不會增加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糖脂比比例合適,不僅可以為機體有效供能,還能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此調查發現我院新生兒PN 處方中無添加脂肪乳的處方有600 張,比例為29.83%,單純補充葡萄糖,會造成熱卡供應不足或醫源性高血糖,患兒因高糖負荷,肝臟脂肪異生增加,脂肪的高呼吸商增加患兒機體耗氧量,增加呼吸、心臟做功,加重患兒呼吸窘迫和衰竭。本次分析的糖脂比小于1 的630 張,比例為31.32%,糖脂比低,機體主要由脂肪供能,患兒肝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增加,導致反應性高血糖,過多的脂肪還可引起免疫抑制、肝功能受損、血脂升高或脂肪超載綜合征,同時血栓形成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增高。糖脂比大于2 的處方有25 張,比例為1.24%,糖脂比過高,容易引起機體糖代謝紊亂、必需氨基酸缺乏、低磷血癥、代謝產生較多的CO2和H2O 增加患兒水負荷;加重肝臟脂肪沉積以及高血糖帶來的高滲透壓造成的血栓性靜脈炎、臟器功能損害等并發癥。因此,我院新生兒科醫生應該重視對糖脂比的控制,因為糖脂比偏高或者偏低會不利于營養素的合理利用、病情的控制,反而增加PN 的相關并發癥。
在全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中,氨基酸是唯一“氮”元素,也是機體合成蛋白質的基本物質[7-8]。為使氨基酸只進行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并被充分利用,依賴于前面討論過的葡萄糖和脂肪乳提供的充足的非蛋白熱量(nonprotein calories, NPC)。必需氨基酸組氨酸對于生長發育的新生兒尤為重要,而早產兒必需氨基酸包括酪氨酸、半胱氨酸。PN 中早期強化氨基酸能有效改善新生兒的臨床結局[9]和免疫功能[10]。本次回顧分析氨基酸的供給量不足的處方有28 張,達1.39%。需要改進。因早期給予足量氨基酸,可以糾正負氮平衡,補充早產兒追趕生長蛋白合成所需,同時適宜的氨基酸濃度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改善糖耐量,同時避免持續數日靜脈營養中不使用氨基酸而引發的代謝危機。本次處方中,熱氮比<100 有28 張,占1.39%,熱氮比低,氨基酸濃度過高,超過患兒肝腎代謝能力,可能引起高氨基酸血癥、高氨血癥、高尿酸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熱氮比>200 的為56 張,占2.78%,熱氮比過高,氨基酸濃度缺乏,可以限制葡萄糖的轉運和能力代謝,同時氮儲存不足,長期可致血白蛋白降低、血前白蛋白降低,常出現肝功能異常等代謝并發癥,減緩生長速度。
在TPN 的使用中葡萄糖濃度也是重要的指征,本次處方中葡糖糖濃度偏低0 張(0%),偏高10 張(0.05%);合理2 001 張(99.5%)。偏高的處方主要與疾病本身限制入液量有關,兒科醫生在葡糖糖濃度的把握方面基本達標。葡萄糖濃度越高,營養液的PH 值越低,如果超過氨基酸的緩沖能力,導致脂肪乳顆粒凝聚、分層、破乳。同時高血糖可引起滲透性利尿、血漿滲透壓升高、部分患兒甚至可導致腦室內出血,長期可致肝臟脂肪變。處方中絕大部分葡萄糖濃度均在正常范圍,只有10 張處方血糖濃度超過23%,臨床醫生應該注意,注意防治血糖過高引起的并發癥。通常在輸注中PN 液時要適應葡萄糖的最大氧化速率[一般為4 ~5 mg/(kg?min)]。監測血糖水平,如有高血糖,可使用胰島素0.05 IU/(kg?d)來促進肌肉和肝細胞對葡萄糖的轉化。
本次分析的處方K+濃度,一價陽離子濃度,二價陽離子濃度,均能合理。所有PN 液中沒有添加鈣和磷,是單獨滴注。為此,一價二價陽離子對全合一液體中脂肪乳的穩定性的影響不大,能夠達標。
綜上所述,本次回顧性分析顯示,我院新生兒PN 處方配比方面仍存在部分不合理情況。處方配比不合理會影響PN 的穩定性而產生不良反應,存在安全隱患。跟蹤腸外營養液患兒,未發現有明顯臨床并發癥及不良影響,但是臨床醫生和臨床藥學應加強審方工作,持續改進。遇到不合理處方及時與臨床醫師溝通,保障臨床新生兒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