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瑪卓瑪
(那曲市人民醫院,西藏 那曲 852000)
眼科疾病中白內障較為常見,其發病機制是因人體機能老化、局部營養障礙、免疫功能下降以及代謝異常等相關因素所致的晶狀體代謝紊亂、渾濁透明度較低,導致白內障形成[1]。相關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白內障發病率隨之增加,老年人群發生白內障疾病的風險性更高。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白內障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醫療費用較高,且術后極易出現并發癥,對醫師操作的要求較高,因此在臨床上無法廣泛應用[2]。小切口囊外摘除術具有操作簡單,手術切口小,治療安全性較高以及費用低等應用優勢[3]。本研究遴選62例老年白內障患者,對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囊外摘除術的臨床效果差異進行對比。
1.1 一般資料。選取老年白內障患者臨床資料作為對象,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診,從中遴選62例。按照治療術式不同完成組別劃分,A組31例患者中年齡在61~82歲,平均(67.79±7.35)歲;病程在1.8~10年,平均(5.39±1.25)歲;組內男18例,女13例。LOCS分級情況:Ⅱ級總計11例,Ⅲ級總計10例,Ⅳ級總計8例,Ⅴ級總計2例;B組31例患者中年齡在62~80歲,平均(67.32±7.32)歲;病程在2~11年,平均(5.38±1.27)歲;組內男19例,女12例。LOCS分級情況:Ⅱ級總計12例,Ⅲ級總計10例,Ⅳ級總計7例,Ⅴ級總計2例;對比兩組間病患資料,其年齡大小、病程長短、男女數量及LOCS分級情況等均不影響此次研究比對,可進行有效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范圍61~82歲;②經病情觀察及眼部檢查確診為白內障,晶狀體后極部及周圍出現點狀陰影,裂隙燈觀察晶狀體有點狀渾濁,同時伴有水疤樣變化;③既往未行手術治療;④對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角膜、眼膜、視網膜疾病者;②合并有玻璃體病變或高度近視者;③既往接受眼科手術治療者;④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或糖尿病者。
1.3 方法。兩組臨床病患均予展開常規檢查,術前采用林格平衡液500 mL對眼結膜進行清洗處理,并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達到散瞳目的。兩組均選擇表面局部麻醉結合結膜下局部侵潤麻醉的方式。
1.3.1 A組患者均予實施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采取開瞼器實施開瞼操作,于患者鞏膜上方位置(11點)的角膜作切口(長度3 mm)進入前房,并于2點位置的角膜邊緣做輔助切口(長度1 mm),先于前房適當注入黏彈劑,促使前房處于充盈狀態,對角膜內皮可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并進一步展開連續環形撕囊處理,直徑長度在5 mm。之后,實施水分離,使用二分裂法將病變的晶狀體進行粉碎處理,再通過超聲乳化儀器將碎核乳化順利吸出。之后,再注入適量黏彈劑,并于囊袋內及時植入人工晶體,將前房的黏彈劑做完全清理,并在切口處注入平衡鹽溶液,促使切口順利閉合,達到水密狀態。最后,以復方妥布霉素眼膏對患者術眼進行封包處理。
1.3.2 B組患者均則施行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使用開瞼器完成開瞼操作后,先于鞏膜角膜邊緣上方施行橫鞏膜隧道切口(長度5 mm)造操作,對板層鞏膜進行分離處理,之后,再穿刺進入前房,將房水完全放出后,及時注入適量黏彈劑,同時展開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等系列操作。將晶狀體核的上部輕緩抬起,使之松動,或施行旋轉法使其順利進入前房,對切口做擴大處理后,再次注入黏彈劑,可對角膜內層皮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再以注水圈套器將晶體核及時取出,將剩余皮質做徹底抽吸處理,將折疊的人工晶體于角膜切口植入并密封,注意對切口的水密狀態進行仔細觀察。最后使用復方妥布霉素對術眼進行覆蓋包扎。術后,兩組均予抗生素治療,對感染情況進行早期有效預防。
1.4 觀察指標。術前及術后1、3個月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裸眼視力、角膜散光度進行常規檢查;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水腫消除后,應用非接觸角膜內皮顯微鏡觀察患者角膜內皮細胞數量,并對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進行準確計算;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將收集整理的統計數據計入SPSS 21.0軟件,采用精準運算,計數資料表示為n(%),接受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接受t檢驗;測驗得出P<0.05即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個月的裸眼視力及角膜散光度各項數值相較術前均明顯降低,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視力 角膜散光度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A組 31 0.33±0.09 0.65±0.16 0.75±0.18 1.48±0.34 1.01±0.21 0.91±0.16 B 組 31 0.35±0.08 0.72±0.18 0.81±0.21 1.49±0.31 0.98±0.22 0.87±0.19 t - 0.925 1.618 1.208 0.121 0.549 0.897 P-0.359 0.111 0.232 0.904 0.585 0.374
2.2 兩組手術損傷改善情況的比較。B組患者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下降值同比于A組居于更高水平,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損傷改善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損傷改善情況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前 角膜水腫消除后 下降值A組 31 2775.12±197.05 2349.12±226.18 430.00±29.13 B 組 31 2693.25±199.89 1961.18±247.56 732.07±47.67 t - 1.624 6.441 30.105 P - 0.109 0.001 0.001
2.3 兩組并發癥情況的比較。經統計,B組并發癥率同比于A組居于更低水平,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的比較[n(%)]
白內障患者以單/雙側性的視力減退為典型癥狀表現,隨著病情持續加重,視物模糊的癥狀愈發嚴重,導致其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目前臨床針對老年性白內障以小切口囊外摘除術與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為主要治療手段。其中,超聲乳化技術結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白內障具有手術切口小,恢復快等優勢,臨床療效顯著[4]。但超聲乳化技術往往會因角膜內皮震蕩、熱灼傷、器械及核碎片創傷等因素對患者造成損傷,因此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更高。且超聲乳化術費用昂貴,導致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壓力較大,患者接受度不高[5]。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是在基于傳統的囊外切除術進行改良所致,具有術中創傷小,操作簡單,安全性較高、費用低等優勢。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1、3個月的裸眼視力及角膜散光度各項數值相較術前均明顯降低,表明兩種術式治療老年白內障均可取得顯著治療效果。此外,B組患者術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下降值同比于A組居于更高水平,此結論與劉春義研究結論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是由于超聲乳化術切口更小,不易引起機械性損傷。B組角膜水腫、虹膜損傷、晶狀體后囊膜損傷等并發癥率同比于A組居于更低水平。分析原因是與老年白內障患者進行核硬度高的晶狀體超聲乳化時,所需能量更高,且乳化時間更長,極易影響到角膜內皮細胞,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
綜上所述,針對罹患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術、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小切口囊外摘除術治療可使患者術后視力早日恢復,且安全性更高。超聲乳化術損傷更小。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對治療術式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