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燦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大峰醫院 肛腸科,廣東 汕頭 515154)
在臨床上,環狀混合痔屬于肛腸科疾癥,肛門痔病的終極階段,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其列為肛腸科16種疑難疾病之一,是比較棘手的一種疾病,具體表現有:大便出血,大便困難,痔瘡的脫垂和嵌頓可導致腫脹和疼痛、糜爛、壞死,甚至化膿、繼發性肛瘺和其他綜合征如:人精神萎靡不振,面無血色,食欲不振等等。其病變范圍極廣,嚴重影響著人的排泄功能和正常生活。雖然全球治療領域都有研究報道,但始終沒有經典標準。尋找既可以保護正常肛管生理結構,又能完全解決病癥的方法,是目前臨床的主要研究方向[1]。現選取我院,環狀混合痔患者(143例),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71例,對照組72例,進行改良外剝內扎術和傳統手術的對比試驗,對實驗應用效果作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143例,進行改良外剝內扎術或傳統外剝內扎手術治療的環狀混合痔患者(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大峰醫院2019年1~12月收入),作為研究對象。我們根據科學研究的隨機性原則,減少實驗的偶然因素,確保實驗的隨機性,取平均值的隨機指數法,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實驗組:改良外剝內扎術(71例);對照組:傳統外剝內扎術(72例)。比較兩組手術治愈率,以及生存質量分數,分析治療結果。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均知曉這項研究,和醫生交流溝通,并且簽署了相關的責任協議,該協議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實驗組71例,男41例,女30例,年齡40~65歲。對照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齡40~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數學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納入指標:①符合環狀混合痔的指標要求,確保患者選取符合醫院診斷;②嚴格進行倫理科學會議審查,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和醫護人員溝通交流,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對照組進行傳統外剝內扎(morgan)手術,接受常規護理消毒麻醉,選擇合適的藥物配合環狀混合痔治療,行尖端向外V形切口之于混合痔下端皮膚與黏膜交界,從內括約肌表面向上,一直到內痔頂端來剝離內痔至齒線上約0.8 cm。縫合結扎于痔塊根部,在靠近結扎線0.5 cm處切除痔塊。若出現意外情況,必要時可以用一些鎮靜、鎮痛的藥物,這樣患者的病情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幫助患者盡快治愈環狀混合痔病癥[3]。實驗組進行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外剝內扎合皮橋整形縫合術),接受和對照組同樣的護理消毒麻醉,具體措施為:①讓患者行側臥體位,消毒麻醉,按摩肛管直腸以暴露內痔。②擴肛后,利用肛門鏡,行皮橋整形縫合術,于傳統外剝內扎后的兩個切口之間切開縫合。較小的內痔用氯化鈉與消痔靈1∶1注射消除,比較大的內痔核用結扎法,外痔在肛緣利用微小切口離除。為有效防止發生肛門狹窄,促進患者恢復排泄功能和肛門反射活動,要保留足夠的皮膚黏膜橋,對肛墊和ATZ 區的上皮組織要盡力保護。③從齒線下,采取橫形方向來切斷皮橋,消除皮橋下繁瑣的結締組織,曲張靜脈團以及切除多余皮贅部分等,上下皮橋用1號手術線縫合。(力求肛管覆蓋面皮膚平整,有條件可換更好的手術線)。參考肛門整形的要求,防止皮橋松弛和黏膜外翻。
1.4 觀察指標。①手術痊愈率=(痊愈的總例數/患者總數)×100%,數據均由專業醫護人員統計,對患者痊愈,好轉,無效病癥療效有著嚴格的把控和界定。②生存質量評分表:其中包括排泄功能,肛門形態和功能恢復狀況,并發癥和后遺癥情況,心理狀態,社交等等問題的綜合問卷,一共69道題,滿分100分。所有患者采取不記名的方式填寫。
1.5 數據處理。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來進行統計學統計。計量資料用(±s)檢驗,進行百分率檢驗,組別之間采用卡方檢驗比較。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估比較。兩組痊愈率相比,實驗組顯著提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療效評估比較[n(%)]
2.2 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兩組術前生存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生存質量評分相比,實驗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對照組 71 40.98±6.01 64.33±6.64實驗組 72 40.66±6.13 83.88±5.84 t-0.315 18.702 P-0.753 0.000
環狀混合痔病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肛腸科16種疑難雜癥之一,是痔瘡病癥的終極階段,嚴重影響人體生理排泄功能,混合痔容易反復發作,導致人體大量失血,進而引發缺鐵性的貧血[4]。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蒼白,是我們可以常見到的環狀混合痔患者伴隨的病癥表現。另外,痔核嵌頓也是在痔核長期脫出無法縮回,血液的靜脈回流不暢,動脈血形成血栓,痔核變硬后形成,進而引起肛門感染,具體表現是肛門有墜脹感[5]。肛門外部長期的痔核嵌頓,若是得不到及時治療,便會加劇局部水腫,變成惡性循環,加重痔核嵌頓,最終導致痔核壞死。環狀混合痔需與息肉痔,鎖肛痔,肛裂,脫肛等肛門病相區別,避免錯診,貽誤治療時機。
外剝內扎術最早由歐美國家的醫生提出,后被英國科學家改良為臨床常用的—morgan手術。其雖然手術簡單,但是只對單發,亦或者相互相對孤立的混合痔有好的治療效果。其明顯缺點便是每次切除痔核數量較少(一般不超過三個),對于本實驗研究的較為棘手,病變廣泛相互聯系比較復雜的環狀混合痔就沒有回天之力了。而且手術后肛門贅皮殘余多,肛門水腫和感染的幾率大,手術麻醉效果解除后,患者會劇烈疼痛,諸多嚴重并發癥和后遺癥如尿潴留,肛門肛管皮膚缺損屢現不止,且會反復發作,無法保全肛門形態功能完整[6]。
通過本次實驗研究可以看到:改良外剝內扎合皮橋整形縫合術手術在傳統手術基礎上,加入先進的皮橋整形縫合術,兼顧了消除環狀痔核病癥和保全肛管解剖生理功能。SPSS 21.0分析統計數據后顯示,行改良手術后,兩組患者無論是手術治愈率,還是術后生存質量,實驗組都比對照組明顯占優(P<0.05),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此術式不僅提高臨床療效,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可以說改良的外剝內扎合皮橋整形縫合術,很好地解決了環狀混合痔這一醫學難題,是尤其重癥環狀混合痔患者臨床治療的不二之選,推薦臨床推廣。在李廷江等[7]的報告中.試驗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Z=-2.090,P=0.037),本次研究也顯示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研究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環狀混合痔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改良外剝內扎手術能夠有效提升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