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程,楊柏雄
(1.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 康復醫學科,廣東 廣州 511400;2.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 中醫科,廣東 廣州 511400)
多囊卵巢綜合癥(PCOS)為女性常見、多發性內分泌病癥,一般見于育齡期女性,大部分并發肥胖。該病臨床特征為具高異質性、多樣性,發病后患者多有月經稀發、閉經等表現,同時伴內分泌異常、復雜代謝等,增加相關性并發癥風險[1]。當下,對于該病發病機制尚未有確切結論,無特效診療方案。西醫對肥胖型PCOS多采取胰島素增敏劑口服予以診療,以控制體質量,糾正胰島素拮抗,從而改善癥狀[2]。然而實踐指出,長時間的用藥胰島素增敏劑可形成消化道反應等不良事件。針灸屬中醫特色技術之一,已有研究證實,針灸有益于改善肥胖型PCOS月經周期,強化胰島素敏感性,安全性較高,且患者接受度高,運用范圍廣泛[3]。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接診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研究,納入病例78例。以雙色球法分組,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39例,參照組年齡24~33歲,平均(28.51±1.18)歲;病程1~4年,平均(2.51±0.26)年。試驗組年齡25~32歲,平均(28.61±1.20)歲;病程1~3年,平均(2.03±0.17)年。納入標準:經診斷滿足《婦產科學》中關于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癥的確診標準[4];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研究;無溝通障礙。排除標準:并發卵巢囊腫、婦科急性感染等;針灸禁忌證;造血功能異常、肝腎功能不全;其他因素所致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途退出研究。兩組相關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入院后,予兩組飲食、運動指導,同時做好疾病宣教,提高患者配合度。基于此情況下,參照組采取西藥,給予患者二甲雙胍(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為H20113492),劑量0.5 g/次,每日3次,以口服方式給藥,連續用藥3個月。試驗組立足于參照組基礎采取針灸療法:選取穴位下脘穴、關元穴、氣海穴、天樞穴及中脘穴等,消毒,使用一次性針灸針,將其迅速刺于皮下0.5~1寸位置,無需實施平補平瀉等手法,當手下存在輕微阻力時緩慢拔出,留針時間30 min,自月經結束后第1 d開始,每周2次,經期終止治療,連續治療3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依據《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有關判定標準實施評價。內分泌激素水平、月經周期及經量達正常水平視作顯效;內分泌激素水平、月經周期及經量較診療前顯著改善視作有效;未能滿足上述指標視作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卵泡數目、BMI指數。對兩組BMI及卵泡數目實施比較。③卵巢功能。于診療前后采集機體空腹靜脈血,統計5 mL,血液凝固后,經離心處理后,取其上清液,以放射免疫法進行兩組LH、FSH及T、E2的測定。④不良反應。進行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包括頭痛、胃腸道反應及皮疹等。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版本為SPSS 24.0的統計軟件實施數據分析,其中治療效果用百分比(%)表示,檢驗用χ2,卵巢功能用(±s)表示,行t檢驗,當P<0.05時,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試驗組有效率97.44%(38/39)與參照組89.74%(35/39)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χ2=1.923,P=0.165)。
2.2 卵泡數目、BMI指數。相較于參照組,試驗組卵泡數目、BMI指數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卵泡數目、BMI指數(±s)

表1 卵泡數目、BMI指數(±s)
組別 例數 卵泡數目(個) BMI指數(kg/m2)試驗組 39 5.46±1.14 25.41±1.57參照組 39 7.84±1.56 26.57±2.53 t-7.693 2.433 P-0.044 0.017
2.3 卵巢功能。診療前,兩組LH、FSH及T、E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診療后,試驗組LH、FSH及T低于參照組,E2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卵巢功能(±s)

表2 卵巢功能(±s)
組別 例數 LH(U/L) FSH(U/L) T(U/L) E2(ng/L)診療前 診療后 診療前 診療后 診療前 診療后 診療前 診療后試驗組 39 14.82±2.65 8.83±1.73 5.45±1.04 4.69±0.53 1.75±0.85 0.35±0.11 96.03±11.71 123.35±1.42參照組 39 14.55±2.38 11.26±2.03 5.64±1.11 5.03±0.83 1.76±0.75 0.71±0.23 97.41±10.47 105.37±8.57 t- 0.473 5.690 0.780 2.156 0.055 9.553 0.549 7.864 P- 0.637 <0.001 0.438 0.034 0.956 <0.001 0.585 <0.001
2.4 不良反應。與參照組比,試驗組不良反應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n(%)]
多囊卵巢綜合癥在中醫學被納入“閉經”、“不孕”等范疇,由臟腑失調、痰濕淤阻等因素引發,腎精虧虛,卵子發育遲緩,陰陽失衡,卵子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疾病形成。有關資料表示,肥胖患者多存在糖脂代謝異常,肥胖型PCOS診療原則在于標本兼治[5]。西醫多以激素類藥物進行診療,但長期的運用會使體質量升高,大量使用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推廣受阻。針灸為中醫學特色技術之一,針刺有益于調節飽覺中樞,使飲食趨于正常,繼而降低體質量,并且針灸亦可調節內分泌失調,改善高胰島素血癥,糾正胰島素抵抗。本研究中取穴下脘穴、氣海穴及關元穴、中脘穴,同時配以天樞穴、雙側梁門穴等,該方法為微針系統針刺方法,經對腹部穴位實施刺激,發揮臟腑平衡調節功效,達到診療目的,同時針灸深度較淺,速度快,刺激強度微弱,可重復性強,安全性較高。中脘乃胃之募穴,關元乃小腸募穴,有益于賠腎固本,聯合中脘及關元穴,發揮顯著的補脾益腎之效[6-7]。下脘穴一般對食物咀嚼至消化過程起作用,與關元穴、天樞穴及氣海穴配合,達到食物完全消化目的,減輕腹脹。針灸上述穴位,齊奏強身健脾、消瘀祛腫功效[8]。本研究中,試驗組卵巢功能優于參照組,不良反應少于參照組,BMI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灸治療效果確切,可調節性激素水平,降低肥胖程度。
綜上所述,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采取針灸療法效果確切,有益于改善卵巢功能,降低BMI指數,較單一西藥診療,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