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西擔·努爾買買提
(新疆和田地區(qū)人民醫(yī)院 腎病血液科,新疆 和田 848000)
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此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確,病發(fā)原因同患者免疫激活異常存在的一定關系,一般此病患者骨髓CD8+表達水平要高于正常人,導致患者免疫平衡被打破,增加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概率[1]。本文研究中以78例成人再生障礙性貧血伴嚴重感染患者為研究觀察對象,意在分析此類患者采用造血生長因子治療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3月21日至2020年4月29日收治于新疆和田地區(qū)人民醫(yī)院的78例再生障礙性貧血伴嚴重感染患者為研究觀察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對照R組(39例予以常規(guī)治療)、造血生長D組(39例予以常規(guī)治療+造血生長因子治療)。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核準。對照R組患者分布情況男22例,女17例,年齡23~45歲,平均(38.92±0.46)歲,感染情況上呼吸道感染15例、口腔黏膜感染7例、肺感染6例、胃腸道感染6例、敗血癥3例、肛周感染2例;造血生長D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3~45歲,平均(38.89±0.54)歲,感染情況上呼吸道感染15例、口腔黏膜感染9例、肺感染5例、胃腸道感染5例、敗血癥3例、肛周感染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jīng)過骨髓涂片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同時患者經(jīng)過細胞培養(yǎng),伴發(fā)嚴重感染。排除標準:18周歲以下,免疫抑制劑規(guī)律治療無效者;藥物過敏史者;合并嚴重其他系統(tǒng)非感染性疾病者;精神異常、意識障礙者。
1.2 方法。對照R組:廣譜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營養(yǎng)支持、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和環(huán)孢菌素A(CSA)免疫治療。用法用量:ATG按照 3.75 mg/(kg·d)靜脈滴注治療;CSA按照A5 mg/(kg·d)靜脈滴注治療患者血藥濃度維持在150 ng/mL~300 ng/mL,持續(xù)治療1月。造血生長D組:該組患者在對照R組治療基礎上增加造血生長因子治療,采用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按照5 μg/(kg·d)進行治療,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治療1個月后對造血生長D組、對照R組療效、T淋巴細胞情況、克隆性演變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
1.3.1 療效:依據(jù)患者治療后貧血癥狀變化情況及白細胞水平變化情況對患者恢復情況行評定,患者貧血癥狀已經(jīng)消失,白細胞水平恢復到正常水平,為基本康復;患者出血等癥狀消失或者明顯好轉(zhuǎn),白細胞水平接近3.5×109/L,為好轉(zhuǎn);出血等癥狀無改善,或者出現(xiàn)加重等情況,為無效;有效率=100%-無效率。
1.3.2 T淋巴細胞情況:從T淋巴細胞CD4+水平、CD3+水平、CD8+水平、CD4+/CD8+水平行觀察。
1.3.3 克隆性演變發(fā)生情況: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夜間陣發(fā)性血紅蛋白尿、急性髓系白血病發(fā)生率行觀察,克隆性演變發(fā)生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率+夜間陣發(fā)性血紅蛋白尿+急性髓系白血病發(fā)生率。
1.3.4 不良反應情況:從患者出現(xiàn)手足震顫、肝功能損傷、牙齦增生等不良反應情況行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患者數(shù)/病例數(shù)×100%。
2.1 兩組患者治療1月后療效、不良反應情況比對。治療1月后造血生長D組不良反應情況、對照R組不良反應情況,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月后造血生長D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1月后兩組患者療效、不良反應情況[n(%)]
2.2 兩組患者治療1月后T淋巴細胞情況比對。治療1月后造血生長D組CD4+水平、CD4+/CD8+水平高于對照R組,造血生長D組CD3+水平、CD8+水平低于對照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月后T淋巴細胞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1月后T淋巴細胞情況(±s)
組別 例數(shù) CD4+(%) CD3+(%) CD8+(%) CD4+/CD8+造血生長D組 39 27.92±1.26 71.74±1.14 26.88±1.97 0.97±0.12對照R組 39 23.47±1.32 74.06±1.26 32.31±1.20 0.73±0.16 t- 15.229 8.527 14.701 7.494 P-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1月后克隆性演變發(fā)生情況。治療1月后造血生長D組克隆性演變發(fā)生率低于對照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1月后兩組患者克隆性演變發(fā)生率[n(%)]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貧血疾病之一,此種疾病出現(xiàn)的原因較為多樣,關于此病致病原因一直是研究的重點。諸多學者在研究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因是發(fā)現(xiàn)此病的病發(fā)機制包括基因的多種表達異常、骨髓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外周血中 T 淋巴細胞比率升高使得造血負調(diào)控因子(白細胞介素-2)水平升高,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貧血癥狀[2]。再生障礙性貧血伴嚴重感染患者治療中,考慮到患者伴發(fā)的嚴重感染同給患者再生障礙性貧血直接相關,所以在再生障礙性貧血伴嚴重感染治療重點上依舊在改善造血功能上。
臨床上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上以免疫抑制治療為主,利用抗胸腺細胞球蛋白、環(huán)孢菌素A等藥物進行疫抑制治療,這些藥物在治療中可以調(diào)節(jié)T淋巴細胞的CD4+/CD8+等水平,以改善患者的造血功能。盡管常規(guī)傳統(tǒng)治療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上效果較為理想,但此種治療手段在改善患者貧血等效果上有限,所以需要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以有效改善患者貧血病情。G-CSF屬于造血因子的一種,此因子具有刺激造血干細胞增殖及活化的作用,達到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增加、機體抗感染能力增強的目的,增強患者細胞生物學功能,有效應對貧血及感染情況,提高治療效果[3]。研究中我院收治78例再生障礙性貧血伴嚴重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結(jié)果顯示予以常規(guī)治療+造血生長因子治療的造血生長D組治療1月后療效、T淋巴細胞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R組(P<0.05),兩組克隆性演變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情況無差異(P>0.05)。
綜上所述,可以將造血生長因子治療應用在成人再生障礙性貧血伴嚴重感染患者治療中,以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炎癥情況,還可以確保患者安全。